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金根
在学校教育中,总是存在着这样一些心理扭曲的孩子:上课自由“闹”,乱来;下课找人“吵”,胡闹;作业拒绝“交”,不干;规则自己“定”,散漫。家长管不住,教师话不听,同学劝不了,学校摆不平。让家长无力,教师无助,学校无奈。
笃、笃、笃!我办公室的门有人急促地敲着。
“请进。”我一看,是德育处蔡主任。
“吴校长,这孩子怎么办?又闹事了。六(7)班的萧萧(化名)又和同学打架了,还和班主任顶起来了,现在在我办公室,我和他交流,问他‘为什么又和同学打架?’他回答我‘就是要让妈妈伤心’,怎么会有这种反母亲的想法的?您看怎么办?”
“哦。这个孩子,我来和他单独聊聊,你把他带过来。”
我正好是他的数学老师,在我面前他不敢“乱来”。萧萧如此说,说明他还没有走出对母亲的“误解”怪圈,还钻在“责怪”“报复”母亲的认知偏误“牛角尖”中。在萧萧的眼里,老师是那样的不屑一顾,对妈妈的仇视心理更是可见一斑。为了教育和转变萧萧,班主任投入了比一般教师数倍的心力。用同事的话说:因为无法放弃,所以感到郁闷;因为无法放弃,所以痛苦煎熬;因为无法放弃,所以无奈迷茫;因为无法放弃,所以彻夜无眠;因为无法放弃,所以永不放弃……
先说下背景。萧萧因和同学打架,班主任几次沟通无果,无奈地把他送到了教导处谈话,然后再让他到德育处接受教育。德育处的领导问萧萧为什么来德育处,他回答:“是一个女的叫我来的。”(竟然这样称呼教导主任)德育处的领导考虑到萧萧的家庭情况,提醒萧萧,爸爸妈妈离异后,由妈妈一个人照顾他很不容易,问他这样做是否对得起他的妈妈,于是萧萧就说出了那句令人心寒的话来。(萧萧的母亲是护士,萧萧还没出生的时候,父母就离了婚。五、六岁时,由于他不听话,本来抚养他的爷爷、奶奶就又一次把他“推出”了家门,所以就母子相依为命。但是,由于生活的重压,自己命运的坎坷,所以母亲心情不好的时候,容易采用简单、粗暴的手段,时不时就不给他饭吃,动不动就把他关在门外。由于母亲工作的特殊性,经常要上“三班倒”,孩子饱一顿,饿一顿,常常在孤独中度过一个又一个漫长的黑夜,所以这是一个严重缺少爱的孩子。萧萧渐渐长大,慢慢懂得“家庭的组合成员”,经常问妈妈要爸爸、爷爷、奶奶,但总不能实现自己的心愿。慢慢地懂事后,又使萧萧知道了父母离婚的原因,父亲又偷偷地与萧萧见了面,但只能“偷偷地”,而且机会很少,母亲发现了还要惩罚萧萧。随着年龄的增长,母亲期望值的不断提升,他的逆反心理、叛逆心理更加强烈。渐渐地使萧萧形成了一种奇特的、不健康的心理,不爱学习,不思进取,好吃,对谁都有敌意。
是拯救,还是放弃?是压服,还是理解、宽容、引导和帮助……
问题解决,刻不容缓!该如何“解开”他的心结?
我支走了其他人,和萧萧展开了交流。
“萧萧,今天怎么又发生事啦?”
“她要嫁人了。”
“她是谁呀?”其实我心力有数。
“就是她呀,我妈妈呀。”
……
我和萧萧心平气和地交流了半个小时,他没有和我“对抗”,而是含着眼泪向我倾吐着自己心里真实的想法,最后也平静地、诚恳地认识了自己的问题(也许是暂时的)。
“我知道这样不对,是故意闹事,但我一时控制不住。”
此时,我不得不同情起他来。此事发生后,我开始组建“拯救”团队,并亲自参与、介入,全面展开“温萧行动”。同学、老师、家长(我说服了他妈妈,让萧萧获得了和父亲、爷爷、奶奶相见的机会),校长、班级、学校共同关注、关爱,用正常人的眼光来看待他,用特殊的要求来鼓励他。
宽容但不纵容,严格但不严厉。
40分钟不知不觉就过去了,我走进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和学习,介绍自己的工作和事业,介绍儿子的学习与奋斗,一个个鲜活的事例,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学生。萧萧也被感染了,听得专心致志。事后,同学们写了许多日记,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感慨。
给校长儿子写信。班主任精心设计,组织萧萧的班级开展了一系列班队活动,在同学的提议下,班主任组织学生给我儿子吴舟桥写了信。
班级集体的温暖,班级团队的力量,使萧萧感受到了“家”的幸福与温暖,也从另一个角度使萧萧感悟到了生活,感悟到了真情,感悟到了奋斗,感悟到了成功和人生的乐趣。
萧萧变了,变得开始听母亲话了,变得开始关心母亲了,变得开始与同学友好相处了,变得开始尊敬老师了,变得开始爱学习了,变得开始通情达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