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2018-01-28 19:27呼小洲史晓庆席满意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供给思政政治

呼小洲,史晓庆,席满意,郑 诚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讲话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习总书记关于供给侧理论的精辟阐述,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新的形势下加快推进以优化结构、提升质量为基本目标的教育改革,推动教育结构与经济发展需求和消费需求相适应,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当前的社会形势下,“供给侧改革”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虽然“供给侧改革”的提出是针对社会经济发展,但是政治、教育与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紧密相连,这也就必然会反过来对教育改革提出要求。

一、供给侧改革在思政教育中的研究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改善供给体系的供给效率和质量”。

近几年,高职院校提出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供需仍需不断探索。过去的思政课,多停留在理论灌输的层面,内容和方法比较单一,没有体现出需求侧——学生的主体性,导致教育效果不理想;而随着时代发展,需求侧引起了高度重视,导致思政教育逢迎学生的需求,过于强调教育应具备的方法,不够重视供给侧自身的牵引力和杠杆力,教育效果也不尽如人意。[1]

因此,推动思政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突破思政教育工作困境的一个关键点,也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顺势借力,切实实现“驱动思政教育的牵引力,撬动思政教育的经济力,发挥思政教育的杠杆力”目标。

二、供给侧改革为思政教育带来的三大力量

(一)正视理论灌输带来的阻力,驱动思政教育的牵引力

一直以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党团课教育、专题学习会议、书籍阅读、新闻联播等多种手段的灌输来实现,而且在教育内容上很多教育素材案例、新媒体作品等,重复比例高,脱离生活实际,很多教育内容学生不感兴趣,耗费了人力财力却未取得应有的效果。这种单一且传统的灌输给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观念带来了强大的阻力,从而使教育教学的效果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同时,作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的提出,使其不得不正视这种最基本但又陈旧的理论灌输方式带来的负面影响,因而应考虑从学生角度出发,按照学生易于接受的现代化方式方法进行,采取一些喜闻乐见、寓教于乐、乐教乐学的方式,将思政教育生活化、日常化,为学生提供与时俱进的思政学习内容,带领学生紧跟时代前沿,为学生提供眼前的具体的成长成熟行动计划,指明学生未来的成功方法和追求方向,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新常态下的合格、健康、向上、创新的大学生,为他们幸福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如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变为巨大的牵引力。

如何充分展现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牵引力,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将思想政治的理论基础与其时代的新颖性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学习思政理论的习惯性。二是要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方面入手,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在心理健康的状态下接受正确的人格教育,促进学生前进方向的正确性。[2]三是要进一步细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前进,增加具有潮流因子的教育内容,以强劲的牵引力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日常化和潜移默化的效应,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同时建立包含思想政治、心理道德和规章制度等综合性的教育内容体系,各部分教育都属于思政教育范畴并共同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供给内容应切实做到社会热点问题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统一,真正能够提供正确的思想文化,为学生思想的升华奠定基础。

通过以上几种方法的运用,不断放大思政教育工作的功效,切实增强思政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和牵引力,切实培养德才兼备、发展全面的当代大学生。

(二)透视学生弱化思政的偏见,撬动思政教育的经济力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具有约束力、教育力,实际上更具有经济力,这一点往往容易被人们和社会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力主要表现在:一是思想政治学习的结果其实就是择业者在关注未来工作的签订及其稳定性和发展性,对于在校学生来说,就能为在校考取证件、拓展素质能力、毕业选择就业行业、签订工作单位指明方向。只有明确了前进的方向,才能具备与时俱进的学习意识和学习动力。二是在步入社会以后,与时俱进地学习思想政治内容,研究国家经济运行的导向,明确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看清科技时代带来的发展机遇,掌握未来世界的主流趋势,其实就是进行工作创新,获得各种奖励和提拔的机会,找准创业投资的切入点。所以很好地撬动思政教育的经济力,必将引起学生的兴趣,纠正错误的偏见,产生学习、研究、掌握、应用思想政治的热情和共鸣。

