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荣刚
归有光“八上春官”不第原因探析——兼论归有光八股文创作特征
张荣刚
(贵州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贵州 贵阳 550018)
归有光为明代古文大家,又是八股文名家,然而其自身的举业之路并不顺利,史称其“八上春官”而不第。对于归有光既负盛名而又困于场屋数十年的原因,学界历来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观点,或归咎于科举制度的弊端,或谓其“以古文为时文”所使然,而并没有专注于分析其八股文创作特征和个人性格。事实上,归有光八股文的创作特征和个人性格,与其长期不第有着直接的联系。
归有光; 八上春官; 八股文
归有光,出生于正德元年(1506),嘉靖十九年(1540)举应天府乡试,其后直到嘉靖四十四年(1565)六十岁始成进士,中间历经二十四年八科礼闱,故史称其“八上春官”[1]7383而不第。在明代文学史上,归有光既以善古文而著称,又是“举子业最善名者”[1]7384,然而其蹭蹬场屋数十年乃至于“八上春官”而不第,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对此则众说纷纭,或谓其原因在于科举制度的弊端,或谓归有光八股文的境界在于经义义理,或谓归有光“以古文为时文”①。大致上说,不是归咎于科举制度的弊端,就是束缚于归氏古文、八股文的盛名。然而以笔者愚见,这些看法和观点皆有可商榷之处。因此,本文以归有光八股文创作特征为基础,同时参考当时世情士风、归有光性格及对八股取士的态度,尝试分析探讨其“八上春官”不第的原因。
归有光八股文特征的分析,本文以清代方苞《钦定四书文》所收录者为依据。通过对方氏所收录归有光34篇八股文的分析,笔者将归有光的八股文在创作上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符合当时科目取士的功令,称之为近时之作;第二类是在文体方面具有古文的某些特征,称之为近古之作。其中近古之作中,又存在着两种不同的风格,其一是体现在对《诗》《书》等字词语句上的引用,甚至是秦汉以下史、子、集中成语陈言的因袭和使用,笔者称之为语言上的近古;其二是体现在对八股文题目讲解方面,即以己意概括题目而非依题挨讲而成篇,此种方法摆脱了题目束缚之苦,但缺点是易于变为架空议论而乖离程朱之旨,在创作方法上近于古文中的“论”体,故笔者称之为文体上的近古。
在方苞所选归有光34篇八股文之中,属于近时之作的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二节、“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一章、“多闻阙疑”二段、“夏礼吾能言之”四句、“所谓大臣者”一节、“性相近也”一节、“喜怒哀乐之未发”二节、“舜其大知也与”一节、“郊社之礼”一节、“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一节、“权然后知轻重……心为甚”、“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好君也”、“父子有亲”五句、“宋牼将之楚”一章、“有安社稷臣者”一节、“君子之于物也”一节、“孰不为事”一节、“天子一位”一节、“尧舜之道”二句,共19篇。属于近古之作的有“大学之道”一节、“生财有大道”一节、“子禽问于子贡”一章、“礼之用”一节、“诗三百”一节、“周监于二代”一节、“子入大庙”一节、“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先进于礼乐”一章、“颜渊问为邦……乐则韶舞”、“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周公成文武之德……及士庶人”、“诗曰天生烝民”一节、“小德川流”二句,共15篇;而15篇近古之作中的“大学之道”一节、“生财有大道”一节、“礼之用”一节、“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周监于二代”一节、“子入大庙”一节等6篇,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字词语句上的近古,即笔者所说的语言上近古。然而,上文所述者也仅仅是就其总体特征而言。如果详细分析考辨每一篇创作特征的话,近时之作中如“多闻阙疑”二段、“夏礼吾能言之”四句、“所谓大臣者”一节、“尧舜之道”二句和“孰不为事”一节等,虽属于近时之作,但也具有古文的某些特征。
