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30多年的发展经历了早期的电算化、校园网络建设,中期的网络信息系统建设和数字校园整合集成,以及当前的智慧校园建设阶段。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实施“三通两平台”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大环境下,江苏、上海、广东、山东等省(市)陆续启动了智慧教育建设工程,突出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共用。
我国智慧校园建设起步晚,地区之间信息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加上国家和省级的相关标准规范发布滞后,导致智慧教育发展过程存在以下问题:[1]一是地区发展不平衡。相对于中东部地区,西部省份经济基础薄弱,缺少资金投入,信息化设备设施和教学应用均比较落后,在智慧教育大环境下的信息化差距越拉越大。中东部省份在信息化教学和管理方面、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方面的领先优势明显。二是信息孤岛现象普遍存在。由于国家关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发布滞后且缺少强制执行效力,不同部门之间、教育系统内部的信息管理系统数量众多且缺少统一规划,仅教育部关于职业教育的业务系统就多达十多个,加上发达地区率先建立自己的业务综合管理系统,导致信息孤岛现象严重,资源共建共享的效率较低。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企业、院校等各方共同推进智慧教育的合力机制还没有形成。三是智慧校园重建设轻应用的问题突出。不少教育行政部门和院校领导更关注教育设备技术的现代化,忽视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的培训与提升,导致大量一线教师不能熟练使用网络教学平台,不能深度探索智慧课程改革。
美国是较早启动智慧教育的发达国家,在现代信息技术领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2]美国政府积极回应IBM公司提出的“智慧地球”思想,投入巨资加强与物联网相关的新一代智慧型技术研究和产业发展,帮助美国建立新世纪的长期领先优势。凭借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美国政府致力于构建公共知识网络服务体系,目的在于通过资源的通畅共享尽可能挖掘信息化资源的潜在价值,推动科学研究事业创新发展。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发起“赛博基础设施战略计划”,基于尖端计算资源、极速互联网络、多样化应用软件构建网络科研平台,从而促进美国新世纪科研与工程领域开发,强化高等学校科研开发能力。
2006年至2015年,新加坡信息与通信发展管理局牵头实施“iN2015”(智慧国2015)计划,[3]投资上百亿新元建设先进的生态信息通信系统。新加坡教育部参与实施的智慧教育计划是这项战略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智慧教学与信息通信技术相融合,从而构建一个互动开放的智能学习环境。EdVantage项目是该智慧教育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三大部分:一是随时随地信息接入,二是交互式平台支持,三是智能分析优化。新加坡智慧教育计划的成功实施还得益于其大力推行的PPP合作模式,该模式将政府公共部门、高校科研工作者、企业研发部门密切互联,三者分工负责宏观政策的制定与部署,对政策进行论证与技术指导以及教学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很好地促进了新加坡智慧教育产业链的迅速发展。
通过实施“u-Korea”(泛在韩国)计划,韩国完成了泛在社会基础设施环境建设和应用领域开发,建立了泛在社会的规范和制度。在此基础上,韩国教育科技部在2011年发布“韩国智慧教育战略”规划,旨在促进智慧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现。韩国智慧教育发展战略的重点是智慧基础设施的健全和教育产业链的建设,主要包括以下任务:开发和应用数字教科书、建设在线学习与评价系统、强化资源利用与通讯的伦理教育、提升教师智能化教学能力、推广以大数据云计算为核心的智慧教育服务。
目前,其他发达国家也纷纷实施信息化战略,如欧盟实施“欧洲数字计划”;澳大利亚宣布新增690万澳元经费,帮助处境不利学校教师提升数字化技能;等等。
欧美发达国家的智慧校园规划坚持统一性、可扩展性、安全可靠性、可集成性的实施原则。[4]主要举措包括:完善现有网络基础设施,扩充网络存储容量,适度规划超级计算机系统,为智慧校园的大数据计算提供条件保障;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研发体系,部署综合平台集成校园一卡通、电子邮件、图书馆、远程教育等统一用户管理的各类系统及其数据资源,满足网络应用拓展的需要;建立统一开放的学校门户网站,提供单点登录、接入访问、在线答疑等服务,实现智慧环境中的个性化按需服务,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建设嵌入了信息化设备、计算机和多模态传感器的智慧教室。智慧教室具有全方位传感、无缝交互、资源丰富、个性推送、协同服务等特征,可提供智能提取、智能预测、智能推送等多种智能服务,从而满足多人协同工作、远程互动、交流协作的需要。
智慧校园资源建设的关键任务一是数字教材的部署开发,[5]二是智慧教育背景下的学习活动。作为掌握知识、提升技能的重要过程,学习活动强调适应性与灵活性。如韩国试点智慧学校的学习活动设计为4个必修学习包和3个选修学习包。其中必修学习包包含课程计划、课堂教学、线上和线下教学资源;选修学习包是指没有教学材料的课程计划,其自主性更强、灵活性更大。实施效果显示,这种学习活动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对教学场景的自如掌控。
智慧校园要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过程全方位的深度融合。世界各国均重视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旨在让师生善于应用技术、与技术协同教学。例如,韩国教育科学部强调,智慧教育要扎根,除了需要部署数字环境和设备,还要对全国的教师进行智慧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培训,保证教师教学理念及时更新,从而促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不断提升。
作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方向,智慧教育充分体现了技术对教育的变革作用,促进了创新型人才培养,从而提升教育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力。发达国家智慧教育的成功实践对还处于智慧教育起步阶段的我国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6]
第一,智慧教育转型,理念先行。我国政府、教育机构和社会应统一智慧教育思想认识,强化智慧教育理念转型,建构智慧教育体系框架,注重用智慧教育理论指导实践,深入研究智慧环境中的学习与认知规律,走中国特色的智慧教育道路。
第二,智慧教育环境建设,人人参与。智慧教育环境建设的关键是在技术开发层面建构开放融合、有效共享的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按照统一数据标准、统一接口规范、统一管理维护的原则,应用智能技术集成改造现有平台,实现从国家到省市的公共服务平台协同运行、互联互通,将基础设施、平台资源、应用服务融为一体,促进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创新人人参与的智慧教育建设、应用和服务模式。
第三,教学方式转变,打造智慧教育的核心。智慧教育具有三个境界:智慧学习环境,新型教学模式,现代教育制度。只有从根本上变革教与学,才能充分发挥智慧教育环境的价值。我国要积极探索智慧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和现代教育制度,通过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引领整个教育结构升级,推动智慧教育向第二境界的新型教学模式和第三境界的现代教育制度发展,最终实现教育系统的变革。
第四,汇聚多方力量,强化典型示范。实现智慧教育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和相关企业的通力合作。一要积极探索PPP等模式,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智慧教育的建设与服务。二要根据我国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师生信息素养较高、信息化发展较好的地区或学校开展智慧教育建设试点。充分发挥试点地区或学校在促进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辐射和示范作用,以点带面,有序推进,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中国智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