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昆山高新区翰林幼儿园 许雨婷
因“课程游戏化”的开展,游戏区的组织活动是幼儿园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方法和途径,所以教师应该在游戏区投放丰富多样的游戏材料,教师在投放材料的过程中都会有一定的投放方式,无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教师对于游戏区的材料大概有以下两种投放方式。
这种投放方式主要是指教师根据幼儿身心发展和教育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按照一定的依据对材料的数量、类型等方式进行变化的投放方式。这是一种高结构性材料的投放方式,根据观察可以发现在游戏区中教师有目的地进行材料投放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这种投放方式是指通过材料投放数量的变化从而影响幼儿的行为变化。该种投放材料的方式,教师一般用于益智区、美工区和建构区进行投放,目的是为了增强幼儿的兴趣和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案例一:贝贝是一个很喜欢在美工区进行活动的女孩,教师在美工区投放橡皮泥材料让幼儿进行操作。第一次只投放了四盒橡皮泥,贝贝玩到了橡皮泥很开心在那边捏橡皮泥,可是贝贝的好朋友乐乐没有玩到橡皮泥,贝贝经常会跑到其他游戏区去和乐乐玩耍讲话,所以贝贝在玩橡皮泥的时候不能很好地集中注意力去捏造型。之后教师增加了美工区橡皮泥的投放材料,贝贝和乐乐都在美工区玩橡皮泥了,这次贝贝没有再跑到其他区域里面讲话,而是认真地捏东西,会和同在一个游戏区的乐乐一起讨论应该怎么来捏,贝贝的注意力集中了。
这种有目的的投放方式,需要教师通过观察发现哪个游戏区需要增加或者减少材料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通过材料数量的变化,促进幼儿发展。
这种投放方式是指对日常投放在各个不同游戏区中的个别游戏材料进行跨越区域重新搭配组合。这种投放材料的方式比较的复杂,需要用到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区域,这种材料投放的方式可以使幼儿更加感兴趣。例如将角色游戏区和建构区的材料搭配投放,经过观察发现以下情况:
在观察的35名幼儿中,在洋娃娃投放之前,建构区里幼儿独自操作的人数最多,为13名;无事可做的幼儿为8名;愿意进行游戏的幼儿只有10名。这样的投放效果是不理想的,为了使操作材料能够进一步被幼儿所使用,教师将娃娃家区的洋娃娃投放到建构区中,提示幼儿可以帮洋娃娃建构一些东西来让洋娃娃生活在里面。这种有目的的投放方式是为了用一个区域的材料来增强另一个游戏区幼儿操作材料的兴趣。在娃娃投放之后幼儿无事可做的人数减少了5名,独自操作和旁观的幼儿减少了6名。进行交换游戏和合作游戏的小朋友增加了11名。这种投放方式大大加强了幼儿的兴趣性,能够抓住幼儿的注意力,促进幼儿的发展。
经过观察教师投放的方式和幼儿操作的行为,以及访谈教师对于不同游戏区投放方式的选择,对游戏区教师进行有目的的材料投放方式有以下的结论:
图书区教师都没有选择材料数量的投放方式和材料结构的投放方式,因为图书区的功能比较单一,数量的变化和结构的变化不能对幼儿有什么影响。而在五个游戏区中投放材料的方式比较多元化的是建构区和益智区,因为建构区和益智区在五个游戏区中最能够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展幼儿的智力,教师对于这两个游戏区投放材料的方式就相对比较重视一些。而生活区在五个游戏区中属于中间位置,生活区是为了提升幼儿的生活能力,所以说教师在选择生活区投放材料的方式上并没有像建构区和益智区那么重视。
无目的的材料投放又可称为是一种不可预设教学目标的投放材料方式,即直接投放一些非结构性材料或者是低结构性的材料,比如说积木、积塑、串珠、纸张、橡皮泥以及各种未成型的材料。教师不对投放的材料玩法做出任何规定,也不对投放的材料做出任何设计,是幼儿们凭借自己的能力自主选择游戏玩游戏的投放材料方式。
这种无目的的投放材料的方式有利于幼儿更滴自主选择材料,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使用材料,产生自发性较强的游戏区游戏。这种投放材料的方式对于幼儿的发展和自主性的培养有良好的价值。
在观察中发现,教师在采用无目的的投放材料的方式后,会在幼儿进行活动时观察幼儿是如何使用材料的,了解幼儿使用材料的方法、分析和总结幼儿在使用材料中所产生的价值,从而适当给幼儿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帮助。在幼儿园游戏区材料投放方式的选择中,教师在多数情况下都会选择采用无目的的投放材料方式,这种投放方式便捷、快速能够使幼儿通过较短时间的操作材料获得最大程度的身心发展。教师也可根据幼儿使用材料的价值,逐步调整投放材料的种类,以求最大限度发展幼儿的能力。
案例二: 在益智区中,教师投放了帮小鱼测体长的材料。测量工具很多种类,教师不限制小朋友使用任何工具。芸芸是一个比较聪明的小朋友,她很喜欢探索学习。芸芸在操作这个材料的过程中,先使用吸管来测量小鱼的长度,将测出的数量记录在操作卡上。在芸芸想用吸管再帮小鱼测长度的时候,诗诗对她说不可以用其他工具测长度。我就上前告诉可以用任何材料来测量小鱼的长度,于是芸芸继续操作用了吸管、回形针、尺子、短蜡笔来帮小鱼测长度,并把操作都记录在操作卡上。芸芸的这次操作能体会到用不同的物体测量,结果是不同的。
这种无目的投放方式主要用于益智区、建构区,除了案例一还有很多例子,例如教师在建构区投放积塑材料,幼儿就可以将自己在生活中所看到的、所遇到的事物用积塑拼接出来。这一过程教师不会对幼儿进行任何干预,任幼儿建构。若投放雪花插片,幼儿也可以用这个材料拼插出用积塑材料所建构的东西,无目的的投放材料方式就是要让幼儿将同一样东西做出不同的用法。
有目的的投放和无目的的投放,这两种材料投放方式教师都会有所涉及,但是每个教师所采用的方法都会有不同的侧重。从选择投放材料的方式中可以看出,教师比较喜欢无目的的材料投放方式,因为这种投放材料的方式,完全考虑到了幼儿的自主性,让幼儿主动操作材料而不是教师控制幼儿操作材料,这种投放方式可以增强幼儿操作材料的兴趣,提升使用效率。有目的的材料投放方式,对于教师的自我要求比较高,并且对于幼儿操作材料限制较大,不能让幼儿自主操作材料,所以教师不大使用这种投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