那么,归有光八股文创作特征的具体体现是什么呢?如其近古之作中“大学之道”一节题文,正文部分首讲“大学之道”句,以散体与排偶体相间行文,然后分两扇以排偶体讲“在明明德,在亲民”,继而又以一节散体讲“在止于至善”句,最后四股议论收结正文。就行文特征而言,既有明初以散体行文为主的特征,又有成化、弘治时尚排偶的特征;就语言特征而言,文中“昊天曰明,及尔出王。昊天曰旦,及尔游衍”、“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时敏”、“缉熙”、“丕显”、“克明”、“立爱惟亲,立敬惟长。始于家邦,终于四海”、“道有升降,政由俗革”、“保乂”、“绥猷”、“裁成”、“辅相”、“惟皇建极”、“惟民归极”、“会其有极,归其有极”、“知至至之”、“知终终之”等等,均是对经语的引用与摹仿,此正是明代古文中秦汉派为文的剿袭割裂特征。而“生财有大道”一节题文的正文中,“三农生九榖”、“闲民”、“转移执事”、“兴事造业”、“以功诏禄、以能诏事、以久奠食”、“七月流火”、“十月纳禾稼”、“震动”、“恪恭”、“惰游”、“明昭上帝,迄用康年”、“六府孔修”、“万世永赖”等等,经书之语与后世成语亦杂错于文中。
再如其近时之作中“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二节题文,正文部分首先以议论概括题目,以散体与排偶体相间行文;继之以“何则”为过渡后,用两扇分别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六句、“欲修其身者”六句;又以“是何也”三字为过渡,继而又两扇分别讲“致知在格物”四句、“心正而后身修”四句;最后两股议论并收结正文。就正文而言,属于总—分—总结构,首尾议论而中间依题目次序讲题,方苞谓“以纲领为条目之界,划四比如题”[2]77之语,即就其讲题结构而言。此文题目共二十句,正文部分依题目次序而讲,叙议结合,或排比对偶成两扇,或排比对偶成两股,其行文之法乃八股格式形成后的典型方法,这也正是笔者将其归入近时之作的原因。
其它如“尧舜之道”二句、“孰不为事”一节,二文虽属于归有光八股文中的近时之作,然而就行文或排比对偶间以散体、或散体中嵌以排比对偶的特征而言,皆是宋元至明清古文创作常见的方法。方苞尝论“孰不为事”一节文,谓:“归震川文有二类,皆高不可攀。一则醇古疎宕,运《史记》、欧、曾之义法,而与题节相会;一则朴实,发挥明白,纯粹如道家常事,人人通晓,如此篇及‘尧舜之道’二句文,他家虽穷思毕精,不能造也。”[2]173-174方氏所言“醇古疎宕”一类,盖指词句语言近古而正文又是挨题而讲者;“朴实,发挥明白”一类,即是笔者所说近时之作。其中“醇古疎宕”一类最为方氏所赏,如方氏论“大学之道”一节文,谓:“历用‘昊天曰明,及尔王出;昊天曰旦,及尔游衍’、‘人心惟微,道心惟微’、‘立爱惟亲,立敬惟长’、‘始于家邦,终于四海’、‘道有升降,政由俗革’、‘惟皇建极,惟民归极’、‘会其有极,归其有极’、‘知至至之,知终终之’各语,皆如其意之欲出,此可悟文章之有神。”[3]78-79何为文章之神?清代桐城派的刘大櫆尝谓:“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然论文而至于字句,则文之能事尽矣。盖音节者,神气之迹也;字句者,音节之矩也。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4]6是故,方苞所称赏归有光八股文“运《史记》、欧、曾之义法”者,乃在于经语字句而已。至于“如道家常事”者,乃归氏古文记家庭琐事、言骨肉亲情的笔法。“尧舜之道”与“孰不为事”二文,前者以四股、两扇讲题,而两扇不仅互为排比对偶,且扇内复嵌以排比对偶;后者正文为两大扇,两扇之间及扇中亦复排比对偶,则正是“如道家常事”的特征。王世贞有云:“吾每读归熙甫时义,厌其不可了,若千尺线;每读崔子文,句句可了,若线断珠落。恨未有并州剪刀,剪归生以端午续命丝,续崔氏也。”[5]56说的就是归有光八股文冗长拖沓的弊端。
