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东区天铁第一小学 李艳霞
张孝纯在《“大语文教育”刍议》一文中提出了“大语文教育”,其指导思想是四句话:联系社会生活,着眼整体教育,坚持完整结构,重视训练效率。重视训练效率,就是“强调不能只依靠训练的数量换取成绩,而应以较少的课内读写量和课外作业量,达到提高学生听、说、读、写、思等水平的目标,力求事半功倍”。
如何提高课内读写和课外作业的效率,从而减少学生课业量,为学生减负?从小学语文角度思考,笔者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发现,恰切及时、形成规律的课堂检测环节,尤其是学生作业完成后对所留作业内容的检测,其评价和促进作用不容忽视。
学生对字词的记忆、理解、应用是学习字词的最终目的,字词方面的家庭作业就是促进这一目的达成的学习内容再现环节,如何使字词作业快捷高效?检查环节的激励促进作用不可小觑。正是因为有作业后老师的当堂检测,字词作业才会高效达标,而不是流于作业这一形式。
以字形记忆为例,听写词语是一个不错的检测方法。在新授课结束后及时进行本课字词文章内容巩固检查,听写词语这一检测手段对于掌握生字新词的字形行之有效。而选择恰当词义,近义词、反义词连线,或者用上一个、两个甚至多个词语说话写话的片段练习等多种形式的检测,都是进一步理解字词含义、巩固字词记忆的有效手段。
语文学习重在积累,需要学生背诵的内容比较多,比如古诗词、重点课文的重点语段、全篇背诵等。如何让学生轻松记忆呢?
首先是理解记忆,让学生在理解诗词大意、文段内容、所表达思想情感,以及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其次,在课堂理解记忆的基础上,课下的巩固背诵自然就成了高、中段小学语文家庭作业的常见部分。如何保证作业按质按量完成,而且保证全班同学都能高质量完成背诵作业呢?笔者认为,教师的及时检查是不可或缺的必要环节。检查是否到位,即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受到检查,是保障背诵质量的关键一环。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为例。本册书中需要积累背诵的内容,包括8组日积月累的成语、诗句、名人名言,4篇有背诵选择或者指定语段的课文,1篇古文全文背诵。如何处理这些背诵内容呢?可采取“三步走”的策略:第一步,引导理解内容(课内学习);第二步,巩固背诵(家庭作业);第三步,检查背诵。其中的难点是第三步——把好检查背诵关。以检查背诵第二组爱国名言为例,每个学生需要用时1分钟,全班35个学生需要用时35分钟,再加上生生之间的轮换时间以及老师的实时评价,全部检查完成需要一节课时间,按照课时计划的授课时间安排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但是,及时检查是保障背诵作业质量的重要环节,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可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结合的形式来完成:上课伊始,老师可点名检查不超过5个学生,占全班总数的14%,用时5分钟;接下来,余下的30个学生两两互查,人数占全班总数的86%,用时控制在2分钟之内;最后,从生生互查的同学中抽查两三个学生,确认生生检查的情况,用时不超过3分钟。这样安排背诵检查环节,用时不超过10分钟,不会影响其他授课内容安排,还起到了复习导入新授的作用。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坚持背诵作业后的检查环节,让学生能够自觉高效地完成背诵作业,从背诵检查中获得自我认同、同伴认同以及老师的欣赏性评价,从而树立信心,更加高效地投入学习状态,这样周而复始、循环往复,背诵积累自然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当堂作文暂且不提,课下练笔绝对是让家长学生头疼的繁难作业。
从教学计划安排看,自三年级开始,小学语文作文每周安排两课时,每学期完成作文八次,课后练笔三到四次。如何科学安排作文写作和评改任务,使每次习作训练和课后小练笔最大限度收到训练效果?笔者认为,使学生对作文保持持续的热情是前提。如何使全班同学在每一次习作训练或者课后练笔中保持饱满的热情,是值得深思的难题。在多年教学实践摸索中,笔者发现,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作文的机会,是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的好办法。
基于这一认识,笔者在每次习作课前都要精心备课,以最短的时间进行写作前的点拨讲解,从而余出大部分时间给学生进行习作实践;讲评课上,安排全班同学的个人习作朗读展示,在学生朗读展示的过程中,抓住每篇文章的闪光点或者不足之处进行当堂点评;这样既有针对性,又给了学生展示习作的平台,让每个学生都是小朗读者、小作家、小演员,充分满足学生的表现欲,进而收获了成就感。这样的作文评改课,教师需要准确地预估学生展示习作的用时,需要抓住恰切时机对学生作文作出准确评价,所以,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朗读速度、朗读水平,并对小学生作文常出现的问题以及修改方向了然于胸。当然,由于年级不同,受作文长短、评改时间等条件限制,读全篇还是部分要根据作文训练的不同要点、要求,灵活掌握。同样,对课后练笔作业的处理也应采取生生朗读、实时评价的方式进行作业后检测评价。实践证明,这种作文后展示性检测的评价方式对于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是有效且高效的。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作为一种有效的评价手段,检测长期被运用于课堂,如何成功地运用这一手段,如何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与课堂新授、课堂训练、课后作业等环节自然渗透、紧密结合,并在教学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是需要语文教学实践工作者不断研究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