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天使,我将永远只是我自己”
——中职语文教材女性形象人格培塑价值

2018-01-28 15:32:19江苏省南通市旅游中等专业学校
作文成功之路·小学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中职教材语文

江苏省南通市旅游中等专业学校 吴 燕

60年代法国思想家西蒙娜·波伏娃在被誉为“妇女圣经”的社会学著作《第二性》中直言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一种没有雄心也没有激情的金光闪闪的平庸,漫无目的,无限地周而复始的日子,缓缓地滑向死亡,不寻思原因地生活。”世界由男女构成,但女性作为依附于男性的“第二性”地位却是跨历史跨文化而普遍存在的现象。进入21世纪,女性在知识经济时代得到了更多机会,却也面临更大挑战。从男性附庸中剥离出来的个人价值再次受到金钱至上等理念的冲击。这种冲击甚至波及到了校园,尤其是中职校园。在以旅游服务类专业为主的中职学校中,女生所占比重较高。部分女生在经历过中考的失败后,枉顾老师“女性要独立”的劝诫,一味叹息“读书无用论”,审美浅薄贪图安逸。面临此种情况,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尝试依托语文教材,开发其中的女性形象作为教育资源,势必对中职女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

人格是个体适应环境时所表现出的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等方面的整合,是一个人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的总和。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结合中职语文的三维目标,中职生应该要培养由知识和认知、审美、合作等能力,以及关爱自然、感恩真情、心态积极、独立坚强、道德高尚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子系统构成的健全人格。

教材是学生习得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获得情感教育的重要媒介。现行中职语文教材中的女性形象,或温柔美丽,或善良质朴,或端庄贤淑,或坚强勇敢,或独立自主,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尤其是中职女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引导中职女生有效审美、丰富情感。因此,挖掘现行中职语文教材中的女性形象的人格教育功能是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的关键。

一、学会感恩

感恩是个人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一切非智力因素的情感底色。而著名学者钱理群则提出:“我们的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为中学生打好一生的精神底子,奠定一生的精神追求,完善人格操行,应是中学语文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内容。”中职生处于青春叛逆期,枉顾父母老师的关心和教育。作为语文教师,可充分利用现行中职语文教材中的女性形象作为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感恩教育。

《我的母亲》中胡适的母亲是一个“严父慈母”——“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面对孩子犯下的错误,母亲“严肃的目光,事小待到次日早上才提起,事大关起门来教训,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这位母亲宽严有度,背后则是对孩子深深的爱。

《亡人逸事》中孙犁的亡妻“在娘家,因为是小闺女,娇惯一些”,但嫁到婆家后,听见鸡叫便被叫起来做饭。虽然也曾向父亲哭诉,但仍然倔强地向婆婆证明——“她弯下腰,挎好筐猛一立,因为北瓜太重,把她弄了个后仰,沾了满身土,北瓜也滚了满地。她站起来哭了”。她学习织布,两个大拇指顶得变了形;家境愈加不好,亡妻背着粮食到集市上去卖。但这样一位淳朴贤惠的女人,与丈夫临别时却只记着一件小事便露出幸福的笑容。这让孙犁在亡妻故去10年后,仍念念不忘。

这些母亲身上所展现的母性美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重要素材,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候应充分认识到这些材料的人格教育价值,引导学生认识到母亲的可敬与伟大、母性的坚韧与执着,尊敬母亲、珍惜母爱、学会感恩。

二、学会同情

中职生个人意识强烈,喜故作深沉却不喜表达个人情感。另外整个社会在物质利益的诱惑和冲击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似乎变得冷淡。中职语文教师可以利用中职语文教材中的一些女性形象,加以感染,从而唤醒学生的同情之心。

《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个受尽封建礼教压榨的穷苦农家妇女。丈夫死后,狠心的婆婆要将她出卖。她被逼出逃,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佣工,很快又被婆婆卖到贺家成亲。遇到贺老六并有了阿毛后,不想命运多舛,丈夫饮恨死去,阿毛又被狼吃掉。经受双重打击的祥林嫂,失魂落魄,却仍被人们说改嫁“有罪”,要她捐门槛“赎罪”。她千辛万苦攒钱捐了门槛后,却依然摆脱不了人们的歧视。最后,在除夕的鞭炮声中,惨死在街头。原本勤劳善良,勇于抗争的祥林嫂,最终因无法忍受的压力选择死亡,这样一个悲剧人物无疑应博得读者的同情。