通过以上所述,就方苞所论者而言,其所称赏归有光八股文者,常以迁、固、欧、曾之文作为类比,即归有光“以古文为时文”的特征。笔者认为,之所以能够以古文之法作八股文,其原因在于在创作上二者具有相通之处。然而二者的不同之处仍然是主要的,八股文属于经旨义理道德之文,古文则纪事、抒情、议论、说理等皆可。如果不顾文体的区别而尽以古文方法施之于八股文创作,其不利于场屋则是必然之事;如果摹拟、引用字句而将八股时文变为似古之文,其不利于场屋亦是必然之事。所谓“以古文为时文”,当求的是二者相通之处,而非将二者相异处变为相同。王夫之尝论古文、八股时文的区别时说道:“司马、班氏,史笔也;韩、欧序记,杂文也;皆与经义不相涉。经义竖两义以引申经文,发其立言之旨,岂容以史与序记法搀入……要之,文章必有体。体者,自体也。妇人而髯,童子而有巨人之指掌,以此谓之某体某体,不亦傎乎?”[6][p.170]
对于归有光八股文的创作而言,虽可以以近古与近时将其分为两大类,然而具体于每一篇的创作特征,又不可仅仅以近古或近时而看待,正如上文所分析,其语言上近古者,格式上未必不合功令要求;而格式上近时者,亦有在语言或讲题方法上具有古文创作特征的。事实上,字句之古、既古既时,是归有光八股文创作中的典型特征。
归有光在八股文方面所负的盛名与其长期不第是相矛盾的,甚而与历来对其八股文评价极高的赞誉亦是相矛盾的。即使到了今天,部分研究者仍然不能摆脱归氏盛名的束缚。事实上,对归有光在八股文方面的盛名,明人有云:“震川学甚博,识甚高,持论甚正,江以南素重其文,特以其久不售于有司,故从之游者稍稍叛去,更习浮丽。及闻其取高等,海内争传其文。”[7]203由是而言,归有光八股文盛名之所得,盖在于其晚年终究得其一第,而至于其一第的原因、以及“八上春官”而不第的原因,皆由于其幸运之一第而被忽视了。
最早由归有光“八上春官”不第而分析其八股文特征的,据笔者所知是徐学谟。徐氏为嘉定人,与归有光相友善。嘉靖三十八年(1559)己未科会试,归有光复不第,并认为自己不第的原因是其乡人所忌,且作《解惑》以记之。徐学谟对其事有所了解,故而在《书归仆丞<解惑>篇后》说道:“其词气若委婉,而其意则甚恨之,以为真有是事也。”又谓:
所谓簾外之人,盖指仪部主事同县沈君绍庆子善也。是岁,子善以职事提调簾外,得捡括诸贡士试卷,心念熙父久困场屋,欲振之,见其《易》义中有“龃龉”“抵牾”四字,非时文语,恐刺俗目,乃用墨笔更竄之,付誊录所,誊入簾内,既徹棘,而熙父复不第。子善出,偶对众言其事,予时亦在座闻之。众中有不悦子善者,遂密告熙父以子善之言。熙父因疑子善并格其卷……初,庚子岁,张文隐公主南京兆试,得熙父卷,大加叹服,称为天下士,然以其经书义涉古奥难识,终不与首选。甲辰下第,文隐自诧曰:“世安有具只眼如张某者识归生耶?”比丁未,公主会闱,熙父复不第,文隐疑必房考失之也。庚戌,公又以阁学典试,戒房考吏部章员外曰:“君为归生乡人,必识其文字。”章亦自谓必得之。已,得一卷,词旨亦古奥,荐之文隐,曰:“此必归生无疑。”比揭晓,则泉州傅夏器也。文隐嗟惜久之。寻索其落卷读之,大非庚子时卷矣。文隐怒曰:“归生负我,何堕落至是耶!”盖熙父自乡荐后,尝以为举业可无学而能,即弃去不复习,而益习古文词,比应试,簷晷间已不能促办,稍信笔摅写胸中所自得而已,于有司之绳尺阔如也,故试辄不利。予在礼部久累科,拾其落卷,则寄还熙父,欲怂恿之略寻时套也。己未卷,予亲见考官靛笔涂抹,亦何尝格之于簾外?熙父名高,雅自尊重,故喜谀轻信,谗言一售,则于蛇之惑,至死不解。悲夫![8]651
归有光嘉靖十九年(1540)得以乡荐,即上文中所言“庚子岁,张文隐公主南京兆试”之科。其后历经辛丑、甲辰、丁未、庚戌、癸丑、丙辰、己未、壬戌八科而皆不得第,至嘉靖四十四年(1565)乙丑科始列三甲进士。其中,徐氏所述涉及之科分别是嘉靖二十三年(1544)甲辰科、嘉靖二十六年(1547)丁未科、嘉靖二十九年(1550)庚戌科、嘉靖三十八年(1559)己未科。从徐学谟所述者可以得出三方面的涵义:首先是归有光八股文的特征,其“古奥难识”者正是笔者前文所说的字词语句近古一类;其次,归有光历经九科始成进士,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其自身,并不在于所谓的科举之弊或考官,就归有光而言,虽然其“以为举业可无学而能,即弃去不复习,而益习古文词,比应试,簷晷间已不能促办,稍信笔摅写胸中所自得而已”,然而不管是主考还是房考,不管是簾内官还是簾外官,未尝不愿其一第;最后,归有光的性格,亦是其不第原因之一,如沈绍庆“更竄”一事,不仅为归有光所诋,而且怀疑其不第是沈氏之故,徐学谟谓其“喜谀轻信”,则正是作为归氏好友的忠言逆耳之论。
