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人才培养的困境及对策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视角

2018-01-28 12:12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多元智能办学理论

薛 珊

(西华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

多元智能是智能开发的重要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20世纪末,多元智能理论开始引入我国。自此,我国教育界众多学者开始对多元智能理论进行研究探索,并试图将其运用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差异、关注学生发展、鼓励学生差异化发展是多元智能理论的重要观点。目前,在高职教育领域进行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和运用较少。因而,挖掘多元智能理论与高职教育之间的联系,使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融合显得很有必要,对进一步全面深化高职教育改革、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一、多元智能理论与高职教育的逻辑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人的智能不止一种,是多元的;二是每个人的智能结构存在差异,且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三是优势的智能领域不限于少数人,每个人都有;四是人的智能通过外界有效的刺激和培养,可以被发现和发展。[1]加德纳指出,人的智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智能是指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生产新的产品或者解决问题的能力。[2]同时,职业教育也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可以说多元智能理论的智能定义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具有共通性。

简单说来,智能可分为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两种类型。逻辑思维较强的学生可往研究型方向培养,形象思维较强的学生可往技艺型方向培养。多元智能理论的人才观指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需要从提升形象思维能力入手,是一种独特的教育类型。同时,多元智能理论与高职教育二者之间也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一是多元智能理论体现了高职教育的本质要求。普通高等教育以多学科、综合性教育为主,注重人才培养的全面性,而高职教育是以技能型教育为主,培养的是专才。二是多元智能理论体现了高职教育公平性要求。多元智能理论意在全体学生都可成才,能挖掘所有学生的独特潜质,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多元智能理论更加关注学生,尊重学生个体之间智能结构的差异性。学生智能没有高低之说,只有智能倾向和结构存在差异。三是多元智能理论体现了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每个有机体都是由多种智能组合而成,并且这些智能可以随着一定的条件去发展。从多元智能理论看,实现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完全可能的。因而,高职院校学生不必认为事事不如别人,可以积极开发自己的智能结构,获取更好的发展机会,也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二、高职人才培养的困境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得到了国家的大力重视,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总体说来,我国高职教育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为制造产业、现代服务业源源不断地输送了一大批高职人才。同时,我国高职教育也仍然存在一些顽固性问题,高职人才的培养质量还有待提升。

1.社会对高职教育认同度不高

由于我国高职院校主要是由中专升格、高等专科学校转型而来,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尚未进行彻底地改造,带着浓厚的普通高等教育色彩。并且在实际办学中,高职教育模仿普通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学生管理等的痕迹比较明显。在多数人看来,高职院校往往作为学生不能进入理想大学的替代选择,被认为是“二流的教育”,因而也未能得到广大家长、社会人士的一致认同。整体而言,我国高职教育办学未能突出鲜明的职教特色,特色化、专业化的人才培养尚未形成。

2.高职人才层次较为单一

一方面,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基本上定位在大专层次,只有极少数学校开设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且规模不够大,社会认可度尚且不高。另一方面,本科以上的职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从本科-硕士-博士的学位衔接体系还未正式通过,使得当前的高职教育无法满足社会对高层次技能人才的需求。随着现代企业逐渐向“智能化”转型,原有的生产制造类人才无法适应现代企业的要求,急需引进一批高层次、技能全面、专业精通的职业人才,这也是当前高职教育的薄弱环节所在。

3.技术技能教育被淡化

在劳动力市场不断调整的背景下,一段时间内高职院校大力重视技术技能教育,专业设置不断优化,基本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然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还未能实现与行业企业的精准对接,市场紧缺型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严重不足。在高职教育的教学活动安排中,仍然过多强调理论的系统化、全面化,技能类课程所占比例和学时严重不足;实训内容单一,且实战性不强。由于技能教育的重要地位没有得到有效彰显,也未达到应有的比例,导致学生就业之路困难重重,职业生涯难以得到顺利发展。

