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的教育”文献研究综述

2018-01-28 23:07姜先亮
江苏教育 2018年34期
关键词:适合的教育课程发展

/姜先亮

借助收录标准较为权威、全面的中国知网为查阅工具,以“适合的教育”“合适的教育”为检索关键词,比较全面地搜集了自2000年以来公开发表的论文,并对其进行分类整理和归纳。通过模糊检索,排除重复收录的文献,一共检索到包括学术论文、杂志期刊、个案研究在内的161篇文献资料,总体来说文献数量不多。2000—2010年期间文献数量相对较少,但是从2010年开始,相关文献量开始大幅度上升,并且逐年递增,2010年9篇,2011年16篇,2012年 20篇,2013年 26篇,2015年 31篇,2016年33篇。从文献数量上的变化可以看出,从2010年开始这个问题得到了普遍的关注和重视,这与国家进行的教育改革以及它所引起的人们对教育理念认识的深化是密切相关的。我国教育部于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文献研究表明,近年来,教育部门、教育学者以及一线的校长教师们,都展开了对“适合学生的教育”的追问和探索。

一、关于“适合”的解读

《现代汉语大词典》中对“适合”的解释是“犹符合、犹适宜”。《现代汉语辞海》中对“适合”的解释是“符合(实际情况或客观要求)”。杜伟强、鲍传友(2012)认为:“适合教育思想的精髓是‘适合’,‘适’是‘适应’‘适度’的意思,‘合’有合规律性的意思。”杨铁华(2003)认为:“合适教育中的‘合’即学校教育要合乎教育规律,一切要从学生了解、探究知识的角度出发,并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探究自然、社会发展的方法;‘适’即教育要适应学生成长发展的内部需求,适合学生的认知、理解、运用、综合的能力水平,满足学生兴趣、爱好、特长培养和发展的需要,满足学生了解自我、塑造自我、完善自我的社会化过程的需要。”吴益民(2008)认为:“‘合’即指合乎规律、合乎教育规律、合乎学生身心发展及认识规律;‘适’即适应国情、校情和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

综上所述,对“适合”的解读可以分别从“适”和“合”两个方面入手,进而对“适合教育”的理念进行梳理,从字面意思入手引申到教育领域,以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使解读更加严谨透彻。

二、关于“适合学生的教育”相关理论研究

1.多元智能理论:霍华德·加德纳强调人的智力的多元性和差异性,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和独特的智力组合,每个学生都是重要而不同的,人人都有成材的可能,没有好与坏的差别。教育者就是要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优缺点,重视每个学生智能结构的差别,帮助学生发现其优势潜能,提供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使其潜能都得到充分发展。

2.稳定匹配理论:阿尔文·罗斯和劳埃德·沙普利提出了如何恰当地选择及配对两个不同主体的稳定匹配理论,把匹配理论引入到教育领域中就是教育的适合性问题。只有教育适合学生,才能实现教育与学生相契合,从而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将学生和适合其发展的教育相匹配,才是教育的应有之义。

3.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的理念和“因材施教”的思想。因材施教,顾名思义就是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教学,注意发挥学生的特长,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佳发展。因此,给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是我国儒家教育思想的精髓,也是对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于今天的教育改革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4.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即儿童发展有能够独立解决智力任务和指向那些尚处于形成状态的表现两种水平。适合学生要关注、重视学生现有水平,但绝不是消极地迎合迁就,而应当积极地引导他们,在他人帮助下“跳一跳摘到果子”。这样的教育,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未来的发展。因此,适合学生的教育应当走在学生发展的前头。

5.建构主义理论:适合学生的教育,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创造适合学生的学习环境,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非消极被动接受外部刺激的对象。

三、关于“适合学生的教育”内涵的研究

对于究竟什么样的教育才是适合学生的教育,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不同的专家学者都进行了不同的思考,现概述如下:

1.基于发展心理学的视角:王鹤坤(2003)提出:“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就是每个教育者必须创造适合于学生的认知规律、成长规律、发展规律的教育。”其主要从认识论、管理、心理等视角提出了创造适合学生教育的建议。张凤华(2012)详细论述了适合教育的内涵,她认为:“适合每个学生成长需要的教育,既要尊重教育规律,更要尊重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既要重视学生的知识学习,更要重视他们的能力培养、人格修养和身心健康;既要关心学生当前的表现,更要关注他们长远的发展;既要面对全体,更要区分层次、尊重个性。”

2.基于素质教育的视角:杨鹤龄(2000)认为:“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作为一种现代教育观念,其内涵可概括为相互联系、相互融合、有机统一的‘四性教育’,即开发学生潜能的开发性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发展性教育、实行教育目标定位分层的层次性教育、创造适合学生主体主动发展的主体性教育。”同时,还指出其总的基本内涵,即“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创造一种教育环境,以利于学生主体发挥潜能、发展素质、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陈志斌(2007)也提出了“四性教育”,但与杨鹤龄不同的是,把层次性教育变成了着眼于个性发展的差异性教育。

