文 /郭玉良
郭妈妈,我叫陈程,今年14岁。我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人,不想别人批评我、教训我,所以有时候事情没做好,我就为自己找个理由。可爸妈和老师总是小题大做,说我“不敢承担责任”“总为自己找借口”“学会了欺骗”等等。最近连同学都说我是“皮球王”——小组集体学习和纪律、卫生出了问题,总是推卸责任。我承认有时确实在为自己找借口,但很多时候我也确实是有理由的。郭妈妈,我真的如他们所说,是一个“没有担当的软骨头”吗?
亲爱的陈程,谢谢你把自己的缺点和别人对你的负面评价倾诉给我。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其实就是一种担当。“为自己找借口”“总是推卸责任”,不只是你,很多人都有这个缺点。
避免或逃脱责罚是人的一种强烈本能。在日常生活和为人处世的过程中,多数人在“有利”与“不利”两种抉择中,都会选择趋利避害。通过各种“免罪”的语言或行为,人们可以暂时逃脱责罚,保持良好的自身形象。我们来看一些逃避责任的托词:“这不是我的错!”“我不是故意的。”“没有人阻止我这样做。”“这不是我干的。”“本来不会这样的,都怪……”为什么在犯错误的人口中,常常会出现这些话语呢?
让我们来分析这些语言背后的心理吧:“这不是我的错”是一种全盘否认,“否认”是人们在逃避责任时常用的手段;“我不是故意的”是一种请求宽恕的说法,当人们乞求宽恕时,这种借口经常会脱口而出,通过表白自己并无恶意而推卸掉部分责任;“没有人阻止我这样做”表明此人想借装傻蒙混过关;“这不是我干的”是最直接的否认;“本来不会这样的,都怪……”是凭借扩大责任范围推卸自身责任。这种心理强化使得这些借口得到了广泛使用。这类“免罪”的借口,有时能够获得部分甚至完全的成功,犯错的人有时会因此免除责罚。为了免受谴责,除了编造一个敷衍他人的借口之外,还有人会选择欺骗手段。例如,我们有时没有按时完成小组学习计划中自己的那一部分任务时,我们常常给自己的理由是“我时间不够”,而当老师问起延误的原因时,我们很可能就会对老师说“我生病了”等类似的谎言。陈程,对照上面这几个方面,如果你经常使用这样的语言,那你爸妈和老师就不是小题大做,你真的就是在推卸责任,该反思自己、改变自己了。
陈程,古人说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尤其是青少年,思想还不够成熟,行为习惯还存在偏差,我们还正在问题中成长,做事出错也很正常,但发现错误或者别人指出错误的时候,我们不要采取消极逃避的态度,更不能推卸责任。推卸责任是双重错误,甚至会演变为犯罪。我跟你讲一个案例:
2010年10月22日,21岁的在校大学生药家鑫在深夜驾私家车去看望女友的途中,不小心撞倒了骑电动车的女姓张妙。下车后,药家鑫发现张妙在看他的车牌号。药家鑫担心张妙记住车牌号找他麻烦,持尖刀将张妙杀死。逃跑途中他又撞伤两人。一起本来并不复杂的交通事故,却因为药家鑫害怕承担责任而转化成了故意杀人案件,药家鑫因此被判处死刑。药家鑫本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他从小学习成绩好、表现也不错,开车撞人并非故意。按照常理,撞人之后他应该主动承担责任,送伤者去医院救治。但他没有,说明他严重缺乏责任心。看到伤者在看他的车牌号,他为了逃避责任而杀人灭口,这让他变得罪大恶极,受到全社会的谴责和法律的严厉制裁。社会是一个整体,青少年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责任。每个行为都会产生相应的后果,我们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做一个负责任的人。
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错误也不例外,关键在于你从什么样的角度去看待它,以怎样的态度去处理它。前不久有报道称,郑州一位男中学生在打寒假工的途中,骑车不慎摔倒,划到了一辆停在路边的宝马车,将宝马车的倒车镜和车身都给划伤了。由于男生等不到车主,所以他留下了打工攒的311元钱和一张纸条道歉。车主得知后,不仅不向他索赔,还资助这位男生完成学业。这件事受到了社会的广泛称赞。如今类似这样敢于承担责任的中学生不断涌现,这是他们平时养成了为自己行为负责的良好习惯。
面对犯错的最佳对策便是勇敢承担责任。对待失误的态度是一个人道德品行的体现,是自己的责任就要全力承担,一定不能推卸,要诚恳地承认错误,并积极地寻求补救的办法。只要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它,勇于承担责任,错误不仅不会成为发展的障碍,反而会成为我们前进的推动器,促使青少年不断地、更快地成长。
亲爱的陈程,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你不得不承担的东西,这就是责任。责任,这并不是一个轻松的字眼,它意味着内心的成熟,意味着灵魂的质量。积极承担责任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不仅是道德和法律的要求,也是我们每个社会成员的内心要求。
陈程,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持之以恒,逐步养成负责任的习惯。你一定会成长为一个有责任心、敢于担当的大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