事实上,就归有光性格而言,短处亦多见于其文集中。试列举一二,如《五岳山人前集序》中谓:“玉叔好《史记》,其文即《史记》若也。”[9]26林纾即谓:“‘即《史记》若’四字,看似推重,实有微词,但观其下言能‘知《史记》之所以为《史记》,则能《史记》矣’,文称玉叔不称曰‘能’,但称曰‘即’,‘即’者仿佛近似之谓。此文似出游戏,非真服玉叔者。”[10]3玉叔,即归有光嘉靖四十四年(1565)同年进士陈文烛;再如《项思尧文集序》中斥王世贞“妄庸巨子”[9]21之语,徐学谟谓其“未免过激”[11]617。事实上,不管归有光是否真服陈文烛,还是斥王世贞之语,盖由其“雅自尊重”所致。归氏以古文自命,故在其与友善者往来书牍之中,凡论及于古文者,对于他人之长处、善处,皆惜墨如金,不肯成人之美。而其自谓以《史记》为法之《书张贞女死事》《张贞女狱事》“必可传者”[9]144诸文,果为《震川先生集》中之佳文?姚鼐、林纾,甚至于钱穆先生,均谓归有光得《史记》《汉书》之神者,乃其记家庭琐事、言骨肉亲情之文。
稍晚于徐学谟的袁黄,对归有光场屋中长期不第,在其《游艺塾文规》中亦有记载。袁氏谓:“熙甫素恬静,不问家人生计,益闭门修业,直欲以古文为时义,用心欲勤,而去时调愈远,是以累困春官……夫熙甫之文,岂不工哉!然古而不今,深而不浅,质而不华,奥而不显,大非利中之具。是以乡试后蹉跎二十六年,幸遇余公收之于绳墨之外,不然,几终身沦落矣。”至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乙丑科归有光之所以得第,袁氏又谓:“至乙丑余公同麓当为分考官,余旧曾识面……及进场,熙甫卷果在同麓房,览之,语同事曰:‘诸君曰此可中否?’众咸难之。同麓曰:‘此去有司之绳墨甚远,然非凡品,姑置之,俟检后场以定去留。’及读二场论,乃曰:‘真钜儒笔也。’时高新郑主试,同麓不敢送初场文字,但以二三场送阅,遂得中选。”[7]203从袁黄所记载的来看,归有光八股时文“古而不今,深而不浅,质而不华,奥而不显”的特征,即徐学谟所言“古奥难识”、“词旨亦古奥”之义。究其原因在于以古文为时义,即笔者前文所分析的对经书字句、词语的摹拟和引用。此外,就归有光嘉靖四十四年(1565)会试墨义而言,方苞有收录其四书义“诗曰天生烝民”一节题文,该文纯是以己意解题,正文部分在起讲处概括题旨,其后以十二股发为议论。就其文体而论,与古文“论”体创作方法相同,而与八股文挨题而讲的方法不相符合,故袁氏谓“去有司之绳墨甚远,然非凡品”,而归有光终非以初场八股文“中选”,亦恰好说明了其八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事实。
经书字句用之于八股文,本无可厚非。然而就归有光而言,八股文之用经语与古文词句,正是其“信笔摅写胸中所自得”的体现。试想一下,归有光数十年不第,然其浸淫《四书五经大全》已极熟,对于经语的使用,信手拈来、不假思索也是情理中事。而古文辞亦是归有光所善者,其所编选的《文章指南》一书,既便于作古文又便于举业,故其于古文中的陈言词句亦必了然于胸。故而在场屋作八股文时,归有光所实行的是“拿来主义”,归氏亦自言:“吾为举子业,信笔纵横。”[12]11对于长期不第的归有光来说尤其如此,归氏尝谓:“国家以科举之文取士,士以科举之文升于朝,其为人之贤不肖,及其才与不才,皆不系于此。至于得失之数,虽科举之文,亦不系其工与拙。则司是者,岂非命也夫?”[9]530在其与友人书信中又谓:“科举自来皆撞着,必无穿杨贯虱之技。”[9]867“命也夫”、“撞着”等心态,与归有光场屋中“信笔纵横”是互为表里的,而所摅写正是经书字句与古文词句。
明代中后期的世情士风,对士人参加科举考试与否亦有着巨大的影响。归有光即自言:“今制,举于乡与进士未及,一等耳,而世以进士为荣;未第于南宫,儽然犹诸生也。不特人之情为然,虽其父母之情亦然。”[9]317是故,“八上春官”而不第的归有光,对八股时文优劣与进士得第的关系持着怀疑态度,对科举制度亦有着复杂的感情,其失望与不舍的矛盾心情,使其对于每一科考试,用今天的话说,似乎抱着碰运气的态度,而其态度又决定了八股文创作的特征。嘉靖三十八年(1559),归有光第七次参加礼部考试,在其进京的途中,归有光表达了同样的矛盾心情:“余垂老有此远役,意中忽忽不乐。欲慕古人之高致而不可得;有欲言者,而口不能道。”[9]847归氏这种“不可得”、“口不能道”的处境和心情,消磨着他的意志,也消磨着他的生命。失望与不舍的矛盾心情、世情士风舆论的压力,正是明代众多不第士子内心的真实写照。
