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专业发展到达一定阶段后,会出现停滞不前甚至专业发展水平下降的情况,通常我们称其为“高原现象”。探究成熟期教师“高原现象”的成因,帮助其正确认识对待该现象,有利于成熟期教师的专业发展,使其专业水平稳定上升,并最终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本文试借助几位中学英语教师的案例阐释成熟期教师专业发展“高原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成熟期教师专业发展“高原现象”的成因,可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方面进行分析。
根据研究,学校对入职期教师的发展高度关注,而往往忽略成熟期教师的需要。实际上,入职期教师发展愿望本就强烈,而教师走向成熟以后,专业发展难以实现突破,遮蔽了自生长。[1]新入职教师大多充满工作热情,加之家庭负担尚小,工作得以全身心投入。大多数学校都有一系列培养新教师的举措,会积极为新手教师提供各种赛课、学习机会,使得新教师能更快走向成熟。但与之比较,成熟期教师的专业发展往往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动机归因理论认为,对事情结果进行不同的归因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和期望改变,而这种后果又常常促动后继的行为,成为后继行动的动因。[2]成熟期教师在专业发展遇到瓶颈之后,如果自我归因不当,势必产生负面的情绪反应,进而产生消极的动机效果。
例如,某中学英语一级教师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可谓一帆风顺,在优秀课评比、基本功大赛中均获得一等奖,并先后荣获市级优秀青年教师、市级教学骨干的称号。然而,在寻求更高阶的专业发展时,该教师受到了挫折。她未能认识到遭遇瓶颈是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正常现象,而是觉得自己能力不够再上一个台阶,从而灰心丧气,不再考虑怎么去突破困境,专业发展就此止步。此案例就是典型的归因不当误导了教师的后续发展。
成熟期教师在专业发展遇到“高原现象”后,有截然不同的发展。有的走向职业倦怠,甚至出现后退现象。也有的教师“二次成长”,突破了瓶颈,实现持续性发展。笔者在省级教师发展规划课题的研究中,对成熟期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路径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诸多案例,发现这些成熟期英语教师在突破“高原现象”的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以下策略。
反思是人对自身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意义自觉地再认识的活动。[3]教师对于自身实践的“省察”与“反思”是促进其成长的最强烈的动机。因此成熟教师更要时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和实践活动。教学反思的内容是广博的,并不局限于教学过程和效果,应该包含对教学设计甚至教学观念的反思,譬如在英语教学中对于思维导图使用的反思,对于英语阅读课中语言基础知识处理理论的反思,等等。总之只要与教学实践和教学观念有关,都可以纳入教学反思的范畴。
着眼于教学问题解决的探索性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成熟期教师已经积累有一定的经验,也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确立一个研究项目,并以此为载体,深入开展探索性实践。
前面案例中的中学英语教师在专业发展停滞了一段时间后,偶然看到报纸上提出语文要进行“多元化阅读”。这激发了她对“多元化阅读”的兴趣,她开始尝试把“多元化阅读”移植到英语教学中。于是她申报了“高中英语教学中采取多元化阅读模式进行泛读教学”的市级课题,并成功立项。有了市级课题为抓手,她重新找到了英语教学的兴趣和自信。随着课题研究的推进,一篇篇论文相继诞生,她越来越自信,专业发展也步入了新阶段。
成熟期教师一方面有家庭的负累,另一面教学任务繁重,同时还要承担很多事务性工作,因而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教师应该关注如何“通过本人的直接参与,对自己的教学、自己的学生、自己的教学环境和效果等进行研究,在研究中追求教师、学生、课程和学校的共同发展”[4]。所以要想突破“高原现象”,成熟期教师就该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把自己从一个单纯的教育者转变成课程的研究者和开发者。
这里又有一个案例——某中学英语高级教师,为区级学科带头人,任教15年左右,产生了强烈的职业倦怠感,觉得自己只是教书匠,只能按照教学计划按部就班地实施教学,教学没有新意。在一次骨干教师培训会上,这位教师得到专家点拨,认识到教师应该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和开发者,于是走上了挖掘英语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道路。在参与设计和开发不同的英语校本课程的过程中,这位教师的教学潜能被激发,实现了自己的“二次成长”,并真正成长为课程的研究者和开发者。
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都会出现瓶颈,成熟期教师专业发展中出现“高原现象”尤其要引起重视。学校层面不但要重视新入职教师的培养,也要关注成熟期教师的专业发展。面对“高原现象”,教师自己更要正确认识其成因,理性自我归因,并在寻求突破“高原现象”的对策时,注意拓展反思内容,坚持探索性实践,并深入进行教研和科研,以期更快地走出“高原期”,成长为专家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