3.基于“以学生为主体”的视角:成尚荣(2010)认为:“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一是要教育与学生的契合,二是让学生处在最近发展区,三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适合的教育应当是有差异的教育。”冯恩洪(2012)认为:“创造一种适合学生的教育就要关注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情感、释放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抛弃机械接受、远离忍受、走进享受。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魏巍(2012)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提出:“适合教育就是强调以学生为本,追求人文关怀,引导学生的心灵走向真善美,强调教育要适合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适合每一个学生的实际需要,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科学的教育教学服务,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费腊梅(2013)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根据选择理论,认为适合学生的教育有四大内涵:一是教师引导学生的教育;二是教师顾及学生内在需求的教育;三是教师注重将与学习相关的人或物或事纳入学生个人世界的教育;四是教师关注学生“整体行为”的教育。

4.基于教育公平的视角:顾明远(2011)认为:“适合的教育是最公平的教育,是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教育最终的公平应该是使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获得教育的成功,这种教育就是最适合学生的教育”。肖浩宇(2012)提出:“就学校而言,只有牢固树立适合学生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最公平的教育的理念。不同人的文化水平及知识的需求不尽相同,教育内容应该适合每个人的文化水平,尽量满足每个人的不同需要,这样的教育才是公平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写道:“机会平等是要肯定每一个人都能受到适当的教育,而且这种教育的进度和方法是适合个人特点的。”

5.基于词语逻辑的视角:马健生、李洋(2016)认为“适合”一词在汉语中表示“符合、合宜”的意思,而“适合的”作为由动词“适合”衍生出来的形容词,则代表一种与实际状况或客观要求相符合的状态。把“适合的”一词同“教育”连接在一起组成“适合的教育”时,单从字面上来理解,就表示“一种符合实际状况或客观要求的教育状态”。从这个层面上来理解,所谓“适合的教育”就应该是一种符合学生实际状况或发展要求的教育状态。

综上所述,对“适合教育”内涵的理解:适合教育是尊重教育规律及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从发展性来看,适合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从开发性来看,适合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教育;从主体性来看,适合教育是尊重学生的主体的;从层次性来看,适合教育是促进学生在各自已有的不同层次水平基础上获得各自的发展。对“适合学生的教育”内涵的理解,基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教育专家学者都有着自己的解读,其观点都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但更多的是教育观念和理念问题,其核心仍然是以学生为中心。但是这些解读都有一定的不完整、不全面性,思辨成分偏多。因此对“适合的教育”进行系统、全面、透彻的理论解读显得尤为重要。

四、关于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的实施策略研究

(一)国外相关实施策略研究

有国外学者指出,由于社会适应不良的儿童的“破坏性”行为,教育工作者没有为他们提供适合的教育,儿童有接受适合教育的权利,学校和家庭应共同为社会适应不良的儿童提供包容性的环境,以满足他们的教育需求。另外,还应通过资源平等、司法救济及善意的努力,提供适合的教育,确保最低教育标准的实现,以法律的形式保障每个人不受歧视、接受适合的教育的权利。由此看出,国外对“适合学生的教育”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法律法规、特殊教育领域的探讨及研究。

(二)国内相关实施策略研究

通过文献梳理可以发现,对如何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的探索主要包括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两个方面。国内一些教育学专家学者主要在教育理论方面阐述适合学生的教育的实现路径;而教育一线的校长和教师们则根据自己学校的办学实践,积极探索,践行“适合学生的教育”的理念。

1.理论层面:教育专家学者的理论探索。

广东教育学会伍柳亭(2012)提出,要构建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需要深化教育改革,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转变教育思想,确立“三个关注”的思想,即关注教育公平、学生差异和因材施教;二是改革教育方式,变一个模式育人为多样化的育人模式;三是改革教育评价,由单一性、只重结果向与重过程重发展相结合的多样性评价转变。黎世法教授创立了适合教育法,由“三式”(学生的科学自主学习方式、为学服务的科学教学方式和可选择的个性化科学考评方式),“一制”(按需教育制度)构成。“三式”是实现适合教育的基本途径,另外还要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按需教育制度。提出了按需教育制度12项主要要求:学情调查、课程导向、训练能力、时空安排、按需学习、实践活动、因材施教、途径各异、殊途同归、发现每个学生的不同潜质、构建榜样校园文化和开展校本特色化,逐步实现“人人自主、人人会学、人人乐学、人人优秀”的适合教育目标。王振权(2012)主张从学业规划指引、课堂教学方式、课程体系设计、课外学习方式、教育评价方式、教师专业发展等维度,构建从学生个性出发,适合学生学习需要的教育。具体涉及一生一案、一课一品、一科一谱、无边界课堂、一评一策、一师一家六个实践范畴。有效回应了教育如何适合“每一个”,发展“每一个”,让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好的发展,使因材施教进入到专业化领域。周兴国(2012)认为,实现“教育适合学生”理念的路径除了基于教学艺术的选择和基于课程变革的选择外,还要将着眼点放在学校教育层面,从教学与课程适合走向更具包容性和广泛开展性的学校适合,并使教学适合、课程适合与学校适合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弥补各自缺陷的适合性体系。周有利(2016)认为“适合的教育”要基于共同体理念,从共同体信念——适合的教育就是适合学生生长的教育;共同体责任——同心合力构建适合学生生长的生本、班本、师本、家长课程;共同体在场——互相合作开展适合学生生长的自主性、独特性、差异性、可能性的教学;共同体道德——民主协商确立适合学生生长的规范等四个层面全面探究“适合生长”的学校教育文化,深化对“适合的教育”的理解,丰厚学校教育文化建设。马健生、李洋(2016)认为“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的含义模糊不清,在理念和实践之间无法实现。它应该转化而表述为“为每个学生提供可选择的丰富课程”,学校应该而且能够打造“课程超市”,实行选修制与学分制,丰富教学方法,改变评价方式,从而把选择的主动权交付给学生,由学生选择适合自身需求的课程组合,真正促进学生个体优势素养与基础素养的发展。

