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是把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朗读有利于深入体味文学作品,有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发挥语言的感染力,有利于语言规范化,同时也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中选入的课文,无论是内容、结构还是语言、意境,都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味道。这些课文不仅适合朗读,更能在朗读中实现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从教学实践来看,朗读作为自由的有声读书,是学生思考文章内容、体会文章内涵的重要方式,教师可以通过朗读指导学生学会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感受情意,品得意境,悟出旨趣。
由一定的思想感情的波澜起伏所造成的,在朗读全篇作品过程中所显现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声音形式的回返往复,就是节奏。朗读的节奏,不仅要有高低变化,还要有停连、转换的变化;不仅要有声音的力度,还要有声音的速度,体现声音、语言流动回环往复的特点。
无论是格律诗或自由诗,都富有和谐的韵律美,朗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把握诗的节奏。诗的节奏主要体现在停顿、轻重缓急和平仄押韵上,在朗读时应依据意境做相应调整。如:在教学苏教版五下《游园不值》时,传统的读诗节奏为: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样读诗,拘泥于字词均衡、分行分节、平仄韵脚的严格制约,不能进行创造性的设置,使诗歌失去了应有的美感,看似标准,却毫无生气。教师要根据情感的需要,根据速度的变化和结构特点灵活处理,将停顿与重音完美结合: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在韵律和节奏的的变化中,读出诗人欲敲门赏园中美景,不料无人答应,但峰回路转,看到了美丽的景色爬出墙外的情景。从冷寂中读出繁华,从失落中读出惊喜。首句是诗人对小园主人不开门的心理猜测,应该用较轻的声音和较短的停顿来读,要读出诗人赏景而不得的失落和真的不忍心破坏苍苔的怜惜之情。第二句交待原因,读重“久”字,将诗人等而又等的无奈心情展露出来,也为下文的惊喜做好铺垫。后两句是这首诗的重点所在,“春色满园关不住”一句,满园热闹的春色、满天绚烂的春光跃然纸上,诗人的心情一下子开阔、激动起来。这句话中每个词都加重了读音,只是程度不同,尤以“满”和“关”为重,并且拖长了“住”的读音,这样读,使整首诗的气象符合作者的心态,也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春天的大门。尾句好似“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突出“红”字,是强调它的色彩美,“出”字不仅要重读,还要读短暂,显现出俏皮、意外的意境。将韵律与节奏与诗意相结合,使朗读呈现出多重审美意境。
就朗读内容而言,既需要内在的思想感情的色彩与分量,又需要外在的高低、强弱、快慢、虚实的声音形式,综合思想感情与声音形式,便称为语气。而情节作为叙事类文章的基本构成因素,蕴含着文章的题旨与作者的志趣,使情节发展的经纬体现在人物的对话与事情发展的逻辑关系中。朗读时,通过调整语气的高低缓急、强弱虚实,有助于帮助学生体悟故事情节的发展,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课本中,叙事类课文占有相当篇幅,它们叙事性强、形象生动、情节或曲折有致或高潮迭起。在朗读这些课文时,首先要注意朗读语气的变化,要读出情节的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其次,要做到通过不同的语气与语调将是非、善恶、美丑等清楚分明地体现出来;最后,要紧紧抓住故事所要传达的道理,使朗读时的语气富有启发性、暗示性,让学生在故事发展的情节中,既读出主人公的心态变化,又读出作者想要传达的深刻道理,以朗读时的语气传达出叙事文的趣味。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上《牧童和狼》一课时,应首先理清故事发展中的严密逻辑,即“说谎话——相信”和“说真话——不相信”,通过朗读语气的对比,读出其中的趣味来。例如:在读两次“狼来了!狼来了!”时,应理解作者所处的环境以及牧童的心态完全不同,调整合适的语气来读,以直观地展示出两个段落之间的情节变化。第一次“狼来了!狼来了!”,牧童处在安全的环境中,他是调皮捣蛋、开玩笑式地大叫,所以朗读时只要加重声音以配合前文的“大叫”即可,无需投入感情;第二次“狼来了!狼来了!”,牧童遇到了真正的危险,此时不仅要格外加重语气,而且要读出慌忙、焦急、害怕和手足无措的感觉,教师还可加上面部表情,带领学生体会情节的紧张感。
散文的特点是内容上较为广阔,表现形式上相对自由。所谓“形散”,是指内容丰富多样,结构灵活多变,不拘一格。所谓“神不散”,是指表现的情感集中,传达的意蕴深远。散文的朗读则可紧扣情感基调,以传达出散文的情感。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收纳了很多散文,有的通过描写自然奇观来颂扬祖国,有的记叙亲人之间的关爱来表现亲情的温暖,有的通过与植物、动物的相处来表现对生命的喜爱与赞扬……情感教育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散文教学的重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能够品悟其中的情意之美。
怎样才能在朗读中把握正确的情感基调呢?首先要加强修养,培养良好的情感品质。其次是对作品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揣摩,达到真正的感悟和内化,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再次要对文章中的情做具体分析,如情感类别——在文中找出哀怨、激愤、憎恶、欣喜、欢快、向往、离愁别恨等有明显情感倾向的词语,确定朗读基调;或是情感载体——与古代诗歌中用杨柳代表离别、用圆月代表思念、用落叶代表失落的方式相同,散文中也常常出现表示情感的意象,需要在朗读时仔细辨别,读出其中的情意;抑或是抒情方法——通过不同的抒情方式,如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将散文中蕴藏的情意之美激发出来。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下《爱如茉莉》中的景色描写时,要使朗读烘托出对应的情感氛围。选文第二段,在“初升的太阳”的笼罩下,环境是静谧的,一家人被“生命的芬芳与光泽”包围。朗读时,不仅要用轻缓的声音读出安静的环境,还要用圆润的、满足的语气和表情,读出这一家人的幸福。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方法与途径,它与语文教学、美学是相互联系、共同促进的。通过朗读传达和体会诗文中的情之美、意之美、音之美,有助于实现语文教学的美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