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教学应遵循从“愿意写”到“写什么”再到“怎么写”的自然逻辑,然而连“愿意写”还未解决就跟学生谈“写什么”和“怎么写”的教师却大有人在。聚焦应试的“伪圣化”写作思维与“模式化”写作套路,让一批批学生厌恶了写作。如何在关注结果的“技巧经验型”写作教学之外,建构一种基于内生、成于导引的“动力激发型”写作教学,成了写作教学困境突围的关键。笔者以统编教材为例谈谈自己对写作教学的探索。
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等五个层次。需要层次越高,行为动力就越强。如学生为不受教师批评或家长责骂而完成作文,就是出于安全需要;部分学生为获得表扬而努力写作,那是出于尊重的需要。但这两种都属于迎合他人的被动写作,这样的写作必难久久为功。只有学生的写作是为了某种快乐的自我体验或某种价值的自我实现,写作方能获得持久动力。
在实践中笔者发现,引领新生入门与创造高峰体验是内生写作动力的重要方法。为此,笔者建议实施好以下三个“第一”策略。
首先,上好入门“第一堂”作文课,消除畏难心理。统编教材七上第一单元的写作主题是“热爱生活,热爱写作”,教材给出的写作导语是:“试一试,先别考虑像不像一篇文章,就从身边的事写起,写自己最熟悉的事情,写自己最想表达的情感与想法,不给自己设定什么目标,加上什么框框。这样写起来就会很放松,不觉得难了……”这样的导语饱含着编者对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写作”的殷殷期盼与良苦用心,可以成为教师引导初一新生“放下畏难心理”,大胆书写初中生活的“入门宣言”。此外,教师可以用好统编教材中提供的观察案例,结合学校、家庭或社会见闻的交流,充分引导学生抛却条条框框,学习细致观察,尝试创意表达,从而树立写作自信,打开写作之门。
第二,,抓好每个学生“第一篇”优秀作品的指导,激发写作潜能。教师要格外关注学生的日常写作动态,及时发现学生的写作亮点。笔者班上有个文静的女生,初二时一则课外练笔彰显功力,于是笔者指导她反复修改成为精品,学生由此确立起表达自信。此后,她写作动力倍增,竞选担任学校文学社社长,数度斩获全国作文比赛一等奖。
第三,抓好班级“第一个”发表作品学生的培养,营造乐写氛围。教师对班上第一个发表作品的学生可给予一定奖励,从而在全班催生出一种比学赶超的浓郁氛围。如此,班级中乐写者就会与日俱增。
(1)零存整取,延展写作教学时间。所谓“零存”,就是每天三两句话精要记下“每日一得”,即当天最有印象或最有意义的事情、画面、言语等;所谓“整取”,就是每周末在5篇“每日一得”的基础上,精选材料完成有主题、有章法的“每周一记”。这种“零存整取”的写作方式,让学生日有所得,周有所记,形成了立体丰富的素材体系。
(2)巧借外力,开拓写作教学空间。教师借助教材“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不断加强课外写作阵地的建设。比如,教师可利用“读书写作交流会”“布置文学角”“创立班刊”等多种趣味语文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外读写,不断累积、广泛交流读写成果;也可依托微信推送、校园网站、个人博客等网络传媒,师生一道开辟广阔、时尚的“自媒体”读写空间。
(1)用写作的视角教阅读。统编语文教材的课文多是经专家精挑细选的优秀写作范例,我们应充分发挥其对写作的示范作用,带领学生探其写作亮点,运用巩固。如教学七上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朱自清的《春》时,教师可提取出“画面并列的结构和多种感官的调用”之写法,现学现用到该单元的写作训练题一“写秋”的实践中。再如,学七下写人名篇杨绛的《老王》时,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以形神兼具的细节来观照劳苦大众的精神世界”时,正好可水到渠成地切入本单元写作训练“抓住细节”。
(2)用阅读的方法教写作。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的优秀习作拿来阅读品鉴。学生读文、探究、交流、仿写,同伴的写作经验被自己内化吸收。如指导学生完成七上第三单元“写人要抓住特点”的写作训练题三“写一个自己的偶像”时,笔者就某学生的佳作《至今思易安》设计了这样几个“写作阅读化”问题:本文结构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其语言表达对你加强语言修炼有何启发?写简单的人物述评通常需做哪些功课……此类探讨多了,学生对自己或同伴作品阅读审视、总结提炼的能力明显增强。