对于归有光“八上春官”不第的原因,今人邬国平先生认为:“对归有光这种以古文为时文的爱好和摸索,在处于时文风气已经发生转变的后人看来,其推动时文发展的努力自然有历史的意义……为古文入时文做出了贡献。然而,当年归有光身处其中的时文风气普遍还是流行老套子,所以作为当事人,归有光以古文为时文,不循时文流行的格式,很难得到依据标准的时文‘绳尺’进退考生的判官认可,因而屡屡落选,吃足苦头。”[13]八股时文不符合当时绳尺,固得不到考官认可,然而将归有光不第的原因简单地归咎于“以古文为时文”,似乎亦经不起推敲。明代“以古文为时文”并非始于归有光,“以古文为时文,自唐荆川始”[2]88;而降及于清代,归有光“以古文为时文”的方法依然不利于场屋,如管同在《邹梁圃先生传》中说道:“先生常谓经义之名,惟明归有光、茅坤差不愧,其为文常以二家为法。论者谓简古清刚,实为似之,然坐是终身不得第矣。”[14]449-450管氏以“似之”二字,恰如其分地概括出了归有光八股文中近古之作的特征。事实上,“以古文为时文”是一种概括的说法,究竟是怎样的“以古文为时文”,则有具体内涵的不同,唐顺之是以古文开阖之法为八股文;而归有光八股文的创作,主要在于经史子集字词成语的引用摹拟和以己意概括题目的古文“论”体之法。
此外,亦有学者认为“境界八股文”是归有光不第的原因,认为“只要承认‘境界八股文’与‘功名八股文’仍有高下之分,令今人会为归有光感到痛心,为毕竟追求学养的‘境界八股文’鸣不平,为张龙湖对归有光的责难感到遗憾”。[15]281事实上,明代唐时升已有类似之论,唐氏谓:“其后八上春官,不第。盖天下方相率为浮游泛滥之词,靡靡同风,而熙甫深探古人之微言奥旨,发为义理之文,洸洋自恣,小儒不能识也。”[16]213对于归有光的八股文,是否是“境界”之文呢?是否是“小儒不能识”的“义理”之文呢?就前文笔者所分析归氏八股文创作特征而言,似乎未必如是,清代的王夫之即称归有光“但能摆落纤弱,以亢爽居胜地耳,其实外腴中枯,静扣之,无一语出自赤心”[6]172,储大文亦谓其“本原实未及奥邃,经史精蕴胥在混茫堆垜之际”[17]364。故以笔者愚见,归有光的八股文属于经生义理,如果以“境界”许之,则明代的秀才、举人尽可以目之为大儒。
通过上文的论述和辨析可知,归有光“八上春官”不第的真正原因,最根本的是其八股文创作上既古既时的特征,而其“古”的体现,则主要指的是字词之古、解题以己意而概括的古文“论”体特征。此外,其固执褊狭、喜谀轻信的性格与其早期经义八股文的词旨古奥有着一定的关系;而愈到晚年,世情士风、长期不第又使其对考试有着复杂的感情,并进而对场屋取舍标准产生了怀疑,考试时遂逞己意而“信笔摅写”。因此,归有光的性格和对八股取士制度的态度,亦是造成其“八上春官”而不第的原因之一。因为其个性、对八股试士制度的态度,与其八股创作特征又是互为表里的。
八股取士制度在人才选拔方面固然存在着弊端,但是对于归有光“八上春官”而不第,取士制度在人才选拔方面的弊端并非主要原因,且也不应该归咎于考官不识其才。因为,归有光之所以晚年终得一第,则又是其幸运之处。其之所以幸运,正是因为有了张治(文隐)、余有丁(同麓)、高拱(新郑)等这样的考官。
① 此处所言“时文”,即八股文,因八股文为明代士子必修之业,为了与唐宋以来序、记、传、志等古文相区别,故时人以“时文”目之;“以古文为时文”之说,见于明季曾异撰《纺绶堂集》、艾南英《天傭子集》等书。
[1] 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 方苞.钦定四书文[M]//四库全书.文渊阁景印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3] 梁章钜.制义丛话[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4] 刘大櫆.论文偶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5] 王世贞.读书后[M]//四库全书.文渊阁景印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6] 王夫之.姜斋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7] 袁黄.游艺塾续文规[M]//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5.
[8] 徐学谟.徐氏海隅集文编[M].济南:齐鲁书社,1997.
[9] 归有光.震川先生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0] 林纾.林氏选评名家文集[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
[11] 徐学谟.归有园稿:四库全书存目丛书[M].济南:齐鲁书社,1997.
[12] 娄坚.学古绪言[M]//四库全书.文渊阁景印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13] 邬国平.论归有光散文创作的两个主题[J].苏州大学学报,2009(1).
