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手机软件的开发让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带上手机和身份证就可以实现“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梦想。手机与我们如影随形,但是在家庭中,父母过度使用手机却成了引发问题的导火索。
亲爱的爸爸妈妈,人们都说女儿是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我感觉手机才是你们的掌上明珠。我一放学,你们就把我送到小区里的晚托班,写完作业才能回家。回到家你们就催我上床早点睡觉,最多允许我看一会儿课外书。你们躺在沙发上,一人拿着一部手机,爸爸打游戏,妈妈看电视剧,玩得很开心,只有我是多余的。
我也很想玩手机,可你们都对我说小孩子要把时间花在学习上,只有我考得好被老师表扬或者你们心情好的时候,才同意我玩一会儿手机。我有好多事想告诉你们,我多想每天和你们一起吃饭、一起说说话、一起玩儿啊!可我更想变成手机,天天被你们捧在手心里。
这是一篇题为《×××,我想对你说》的小学生作文,透过文字,我们能想象出家里的场景,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孩子真实而急切的心愿。家长在孩子面前沉迷于手机,孩子缺少家长的陪伴,可能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班杜拉提出观察学习的概念,即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地进行学习。班杜拉认为儿童社会行为的习得主要是通过观察、模仿现实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来完成的。父母显然是孩子生活中的重要人物,是最先影响孩子的人,是孩子最早模仿的对象。家长玩手机不亦乐乎、废寝忘食,孩子都看在眼里,他们自然就知道手机的魅力所在,当然也想玩。家长一边看着手机一边训斥孩子别老想着玩、要好好学习,孩子心里会怎么想?这种做法的有效性又有多高呢?
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有爱和归属的需要。当人的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人就开始渴望与他人有情感联系,渴望自己在团体中有一个位置,如果这一需要得不到满足,人就会感到强烈的失落、孤独、寂寞,内心产生痛苦体验。在家庭这个团体中,孩子希望得到父母的精心照顾,获得生理和心理需求的满足,家对孩子来说,应该是温暖、包容的环境。沉迷于手机的父母往往缺少持续性的关注,经常疏忽孩子的需求,只顾自己心理的畅快和满足。缺少关爱的孩子内心强烈渴望爱、陪伴、亲密和归属感,如果不能从父母那里获得这些,孩子在青春期就容易叛逆、堕落、早恋,或者把自己封闭起来。
孩子出生的时候,家长用双手、臂膀、前倾的身体小心翼翼地环抱着宝贝,用微笑的脸庞、慈爱的眼神、温暖的身体尽情呵护着孩子,这种环境被称为抱持性环境,它不仅是安全的,而且还具有支持性,会让孩子有踏实的感觉,促进其成长。孩子长大了,他的这种需求仍然存在,虽然家长不能再用抱婴儿的方式来关爱孩子,但可以通过拥抱或拍肩等肢体动作、理解性的语言来回应孩子,这些举动依然是支撑孩子的无形力量。特别是孩子遇到困难或者心烦意乱的时候,这时就更需要家长与他们交流情绪情感,鼓励并引导他们调节和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如果家长天天抱着手机,忽视孩子的情绪和性格的发展,当孩子出现明显问题时就会追悔莫及。
看到这里,有些家长心里可能会庆幸:只要孩子在家,我都坐在旁边陪着读书、学习、娱乐,不玩手机不做其他事就可以了。这类家长充其量只是个“监工”,而非陪伴者。孩子其实不喜欢这样的家长,他们会让孩子有种压迫感,缺少自由、自主的氛围。如果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少父母的陪伴,孩子就会变得孤独或自我膨胀,不顾及别人的感受,以自我为中心;反之,若父母紧紧包围着孩子,事事陪护,孩子的自我得不到发展,长大后要么依赖父母,要么反抗父母。陪伴孩子成长是家长不可推卸的责任,用心、合理陪伴是给孩子最好的爱。
工作忙、应酬多、下班晚是家长最强有力的理由,把孩子丢给老人、送去晚托班是普遍现象。“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挤,总还是有的。”这句话经常被家长用来教育孩子,那用在家长自己身上呢?不妨妥善安排一下时间,留出10分钟给孩子:早上起来,不要浏览新闻和朋友圈,而是和孩子说声“早安”;用餐时,不要一边吃饭一边刷手机,专心陪孩子一起用餐;晚上到家,把游戏、热剧先放一边,和孩子聊聊学校里发生的事情。在陪伴孩子的互动过程中,家长才能了解孩子的情感、性格、习惯等;通过陪伴,孩子可以感受到家长的言传身教,逐渐受到熏陶和感染。
当家长陪伴孩子的时候,关注点必须落在孩子的心理需求上。陪伴不在乎时间长短,而在乎质量,高质量的陪伴要切合孩子的心理,同时需要家长做到身心合一,切忌身在孩子旁、心在手机中。孩子都很聪明和敏感,他们能从家长的陪伴中感受到家长是否全身心投入、自己是否真的被家长重视,这是孩子最在意的方面。陪伴讲究的是双方有内在的联系,而不是仅指时空上的一致。家长可以陪伴孩子一起游戏、阅读、讲故事、画画、做手工,结束之后和孩子分享感受;还可以带孩子走进自然,看看蓝天,闻闻花香,听听鸟鸣,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和孩子聊天、说心里话。家长在陪伴的同时还要注意给孩子独立学习、独自玩乐的机会,如:家长做家务、孩子自己看书学习,有问题则请父母帮助,看似各干各的,实则人人专注。这样会让孩子有自我发展的空间,培养其独立意识,防止出现离开父母就无所事事、不会安排生活的情况,毕竟用心陪伴的最终目的是家长安心地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