4.高职教育办学特色不突出

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我国高职教育规模急剧扩张,也出现了一批国家重点高职院校。然而到目前为止,高职教育领域还尚未出现一批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品牌特色的学校,也未产生一些在行业内有广泛影响的专业。分析其原因,一是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不合理,其发展水平均处于同一层次;二是办学过程依然受到政府过多干预,不敢放开手脚办学;三是企业行业参与高职教育办学的积极性不足,校企合作育人的模式仅停留在较低层次,无法深入下去。这些都制约了高职教育“百花齐放”的办学特色,影响了现代化高职人才的培养。

三、高职人才培养的对策———基于多元智能理论

在国家创新发展驱动的大背景下,高职教育也必须走创新发展之路,努力培养现代化职业人才,才能有效对接国家发展的用人需求。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引下,要努力调整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向和工作重点,要持续深化高职教育体制改革,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一大批理论素养高、操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创新型职业人才来服务于国家创新发展。

1.更新高职教育发展观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企业生产模式已经开始从规模型向技术创新型转变,高素质的劳动者将是时代的宠儿。数据统计表明,我国的劳动技能指数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较大。在技术工人方面,发达国家高级技师占35%,中级工占50%,初级工占15%;而我国技师和高级技师只占1.5%,高级工占3.5%,中级工占35%,初级工占60%。[3]事实证明,高级职业人才的供给严重不足,将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企业、社会的快速发展。要进一步提高对发展高职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根据多元智能的人人皆有智能强项、人人皆可成才的理念,彻底改变高职学生素质差、高职院校是高考落榜生的替代品等模糊认识;真正把高职教育放在与普通高等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把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从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并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同时,要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增加财政投入、改革招生制度、强化师资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

2.加强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要显著提升高职教育的办学质量与效益,关键在于师资队伍建设。因此,必须要建立具有高职特色的师资队伍管理体制,提升师资。一是,要率先优化教师本身的智能结构[4],并为优化学生的智能结构提供可行的案例和模板。高职师资队伍建设,既要重视调整师资队伍的整体结构,也要优化教师个体智能结构,并让拥有不同优势智能的教师进行有机组合,并以此来打造一支精英化的教师队伍。通过建立双师型、理论型、技能型团队等,来实现教师资源的优势互补,更好地发挥育人效果。二是,在职称晋升管理上,不能完全按照“学术型职称标准”来实行,而要发挥高职教育特色,采用突出实践能力的职称标准。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激发教师自我提升的内在动力。三是,要严控教师入口关。高职院校教师理应受过高层次的专门教育,并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相应的实践经验,同时具有较高的职业修养,而实际的高职教师的专业实践水平严重不足,职业修养也与理想中的差距甚远。因此,有必要引进一批具有较高层次、在行业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人才,缓解重点专业人才不足的现状。四是,要加强在岗教师的继续教育。一方面,高职院校重点专业要向国际标准看齐,选派骨干教师出国学习,与国外高职院校建立深入合作的伙伴关系。另一方面,要建立专业课教师定期培训、积极开展科学应用研究的制度。教师要带着课题到生产一线培训,将企业的实际问题带回学校研究,实现企业生产与科学研究的无缝对接。此外,教师可将生产实际问题带入课堂,引发学生的思考;也可将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去,丰富课堂教学。

3.创新高职教育评价体系

大力改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必须要扬弃原有的评价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长期以来,我国高职教育评价的主体较为单一,基本上以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为主。实际上,行业企业、社会组织并未参与到也无法参与到高职教育的评价中去,这就使得评价的结果不具说服力,并且容易让人质疑。企业行业是高职人才的重要输送场所,因而在评价体系中最具发言权,理应受到相当的重视。因此,要建立政府逐步退出评价的机制,由参与评价工作转向加强宏观调控,通过政策立法来规范评价工作的展开。首先,要鼓励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评估,把握评估标准的科学性,严格开展评价工作,促使高职教育的办学质量稳步提升。其次,在高职教育的评价过程中,应保证客观公正、信息公开的原则,防止贿赂、数据造假现象的出现。再次,在评价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多元智能理论,从学生知识掌握、能力提升、素质养成等多个层面来设计高职人才评价指标,全面了解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并据此提出有建设性的对策。