2.实践层面:不同学校对“适合学生的教育”办学理念的思考与践行。

北京十一学校为实施“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创造出许多具体实现形式,即德育模式、课程结构体系、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模式、电化教育以及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管理体制,这六个方面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具有学校特色的素质教育体系。河南省许昌实验小学在适合教育的实践探索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即营造富有诗意和想象的人文环境、坚持德育为先,重在习惯养成、多样化的课程设置、大力推广“主体多元,合作探究”的教学试验、管理追求人文化和科学化、创造一切条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上海市建平中学为了让每一个学生享受适合的教育,通过创造积极的教育环境、改变单一的课程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学校文化建设四项做法,使学生真正享受教育。江苏省常州市湖塘桥实验小学在“适合教育”理念的指引下,积极建设适合学生发展的学校文化、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探索有生命力的、人性化的大教育,走出了一条具有本校特色的“适合教育”的崭新之路。广东省中山市石岐中心小学通过培养适合学生的教师、建设适合学生的课程、深化适合学生的家校合作等方式,打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实现了办学水平的新跨越。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小学坚持以“适合的教育,让师生焕发生命的活力”为办学理念,通过创新适合的学生评价机制,使学生在适度的鼓励中幸福成长;推出适合学生的特色课程、活动、作业,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拓展适合教师的培训途径与举措,打造一群适合的寻梦人。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分领域优化配置课程资源,从着眼于学生发展性教育的主导教学模式、立足于开发性教育的校本课程体系、为主体性教育奠基础的校本课程管理体系、体现差异性教育的多元发展性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就适合教育内涵概念的“四性”加以梳理。沈阳市沈河区通过坚守“适合的教育”的发展方向,坚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解决“看得准”的问题;通过实施课程的区本管理,坚守教育规律,不用运动化的思维指导课改,解决“改得对”的问题;通过走全员纳入、兼容个性的集团化之路,再造区域教育格局,解决“抓得通”的问题;通过建设好、运用好资源,并做好资源的升级,解决“用得巧”的问题;通过建立实践本位、尊重个性、研训一体、校本实施的师训体系,解决“做得好”的问题;通过校校做强并避免校校一面,塑造和而不同的区域生态,解决“做得精”的问题,从而构建了“适合”的区域教育平台。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基于“适合教育”的理念内涵,在教育内容上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积极探索学生发展指导的实施路径:开展适合学生身心的心理健康及道德教育,实现生活发展指导;在教育方式上,设置适合学生差异性的多样化课程,实现学业发展指导;在教育模式上,构建适合个性发挥的学生生涯规划体系,实现生涯发展指导。

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第一实验小学致力于以适合教育为理念、以特色课程为依托、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学习方式、以教师专业共同体为发展方向的系统化课程建设。研制出了学校核心课程、学校特色课程、学校文化课程、学校资源课程、社区拓展课程五大课程模块,并进行了有效实施。通过课程的实施,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带动了学校创新发展。

综上所述,国内不同学校对“适合学生的教育”实践的探索主要从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建立适合性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的变革、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构建良好的文化教学环境、改进评价体系以及保障体系几个方面进行,侧重点略有不同,但都旨在构建适合学生更好发展的教育。

五、结论

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对“适合学生的教育”的研究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具体实践探索,都能够为深入研究“适合的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但是缺陷和不足也是存在的,这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改进的方向。现结合目前的研究现状,概括出以下几点:

(1)“适合的教育”日渐受到教育界的重视,但总体来看,思辨成分偏多,虽然教育实践领域围绕理念进行了大量探索和尝试,但行动的效果却不十分尽如人意。

(2)对“适合的教育”内涵的理解,基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教育专家学者都有着自己的解读,其观点都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更多的是教育观念和理念问题。但是这些解读都有一定的不完整、不全面性。因此对“适合的教育”进行系统、全面、透彻的理论解读是今后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3)就国外的相关研究而言,普通教育领域内的文献数量较少,相关的案例研究较少,且多集中在特殊教育领域内。

总之,就目前的研究现状而言,观点较零散而不够系统全面,策略方面有一定的挖掘空间。

猜你喜欢
适合的教育课程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适合的教育:江苏教育的当下期待
“适合的教育”思考与实践
他们在谱写一本“穷人教育学”
适合的教育是适合学生学习的教育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