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龙 雷茹 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体育作为“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全面融入到社会各个领域中。学校体育改革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组成部分,任重而道远。要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就要好好把握学校体育改革的新趋势,必须紧紧随时代的发展。“互联网+”这个词汇在如今大数据不断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时代,逐步深入到了社会的快速发展当中,意味着“互联网+”的多功能特征散发生命活力,即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与连接一切。由此社会各行业紧跟步伐,践行发展。
传统的学校体育,具有四大本质特征,即基础性、实践性、健身性和综合性。学校体育的目的本身就是旨在增强学生体质,传递体育文化,它是集计划性、目的性、组织性于一体的体育教育活动,而且具还有教育、健身以及娱乐等功能,其既包括体育课,又包括课外活动。
在学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学生间的差异决定了学生的个体性,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要求也更高,所以尊重学生的个体性,显得尤为必要,要求教师去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学生的需求差异。更多因人而异,因地区而异的教学内容涌现出来。至此“互联网+”传播平台的存在和普及,使得许多教学方式和方法能够得到更好的在线交流和探讨,教师可得到更多的教授方法;学生也可获得更有效的学习途径。针对学生的差异性的个性化设计成为现实,均为学校体育改革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有趣的选择。
“互联网+”平台的出现,为数据的传播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地传播介质,学校所开设的常规体育课程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越来越多的新型体育活动形式崭露头角,促使课程结构向着多元化的目标发展。
在“互联网+”背景下,对教师的个人品质和个体行为要求更高,教师和学生之间需要利用更多的时间或者更精准的教学技能来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课程体系教学中教师要使得教学目标更加清晰明确以及生动有趣,更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体育教师更要求其一专多能,以此来保证高效的课上线下的授课内容,这样才能对学习者,有充足的指导能力,能够快捷解决学生所遇到的问题。
学校体育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原因不唯一,传统指导思想创新遇瓶颈,过于拘谨,发展思想换衣不换体,不能做到灵活变通,较难迎来学校体育文化环境的大发展大繁荣;其次固封管理体制模糊,学校体育职能部门界限不明,主管部门职责留有灰色地带;第三,在学校体育大环境规章制度的管理方面,相关文件俗成已久,难有“本土化”或“特色化”突破;第四,执行落实方面存在滞后性,与文化课程比较,对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上令而下不效”或者是“下欲效而上不令”的局面;第五,应急机制不完善。学校体育发展环境制约已成为制约学校校园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伴随着学生对学校校园体育文化高需求与学校体育经费投入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由于学校体育经费来源渠道本就单一,加之相关决策部门对学校体育方面投入匮乏,就造成了我国学校体育基础设施落后,使得学生获得体育教育以及参与校园体育文化的可能性下降,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
“互联网+”世界大门的开启,为大数据的传播提供了可能,打开了师生学习以及分享知识的窗口,互联网线上含有海量低成本优质体育课程资源,教师通过线上与线下课程的学习和积累,填充个人课程知识储量,使其可运用的活动课程资源占有量剧增,为其完善课程模板提供灵感源泉,并为进一步的课程创新夯实基础,且综合课程资源的呈现搭配教师日益积淀的教学技能为体育教学课程增添艺术,更加符合现代学生的特质。
“健康中国”背景下,阳光体育运动的广泛深入开展,号召学生以及广大青少年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去运动起来,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旨在增强学生体质。“互联网 +”使得学校可以通过信息数据监控实现管理和学校体育教学同步;信息化的体育教学具有可持续拓展的作用;同时信息化体育教学促使校园体育文化常态发展。
“健康中国”背景下,学校体育蓬勃发展,成效显著,同时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出现及盛行,通过针对“互联网+”下学校体育发展的机遇和困境分析,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便可乘顺行之风,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的学校体育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路径。以积极应对“互联网+”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打造“互联网+学校体育”这一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