写作内容的选择与优化,直接决定了写作训练的效率与效度。抛开教材,另觅炉灶,不可取;拘泥教材,亦步亦趋,也不可取。唯有打通教材体系、训练体系与生活体系,方能“取好点—连好线—成好面”,最终“立成体”。
所谓“取好点”,指单次写作训练做到重点突出。首先,用好“教材点”。统编教材写作能力点的布局,我们要善于洞悉与把握。如七上第二、三单元的写作主题分别是“学会记事”与“写人要抓住特点”,是从内容维度来强化记叙文写作基础;而第四、五单元的写作主题分别是“思路要清晰”“如何突出中心”,又是从形式维度来指导记叙文立意谋篇。再如,八年级上、下册教材分别以“任务群”形式设计了“新闻读写与演讲习练”专题,旗帜鲜明地引导学生读写融通,学以致用。
其次,巧觅“训练点”。教师要善于根据文本阅读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相机觅得新的写作训练点,补充学生写作内容。如结合“名著导读”,可有机穿插读后感写作,以促进读写共生;结合“综合性学习”,可完成朋友情(七上第二单元)、家族情(七下第四单元)、家国情(七下第二单元)的同步写作。
第三,生发“创新点”。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针对不同文体进行变式写作——文言与白话的互逆转写(如《河中石兽》),散文与诗歌的文体切换(如《紫藤萝瀑布》),童话寓言的续写改编(如《皇帝的新装》)等等都可成为激趣导写的创新内容。
统编教材单元作文训练,第一道题多是一个200字左右的片段训练。这种稳定安排,彰显了编者意图:写作训练务求循序渐进。如初一起始学期的课外练笔,可从“微写作”开始,随频次渐增而梯度渐高,逐渐走向综合。如七上第三单元“写人要抓住特点”这个训练主题,可让学生利用一周三节的体育课进行课堂观察与微写作:第一次,着重对体育老师或某同学进行信息梳理与外貌描写;第二次,结合具体事件或细节强化语言、动作等描写;第三次尝试加入交往趣闻或抒情、议论。三次线性观察与练笔,稍一整合,一篇人物小传水到渠成。
三年初中写作教学,要齐力构建好以下四个面。(1)文体写作面:训练学生重点写好中心突出、条理清楚、言辞通畅的记叙文,并能写简单的说明文、议论文以及常见应用文。(2)写作过程面:除了促进学生对审题、立意、取材、谋篇、表达等考场写作环节熟练掌握,更要引导学生对列提纲、写草稿、作升格等生活化写作的实用步骤能活学活用。(3)核心能力面:取材立意、谋篇布局、语言锤炼,是衡量中学生写作水平的三项核心能力。这三大能力吻合于中高考写作的三大检测指标——内容、结构、语言,也构筑成学生走上社会进行高品质文字表达的三大支柱,组成了初中生写作的能力版图。(4)思维互助面:要有意识地发展学生两大互助思维:一个是决定文章内质的情理思维,即事理思辨能力,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二是决定文章“皮相”的语言思维,即言语组织能力,再好的内容若无精准的表达,也只能空余“茶壶里煮饺子”的遗憾。
成功的写作教学,应在三年之中让学生形成以上四大写作面,并由此合面成体,构建出——“写作金字塔”。塔的成型与否,塔的规模体制,塔的稳健程度,成了衡量教学品质的一个独特参照。
写作教学,其实就是一个目标明确且任务艰巨的建塔过程,教师须将这个“写作金字塔”的终极目标细心分解到每学期以至每星期的日常写作中,以“心中有塔”之宏愿,以“日日拾瓦”之恒心,完成学生写作之塔的奠基与成型。
升级写作成果,是教师帮助学生对一次相对完整的写作周期的结果完善,也是促进学生在下一写作周期产生写作动力的过渡环节。教师勤于造阶铺路,学生方可拾级而上。
“滴石”“日新”“百草园”“梦工厂”……班级作文角,为学生创造了文学展示的舞台,铺设了通往真发表的进阶之路。我们要尊重学生的获得感,努力为学生打造展示作文的“好望角”。
对班级园地中的精品,教师可鼓励并指导学生不断升格后向学校校报投稿。校报虽小,功能强大——由于出版稳定,人手一份,往往一篇文章就让学生全校闻名。以校报的发表开启学生的写作动力,形成写作的氛围。
对有望公开发表的作品,教师要指导学生精益求精地反复推敲,确保质量后向公开发行的报刊积极投稿。学生见到自己的成果定格成报刊上的端庄铅字,他们拿到自己汗水凝成的人生第一笔稿费,那种激动与惊喜必会永远镌刻进他们的学习生涯。
综上所述,写作教学,应该打通课内外,融通读与写,追本溯源,激趣导引,引领学生历经一次次良性循环而步入语文人生的自由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