学生之所以弱化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因为对思想政治的体系认知缺乏全面性、系统性,简单地认为就是学习基本理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纪律与法制教育、道德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并且潜意识里认为这些理论是静止的,忽视了其时代性和发展性。在很多学生的潜意识里,认为学过、接触过即可,由于生活经验有限,并未真正将所学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由于理论与实践脱节,未形成完整的系统循环,所以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只能停留在表面上,无法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理解。这种浅显的理解导致了学生最终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和现状。与此同时,受就业因素、市场经济等因素影响,学生在很大程度上认为这些内容都离自己很远,把学习和探索的重点放在了专业学习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醒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进一步聚焦和细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与时俱进的、关乎学生切身利益的、学生日常生活中密切关注的、能影响到学生未来生活和工作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特殊性,其本质就是把社会上已形成的具有一定规则的正能量知识,包括:思想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通过授课的方式,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安排,深入到学生的行为活动中。此性质也就强调了思政供给侧的重要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侧引起足够重视,以全新的思政教育模式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逐渐步入推动深化改革的深水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引领学生行为准则的标准也自然而然被推到了改革前沿,教育工作者应切实通过对供给侧改革内容的深入解读领会,贯穿到课堂教学中,从而引起学生的重视,真正扭转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偏见力;让学生通过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从而为社会作出更多贡献,真正实现思政教育的经济力。

(三)审视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影响,发挥思政教育的杠杆力

所谓“杠杆力”,是杠杆在力的作用下绕着固定点转动所产生的力。对于思政教育而言,杠杆力就是将思政课程及思政教育工作等内容作为支点,以教育者的品牌化形象和影响力为杠杆,撬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和热情,使其积极主动学习基本理论,研究先进理论,探索延伸理论以及带给学生生活和工作的启示。具体来说,一是要在宏观上优化思政教育课程结构、提升思政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实现学生成长需求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减少无效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扩大有效的、学生密切关注的思政动态供给,提高思政教育内容,拓宽思政教育的传播方式方法,提高思政实践拓展活动的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二是在微观层面,思政授课教师和教育者要高标准要求、精细化操作、多样化授课、互动性发言、创新式考试,打造思政教育的个人魅力,创建特色品牌,培养学生专一、专业、专注的职业精神,培养“大国工匠”,为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建立品牌吸引力。

对于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存在着单招生、普高生、三职生等生源多样化的实际问题,对精准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上,既要提出理论全面性,也要关注实践的真实性和可行性,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使课堂生动有趣,也可尝试“课堂互动”的形式;在实践育人环节上努力发挥社会实习、三下乡实践、大学生创业、志愿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最终实现求真务实、知行合一,让学生深刻理解“觉知此事须躬行”的道理。

从思政教育的供给侧分析,大部分思政教育者长期以来只是以一种固定思维模式来进行灌输教育和搬运工作,忽视了在授课和教育过程中个人魅力所产生的影响力作用,以及这种作用带来的教育效果。[3]部分思政课授课教师认为该课只是公共基础课,对学生的要求也相对松一些;或许在短期内,学生会对该教师持认可态度,但从长期看,该课程对学生并未带来深远影响。从实践教育效果看,思政课授课教师高标准要求,严谨化操作,多样化授课,竞技性发言,创新式考试给学生带来了不仅仅是眼前的财富,而是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作为供给主体——教师,首先,树立多方参与、共同关注的理念,在辅导员教育的基础上,以思政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以及团学各部门共同参与,同时可与各高校联合起来进行互相学习交流,也可以将校内外相关的优秀校友、知名企业家等都作为思政教育的供给方,并注意调动各主体的积极性,竭力打造多方参与、全员育人的思政教育供给格局。其次,要保持“打铁先得自身硬”的态度,注重自身综合性素质包括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提升,既要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又要深入社会实践探究问题的根源,从而精准掌握现实,这样才能把理论观点分析透彻,做到有理有据、知行合一。所以,作为思政授课教师,同样应该将课程放在引领学生人生前进方向的高度上来,对思政课的具体要求就像专业课一样、甚至比专业课更为严格,精细化每一个教育环节,培养学生认真对待每一件简单的事情,集中精力做好眼前、甚至在简单普通的事情当中进行创新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影响力,创建教师的品牌形象,真正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给学生带来永久的财富。

综上所述,思政教育“供给侧改革”不仅是当下措施,更是一种长久趋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三大力量,同时也可提供适应时代发展、结构合理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供给。我们凸显思政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性,并非对需求侧不重视,而是以思政教育的目的和学生需求为基础,打破旧的平衡,建立新的思政教育供需结构,实现科学的供给,提高“思政供给生产率”,培养学生坚定的思想政治信念,最终为学生实现中国梦和幸福美好人生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侍旭.高校思政教育也应有“供给侧改革”思维[N].光明日报(理论·实践),2016-03-16.

[2]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EB/OL]. http://baike.so.com/doc/6196334-6409595.html.

[3]李洪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发展观[J].中国职业教育,2016(08).

猜你喜欢
供给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