[14] 管同.因寄轩文集初集[M]//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5.
[15] 黄强.明清八股文与文学论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16] 唐时升.三易集[M]//四库禁毁书丛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17] 储大文.存研楼文集[M]//四库全书.文渊阁景印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Exploration on the Reasons of Gui Youguang's Failure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for Eight Times:On Gui Youguang’s cre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ereotyped writing
ZHANG Ronggang
( School of Literature,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550018, Guizhou, China )
Gui Youguang is a master of ancient Chinese prose in Ming Dynasty and a famous expert in the stereotyped writing. However, his own career doesn’t go smoothly. In history, he was named the person who failed to pass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for eight times. The reason why he was famous but failed to pass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for many years might lie in the limitations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 his “ taking ancient style prose as that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or his ignorance of the stereotyped writing’s characteristics, about which the academic circle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and views. In fact, there is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Gui Youguang's writing characteristics and personality and his frequent failure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Gui Youguang, having eight imperial examinations, the stereotyped writing
2018-04-26
2014年贵州师范学院博士项目“明代取士经义文体流变研究”(14BS001);2016年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资助项目“明代‘八股’时文与古文关系研究”(16BZW100)。
张荣刚(1978-),男,河南南阳人,副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科举与文学。
I206.2
A
1673-9639 (2018) 11-0083-06
(责任编辑 郭玲珍)(责任校对 黎 帅)(英文编辑 何历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