中职语文教师应该充分挖掘这些形象背后的深层思想,引导学生深切体会那些女性的不幸,激发学生的同情心,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三、学会坚强

中职生因为中考的失利普遍存在自暴自弃、“读书无用”的精神样貌。若面对人生中第一个小小的挫折便不能直面而贪图享乐,在往后的学习和职业道路上,中职生更无法积极应对勇往直前,这对她们的成长势必不利。中职语文教材中的部分女性形象坚强勇敢,敢于直面命运的不公人生的挫折,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来提高中职生的抗挫能力。

《项链》中马蒂尔德的悲剧有其批判性——她爱慕虚荣贪图上流社会的名利,整日耽溺于幻想中,最终弄丢了向朋友借的那条“价值连城”的项链。但她面对如此困境,没有退缩,更没有逃避。她辞退女仆,主动承担所有粗重家务;她放下曾经幻想的贵妇尊严,为省钱和摊贩讨价还价;她和那个“没用”的丈夫用十年的时间坚持下来并还清了债务;她用双手赢得了心灵的尊严。所以当她重新面对那位借她项链的朋友时,她姿态端庄,而当得知项链是假的时,她也能冷静面对。生活让马蒂尔德退去虚荣和幻想,而被磨炼成了一个生活的强者。

在现实社会中,风雨是中职生日后必将面对的,教师应该利用马蒂尔德的形象和她的后半生鼓励学生,无论面对怎样的困境都要不悲观不沉沦不堕落,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精神去征服困难,赢得生活的胜利,更赢得生活的尊重。

(四)学会爱

爱情是人类生活中最炽热、最美好的情感,但只会对有准备的人们绽开其美的幸福之花。中职学生正处于身心微妙变化的时期,异性交往是困扰他们又吸引他们的一个问题。同时受当下物欲横流的社会影响,中职生尤其是中职女生开始放弃对自身价值的追逐,转而将目光转向对“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认同。面对此种情况,中职生迫切需要有人为其导航,指点迷津。现行中职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女性在面对爱情时,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对爱情的正面理解,树立了高尚的爱情观。

舒婷的《致橡树》是爱情主义题材诗歌中最具典型性和影响力的一首。诗人在诗歌中表现了她对于爱情的理性态度,她向往爱情却不依附爱情。曾经,她认为“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苦一晚”,但又喊出“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这样的宣言。她不愿意做“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那样的爱迷失了自己,失去了人生的目标。她要做“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样的爱使处于爱情中的女性保持独立和清醒的主体意识。诗人借诗篇昭示了一种独立平等、相互依存又互相扶持、理解对方的存在意义又珍视自身价值的爱情观。

《声声慢》的作者李清照向世人表明了一位旷世才女的爱情观。十八岁的李清照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两人情投意合、幸福恩爱。可惜赵明诚早逝,孤苦无依又身处动乱社会的李清照顶着世俗压力与张汝州开始了第二段婚姻,试图追寻属于自己的另一段幸福。可惜遇人不淑,而李清照也绝不苟且,结束了不到百天的错误婚姻。坚强勇敢的李清照用行动向世人表明:婚姻必须平等民主一夫一妻,无需荣华富贵,只求二人同心,此谓稳稳的幸福。

旅游服务类专业的学生以女生为主,需要将她们培养成具有诚实守信、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合格社会人,同时要成为一名拥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协调和谐的能力和均衡发展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语文人。而在当前价值多元的背景下,处于人格形成关键期的中职女生,思想意识正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和冲击。因此,学校教育的引导作用不可忽视。现行中职语文教材中为数不多却各具特色的女性形象,正是恰好的教育资源。中职语文教师在充分认识到其教育价值的同时,通过对教材的整合、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角色的转变等,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其人格培塑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引导中职女生学会感恩、学会同情、学会坚强,更学会爱,从而形成健康的女性意识,建立健全的人格观。

猜你喜欢
中职教材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1年35期)2022-01-18 06:05:52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7:08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河南科技(2014年11期)2014-02-27 14:17:57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