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阜宁县实验小学 赵建兰
基于让学引思背景来构建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明确两个教学方向和基本点。一方面,课程的组织与构建要始终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学习成为课堂的导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另一方面,课堂上要始终将学生思维的培养作为重点和核心,要透过各种教学活动或者学习任务的设计,激发与活跃学生思维,让大家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并且在有效探究的背景下挖掘与获取教学资源。这样学生才能够从语文课程的学习中有更多收获成长,学生也会基于语文课程的学习不断促进自身思维能力和品质的提升。
让学引思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首先要积极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让学生意识到,一个具体问题分析探讨的方式多种多样,解决问题的思路也可以各不相同。教师可以首先充分从课本内容出发,透过对于一些相应文章的学习,鼓励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发散性,让学生明确具体问题的探究可以有的方法很不一样。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可以成为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范本。借助这些课文的学习,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意识到思考问题的路径多种多样,同时,推动学生定式思维的破除,让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开放性都更高。教师还可以基于一些文本的学习与探究,尤其是透过一些教学活动或者课堂提问的设置,培养与锻炼学生的思维。这不仅能够促进实际文本教学实效的提升,也是促进学生思维品质锻炼的一种教学融合方式。
例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文时,教师讲完课文后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有学生会说:“乌鸦的方法不是很好,它四处寻找小石块,往返运送小石块,又累又花时间。如果找不到小石块,它就会喝不到水了。我有更好的办法,可以去附近的垃圾筒找根吸管,就会很容易喝到水了。”学生的这个想法可能不符合当时的具体情境,但是却充分体现了他思考问题时善于打破常规思路。教师要对于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尤其是学生勇于打破常规思维,探寻新的路径的过程给予充分肯定。教师可以基于这个学生的答案,鼓励大家再来寻找一些新的方法,将打破常规思维更好的在课堂上实施。这样的背景下,课文的学习不仅变得生动有趣,轻松直观,学生也会随着思维的开放与拓宽,在不同的视角下感受到问题探究的乐趣,这才是让学引思背景下课堂教学应当有的方向。
进行语言应用的训练,以及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这些都是基于语文课程教学的非常重要的目标。教师要在课堂上创设更多让学生展开语言应用的学习环境和锻炼机会,尽量让语言应用的形式更加多元有趣。小学语文课本中的选篇普遍具备一定童趣,童话故事题材占主导,这是这些文章能够充分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原因,也是教师可以从这个方面出发来有效丰富语言应用形式,展开相应的表达训练的出发点。教师可以在课文的教学中首先从文本出发,或者是基于课文做合适的教学延伸,然后融入一些有针对性的语言训练。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且激发学生以多样化的方式进行表达。这会在让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主动性和教学参与热情的同时,思维越来越活跃。学生在语言应用上会更加灵活多样,对于语言的熟练程度也会更高,这样才能够慢慢推动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
例如《燕子》一课的学习中,有句子对比的练习题,教师可以这样设置问题:说说原句和修改后的句子哪个好?好在哪里?学生都知道原句好,好在具体、生动,写出了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但是他们的回答除了简单的几句话,再也没有别的。但如果教师让他们联系一下实际,用上些修辞方法,可以试着思考一下,他们就会想出一些其他的说法,语言表达和应用上也会更加丰富多样。可见,学生在语言表达上的局限,或者是语言应用模式上的固定,这些都是可以谩骂调整与变化的。让学引思背景下,教师要时时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出发,透过各种教学活动的设置和有针对性的教学引导,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语言表达与应用上更丰富,推动学生自身语言能力的慢慢提升。
进入中高年级后,学生接触到的文本会慢慢变得复杂难懂,思辨性会更强。这样的背景下,更加需要学生在学习和体会这些文章时调动自己的思维。教师可以借助这类文本的教学来充分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多样性,让学生在讨论或者分析问题时懂得找到方向,从多角度出发促进问题讨论可以更深入。在学到一些议论文范本时,教师还可以结合文本探讨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或者让学生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的观察与体验进行经验分享。这些都会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可以让语文课的教学更为丰富有趣。
比如,在教《诚实和信任》一课时,教师可以抓住“你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主动给我留下字条,这使我很感动。”这一句话,要求学生谈谈“无人知晓”的意思。一位学生说:“就是没有人知道的意思。”其实该同学已经答对了,但老师并没有忙于评论,而是点拨道:“能联系上下文,说出不太一样的来吗?”这就需要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活跃起来,要结合文本有更深入的思考。同时,这也对于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提出了要求,学生要基于自己的语言积累来组织观点的表达,还有有一些自己的独立思考,这些都是让学引思背景下对于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与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