4.革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基础薄弱,普遍缺乏办学经验,至今尚未形成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借鉴国际成功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我国国情全面分析高职学生智能分布特征[5],满足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强烈需求,形成具有特色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设立前后衔接的学历学制。要扭转仅办专科层次高职教育的现状,建立“专-本-硕-博”前后衔接、阶段连续的高职教育体系。在“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背景下,急需培养一大批高级制造类人才,举办本科以上学历的高职教育已经迫在眉睫。在学制上可以适当缩减,专科层次以2年制为主;畅通高职与普通高等教育的衔接渠道,制定高职生升入本科院校的方案和具体措施,实行学分互认。加快实现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办学的融合,特别是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的融合。

以供给为导向改革专业设置。高职专业设置要面向行业、企业,以提升供给质量为基础,以服务社会为宗旨,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高职院校应改变“需求侧”的思路,从“供给侧”出发,优化专业设置。一是,全面把握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充分考虑是否具备卓越的教师、现代化的设备等条件。二是,考虑所设置的专业能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符合学生职业未来发展的需要,是否与产业结构的升级保持一致,与劳动力的流向相符合。三是,现代职业岗位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岗位工作者而言,只有不断提升职业能力、加强专业技能的学习,才能不被市场所淘汰。因而,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在专业设置上要有前瞻性,要准确预测市场变化的方向,适时调整专业设置。而且,要充分考虑学生专业能力发展的连续性,切实保障学生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

建立动态调整的课程设置机制。首先是构建动态调整的课程体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立弹性选课制度,考虑不同学生的智能结构差异。其次,课程设置不能过窄,专业技术理论课程知识面要宽,技能操作课程要注重复合智能,有较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在课程内容上要做好分类处理。基础课程的开设保持相对稳定,实践应用类课程需根据市场的变化灵活调整,专业课程要适时地、动态地做出调整。再次要突出实践教学,强化技能培训,构建能力为本位的考核模式。大量开设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课程,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打破固有思维的束缚。

打造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应充分利用大数据、云平台、“互联网+”等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有效地利用微课、翻转课堂等形式,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消解学生的厌学心理、学习积极性不足的问题。同时,考虑到不同学生的智能结构存在区别,要进一步推动学校教学模式的改革,多采用实验观摩、“头脑风暴”、分组合作等模式;提升师资队伍的个性化教学能力,对个别学生进行必要地单独辅导;努力开拓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的新形式,形成"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方式多元、操作灵活的崭新格局,从而激发广大学生的兴趣,发挥他们的优势智能。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我国急需培养一大批现代化职业人才,来助推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因而,广大高职院校要以此为契机,加快创新发展的步伐,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大力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在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智能的多元化特征,认同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的差异性;开展个性化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根据不同学生的智能结构,积极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个性指导和建议,使其在擅长的领域取得较大突破,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1]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2]霍华德·加德纳.智能的结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朱强.高级技工的社会需求与成长现状的矛盾分析与思考 [EB/OL].http://xueshu.baidu.com/s?wd=paperuri%3A%28ff8c6ae22151bc27b6851b30f10ccda3%29&filter=sc_long_sign&tn=SE_xueshusource_2kduw22v&sc_vurl=http%3A%2F%2Fwww.doc88.com%2Fp-4035129205715.html&ie=utf-8&sc_us=1794813981182146546.

[4]马书燮.多元智能理论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J].职教论坛,2011(26):11-13

[5]冯国凡.从智能类型划分看高职教育人才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5(29):12-13.

猜你喜欢
多元智能办学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中学英语教学中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体育教学中多元智能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