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年段是学生冲动行为的高发期。冲动行为是一种情绪的焦虑反应,往往带有破坏性,会阻碍学生认知、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如果冲动行为不能被及时发现并进行有效干预,就有可能积累和发展成为消极的行为定势,形成暴躁易怒、偏执任性的性格,不仅影响学生自身成长,更牵涉家庭幸福、校园安全、社会稳定等方面。冲动行为在学校生活中最直观的表现就是遇事不冷静,只要情绪出现一点波动,就完全不加以克制,不分场合、不分情况地肆意发泄。每一次的爆发,不仅导致个体产生深深的挫败感,也会给周围同学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小学中年段学生的感情容易激起和爆发,自控能力较差,不考虑行为的后果,虽已能从事需要一定意志支配的工作,但意志力还很薄弱,自觉性、主动性、持久性都较差。一方面他们的独立意识开始增强,已经不满足于单纯地听老师的话,不像低年段时“为师命是从”,而是出现不服管教的苗头,总想挑战权威。另一方面,他们在集体生活中的个人形象,由学习、生活中的表现逐步奠定,一部分学生在受挫时不愿接受外界的评价,又不愿意表达,习惯性付诸拳脚,反应过激;另一部分学生不能适应集体生活,以自我为中心,自暴自弃,缺乏摆脱“冲动”标签的动力。
很多教师在处理学生的冲动行为问题时,往往聚焦于一件事,没有进行系统性的思考,缺乏预见性和全局策略;又或者以居高临下的态度看待学生的问题,方法过时陈旧,不能发现问题背后的真正原因,因而无法有效解决问题。
从家庭教育角度看,家长普遍对初入学和快毕业这两个年段的学生倾注较多关注,而对中年段学生疏忽大意、疏于管教。有些家庭缺乏正确的教育主张,致使学生的问题在小学中年段时愈演愈烈。
1.提高共情能力。
课堂默写时,小石奋笔疾书,不知不觉超越了“三八线”,撞到了同桌小王的胳膊,碰到了小王的钢笔,在本子上留下了一道难看的墨痕。小王火冒三丈,直接提起笔在小石本子上画了三道杠,两人争吵不休……
这样一件小事暴露出小王同学欠缺的一个重要品质——共情能力。共情指的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这时与其大谈宽容、大度这些抽象性的品质,不如让学生代入情境想象:小石为什么会撞到自己?哦,老师一个接一个地报默写,他太着急了,争分夺秒忙着写字,没有顾及那么多,所以伸展胳膊碰到了自己,并不是故意针对、搞破坏。很多时候,我们不要总把自己放置在一个“受害者”的角色上去迁怒“肇事者”,反过来想一想,心态变了,看待事情的角度就会发生变化,心境也能开阔许多。
2.打破述情障碍。
在人际交往中,学会述情很重要。在上述事例中,小王可以计较那道钢笔划痕,可以因默写本被划脏而心情不悦,但是要学会表达,让情绪释放。如果小王对小石说:“石同学,你的胳膊碰到我了,你看,这么长的一道钢笔划痕,多难看啊!”那么小石就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向小王道歉,小王的情绪得到了抚慰,也就不会那么生气冲动了。如果小石同学并未道歉,小王也可以选择向教师述情,寻求教师的帮助。不管对方是什么态度,小王的选择都是和平解决问题的关键。
3.学会控制情绪。
小王因为一时的情绪失控,爆发了冲动行为,但发脾气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如果他在解决问题时,能鼓励自己克制情绪、妥善处理,会让他变得更有自信,成为情绪的主人,形成良性循环。
冲动行为的干预,除了学生自身的努力,教师恰如其分的引导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教育有效的前提是获得学生的信赖,教师干预冲动行为的首要前提就是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倾听学生的内心,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及时肯定学生处理问题时的闪光点,正面激励其向好的方面发展。
在案例中,作为班主任可以做些什么呢?首先要向爆发冲动行为的小王充分表达来自教师的理解,让他的情绪得到抚慰,愿意向教师敞开心扉,倾听教师接下来的话,“老师知道你很在意自己默写本的整洁,希望老师批改到你字迹端正的作业,这是一种上进好学的表现,值得肯定!”这时,再帮助小王进行共情心理的建设,帮助他理解小石也是无心之失。当小王的情绪得以平复、进入反思阶段时,要帮助他及时总结教训、积累经验,这既是对于应对冲动局面的一个正面引导,也是对下一次有可能发生的冲动行为的有效规避,实现积极有效的正强化。“尊重—信任—倾听—建议—解决”,用平和的心态、智慧的引导取代居高临下的指手画脚,才能让学生正视冲动行为、自我感知、走向进步。
除了这样一对一的心理疏导,班主任还可以通过组织晨会分享、班队活动、素质拓展等方式,增加学生的友爱互动,让他们逐渐增强集体荣誉感,更加珍惜个人形象,在团队合作中感受生命融合的美好,自然而然地向冲动行为说“不”。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因此,对中年段学生冲动行为的干预是家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有些家长溺爱孩子,使得孩子娇纵任性,无法合群;有些家长采取“棍棒教育”,不仅会对孩子造成童年阴影,还给孩子做了错误示范。这两种现象皆不可取,学校教育应为家庭教育提供行之有效的思路。只有家校配合,给予学生温柔而坚定的辅助与支持,学生才能持之以恒地对冲动行为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