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育才实验学校 张 洁
华国栋教授在他的《差异教学论》中指出:“差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最大的发展,促进自我教育。这就是研究学生的发展规律,激发每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既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全面的基础,从素质结构上体现个体内差异的合理性,又要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和优势。”在阅读课差异教学模式中的拓学展异环节的本质也在于此。
拓学展异环节在阅读教学中能引导学生做到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延伸,能够在教学中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激起阅读的兴趣,生成新的阅读资源、新的阅读发展目标,能真正促进学生阅读思维的发展。拓学展异这一环节中的阅读教学要求,都源自于文本但又高于文本。教师通过提供多样的、鲜活的拓展内容,让学生在认知基础上深入又高度历练,让更多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喜欢的内容,并在原有的阅读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与发展,促进阅读个性化发展。
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教师在拓展时要兼顾学生各自的认知基础、学习方式、性格特征等。差异教学模式的拓学展异环节就需要强调共性与个性、扬优和补缺的辩证统一,不能用单一形式来对全部学生进行拓展,这样的后果往往是学优生得到了“加餐”,学困生却得到了“増负”。因此,教师在拓学环节的设计要有一定的灵活性,拓展内容要丰富并且有梯度,给学生选择的机会。
曾经聆听过一堂差异教学课《黄河的主人》,在拓学展异环节,进行了弹性设置,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的有效处理令我记忆犹新。
【教学片段】
师:感受着黄河波涛汹涌的气势,领悟“黄河主人”的机智勇敢及勇于与大自然抗衡的不屈精神,我们深深为中华儿女的勇敢和智慧所折服。像艄公这样征服自然的人还有很多,比如冯骥才笔下的《挑山工》以及沈从文笔下的《辰河小船上的水手》等,同学们可以课后去找一找这样的文章来读一读。还可以阅读袁鹰的其他作品如《风帆》《天涯》等文章,可以写下自己的感受。
(音乐响起)师:同学们,奔流不息的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她不仅孕育了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更塑造了中华儿女的精神品格,黄河上的艄公就是其中的一个缩影。希望同学们都能像艄公一样撑起人生的竹篙,不畏艰险,奋力拼搏,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生活的主人,成为未来社会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每个主体又千差万别,存在差异。语文教学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在拓学展异中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产生新的兴趣点,并给学生提供了可用的解决途径,鼓励了学生课外自主探究,学生又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离开课堂,继续他们自己的探索。这样的设计模式关注学生的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语文”是“情感认知”“个性发展”的广阔舞台,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追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绽放出最美丽的花朵。记得聆听过一堂差异教学课《我和祖父的园子》,教师在课堂拓展的环节中又将与《我和祖父的园子》感情基调完全不同的结尾部分提取出来和学生们共享。这种强烈的反差引起了学生的更深沉的思考,激起了他们自主阅读与探究的欲望。
【教学片段】
师:此时,当我们再一次回顾园中的一切时你有没有一些新的感受?
生:我感受萧红童年快乐的回忆成为她长大后生存的唯一支柱,我还想了解她更多的故事。
师:那就读读《呼兰河传》吧。我看到这位同学已经热泪盈眶了,请你说说。
生:命运对萧红是不公平的,剥夺了她长大后的快乐。我想让她一直待在这座快乐的园子里。
师:想再次走进这座园子,读读《呼兰河传》吧。
这短短的文章只能片面地表现人物,他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牵绊,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表达是不能完美地展示出来的,那就需要我们走进《呼兰河传》,走进萧红的人生,触摸更深层次的内容,感知作者完整的情感,了解此书整体的写作风格。如果把学生仅仅禁锢在这短小的文字中自然不能体会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所以在学生提出作者特地写祖父“笑呵呵”的时候引出《呼兰河传》中作者的回忆:“祖父的眼睛总是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跟孩子似的。”这样的延伸进一步加深了对人物情感的理解,教学此文的意图也就达到了。
从目标的确立,到学习策略的实施,再到课外延伸的意图,每一步都是以尊重学生的差异为前提,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真正地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中思,在思中质疑,又在质疑中研究,在研究中总结,在总结中感悟,阅读中释放的自由也让整个语文教学更加清晰明了。
一堂课的结束往往是另一个学习阶段的开始。教师要真正将拓展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学生的学科素养和个人发展提升着想,进行有效拓展,使课堂因拓展而流光溢彩,使学生因拓展而学有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