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北中学 张绪露
在对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主问题设计时,角度的取舍很重要,它不是靠拍脑袋就能确定的。因为设计主问题的目的是为了阅读并理解文本,所以主问题角度的取舍就必须以文本为中心、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主问题的设计角度贴合文本、适合学情且又能使教师的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施展。恰当的主问题角度,能够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抓住学习重点并突破学习难点,所以主问题设计的角度决定着主问题教学的成败。那么,如何确定合适的主问题角度呢?
标题是文本的耳目,甚至是文本的心脏。一篇课文的标题常常凝聚着作者别出心裁的艺术设计,从课文的标题入手设计主问题可以抓住文章的核心。
教科书书中所选的文章虽然文体不一,但大多都具有很丰富的文化意蕴。品读写景散文,能让你感受语言的灵动之美的同时,领略大自然的奇幻美妙;品读写人记事散文,能让你在饱满的字里行间感受人间真情,让你的心弦为之颤动;品读哲思散文,能让你在作者那精辟的语言中领悟生活、人生、生命的真谛,迸发生活与奋斗的热情;品读小说,更能让你的思想接地气,让你能真切的感受生活、感悟人情、感知人间冷暖,使你的思想得到净化、灵魂得到升华、精神得到陶冶。品读小说就是品味人生,从中而认识人生、生活和生命的意义。因此,就需要对文本的情感进行深入的挖掘。
我们设计主问题来推动教学的最初目的就是希望通过主问题的引领让学生在文本研读中读出自我的理解,并能根据自我经验读出自我富有创造性的理解,主问题开放性的设计,能在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发散和迁移上发挥牵引和指导作用。
质疑精神是非常宝贵的学习方式,会质疑才可能有进步。人只有有了疑问,才会去思考原因,找到原因也就为寻找解决之道奠定了基础,一旦找到解决方式,就获得了突破,也就为自我赢得了荣誉,也就更能激发人不断探索的兴趣。教学上也是如此,如果我们能在文本的矛盾处或分歧点设置问题,便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留白”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它原本是一种绘画表现手法,是绘画者故意在绘画中留下的 “空白”,这样就使所绘之画的内涵更加丰富,给观赏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文学作品亦如此,目的营造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在教学中老师如果能抓住文章的留白来设置问题,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锻炼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例如,对鲁迅的小说 《药》可以作这样的教学问题设计:作者为什么要在小说结尾处在被处死的革命者夏瑜的坟上安排一个“花环”,它有什么用意?请你联系全文和作品的相关背景,来谈谈自我理解和看法。设置这样一个问题,一方面能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细节, 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小说艺术手法的处理,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拓展,从而感受经典作品的伟大艺术魅力。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们教师设计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能更加有效地 轻松的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而不只是我们老师教得轻松和便利,因此,我们设计教学问题时必须时刻关注学情,只有准确诊断了学情,才能开准对症的良药。
例如,对鲁迅的小说 《社戏》可以根据学情作这样的主问题设计:
①文中的哪个情节最能让你有同感?谈谈你的感受。
②在这几个精彩有趣的故事中,哪个句段让你感觉很精彩?谈谈你的理解。
这篇小说中所叙述的情节故事都是站在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的角度来表现的,写出了少年感受、心理和内心的想法,能够唤起学生们的心理上的认同和共鸣。这样设计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同样的或类似的场景他们也可能经历过,所以学生就会有话可说。
作品的创作者所发表的有关自己作品的创作感受、创作时的心理和背景介绍为我们解读文本、设计教学带来许多帮助;其他著名批评家针对该作品所发表的个性化解读也能为我们提供许多灵感。这些都是我们切入文本的良好角度,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之前要多接触一些相关的评价资料,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组织教学。
例如教学 《雷雨》,笔者从该话剧的主要人物着手来梳理人物之间复杂的关系,便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周朴园、鲁侍萍、鲁大海他们怎么来对待彼此的?根据所设计的主问题引导学生梳理话剧的故事情节。经过梳理之后,不仅主要人物间的关系清晰了,次要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能理清了,同时故事的情节也清晰了,更为关键的是这样的处理也把该话剧的两组主要矛盾深深地抓住了。
以上提到的这些有关阅读教学的主问题设计角度,只是主问题设计角度的一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材内容的不同、施教对象的不一以及执教者个人擅长的各异等都会影响到主问题的设计角度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