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亚 薛壮
互联网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方式,甚至影响整个社会进程。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结合越来越紧密,诞生了“互联网+”的概念。马化腾说 “互联网+”是指利用互联网的平台、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从而在新领域创造一种新生态。互联网与体育的结合助推着职业体育快速发展,互联网与教育的结合助推着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体育原有教学理念也必然受到互联网+教育的新模式的影响,研究互联网与高校体育的关系迫切而必要。对互联网+高校体育发展中的作用做出总结和对未来发展趋势做出预测有现实意义。
1.1 高校公共体育“成本--收益”率有待提升
公共体育的成本中场馆等硬件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为最高,但是体育场馆的利用效率一直不高,从“成本—效益”分析的角度看项目收益不佳。
1.2 传统公共体育课程面临来自互联网的巨大冲击
在传统体育教育模式中主要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①学生不能很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其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②教材内容陈旧,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③对学生要求过于统一,学生的个性、潜力和特长得不到充分培养,无益于实现因材施教;④教师的教学水平对教学效果起到关键作用,如果教师的教育理念不够创新并缺乏时代感,会带来诸多问题。[1]
1.3 传统公共体育课程无法达到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要求
健康水平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体育课程存在成为训练课程或训练课的倾向,寄托传统公共体育课程无法达到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要求。
1.4 课余体育发展迟滞。
由于人事安排、经费来源和公共体育考核等问题,目前只能达到每周一次(两学时)的体育课,而要想达到促进健康的目标应该不低于每周三次每次一小时的中等强度身体训练。基本上是现有锻炼水平的三倍。三倍的训练量如果还是用传统体育课程来解决那就意味着三倍的成本,所以用传统方法完全没有解决的可能。
1.5 校园文化建设发展滞后
校园体育文化的有效运转对于实现高校体育教育目标,培养大学生体育新理念及构建和谐高校校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大学生日益增长的校园体育文化需求同发展相对滞后的高校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及精神文化之间的矛盾愈加突出。
2.1 互联网+有能力提高服务效率提升“成本--收益”率
高校体育资本投入最大的两部分是人力资源投入和场馆建设与维护投入。其他还有部门基本办公经费和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专项,以及一些较少的阳光体育专项等。
体育场馆建设是一个学校的门面投入巨大,是公共体育投资成本的最大占比,事实上体育场馆的利用效率一直不高,从成本--效益分析的角度看,利用效率不高就意味着项目收益不佳。成本一定的情况下(大规模场馆建设已经完成)只有提高效益,具体到学校场馆资源就是提高场馆利用效益,也就意味着提高使用率和单位活动的价值,也必然要求增加服务性支出,而基本办公经费无力提供这笔支出,同时由于学校对于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各自桎梏,也无法通过经营收益来改善。既然无力支出那就只有降低支出这一条路。通过互联网+可以降低这部分服务性支出金额,从而提高场馆资源的总收益。
江苏省本科院校基本体育经费最低标准为学费额的0.8%约50元,江苏省本科院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标准值2万/每人。各学校目前大都采用这个最低标准,这个经费水平只能满足最基本的办公要求。而且很多高水平运动队专项给付标准没有达标。在实际工作中还会占用到本以十分拮据的基本体育经费。互联网+建设可以节约人力资本投入,可以提高管理水平。总之,通过增加传统投资增加收益的道路不可行,而通过结构调整,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是提高公共体育成本收益的唯一选择。
“互联网+”就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体育”能充分发挥互联网的高效、便捷优势,提高体育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服务消费成本从而综合提升学校公共体育投入的成本收益比。
2.2 互联网+有能力提升课程质量
从政府的角度讲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明确提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力争到 2020 年实现全面融合、部分创新的阶段性发展目标。
从学校学生的角度讲以慕课、可汗学院等为代表的网络课程正极大的拓展着课程的边界,各级各类学校也都在加强网络教学的建设,网络课程可以极大的丰富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特别是对体育理论知识的获取更为丰富,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结合必将大大提高课程质量。改善了体育教学长期存在的“重实践、轻理论”现象,让学生更深刻感受到体育教育的“人文性”价值。“互联网 +”理念于传统教学中,推动传统体育课堂教学的开放与创新,实现知识的互联与共享,优质教育资源通过网络平台,公平地传递给每一个学生,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愿望,进而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提高体育教育育人效果。[2]
2.3 互联网+有能力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缺乏运动已成为健康一号杀手,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收官之战,应该加深学生对运动与健康相关专业知识的理解,运用互联网+技术避免“蜻蜓点水”与“低级重复”,也是体育作为终身教育的手段之一。
通过互联网+可以更深入的讲解与运动相关的知识如:心血管耐力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关节活动度、肌力与慢性疼痛的相关性,体成分不合理与癌症和代谢性疾病的相关性,加深学生对“缺乏运动会导致或加重某些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的认识,尤其是帮助那些缺乏运动的学生,掌握运动相关科学知识,为自己量身打造适合自己的个性化运动处方”,进而培养学生自主运动,终身体育的生活方式。这些目标依靠传统体育课程,依靠增加传统投入都无法解决。
2.4 互联网+有能力提高课余体育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生活工作方式的改变,导致人类身体活动日渐减少,静坐时间逐渐增加,进而导致代谢相关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WHO调查发现,全球每年大约有320万人死于运动不足,即“缺乏运动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一号杀手”。让每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指导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对体育的一种主流认识。但是,如何培养“没有运动习惯的人群”逐渐形成具有运动习惯是一个难题,运动习惯的形成与个体的生理、遗传和认知,以及环境和传统文化等诸多因素相关。
据华东师范大学一项互联网时代的身体活动调查显示。“互联网 +”对大学生身体活动有着强烈地的影响,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统计分析发现,统计结果看来,86%的大学生学生喜欢上网,73%的大学生学生每天上网超过 2 小时,只有 3.7%的学生表示自己很少上网。从这一结果可以看出:当今“互联网 +”概念新常态的形式下,大多数的大学生学生经常接触互联网,但他们有较少的时间参与身体活动,并未把互联网与做为身体教育的教育相结合起来,运用于现实教育之中来,同时,发现或是说体育教育者或教育场所并未有机结合互联网与教育模式。[3]
随着技术的进步利用互联网+开发课余体育锻炼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最好方法,互联网可以促进把碎片化的时间整合起来的从而促进运动。与互联网相结合的运动 APP、可穿戴设备、体育网络平台、智慧体育馆的发展,是互联网与体育结合的几种代表。其中智慧体育馆以创新的互联网和智能软硬件技术,全面升级运动场馆,打通场馆、运动消费人群和服务提供者,进而构建 O2O全球化运动服务平台实现运动场馆“互联网 + 增值服务”的同时,为场馆内的运动者与场馆外的相关人群提供实时、实地、多屏多渠道互动共享的全新体验模式。这些理念创新和实践也是高校体育场馆特别欠缺的,高校体育场馆经费来源于财政,没有创新盈利的动力,其结果是资源利用率低下。
2.5 互联网+有能力提升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与发展依然是我国高校体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新技术手段互联网的介入,在互联网的平台下实现学校各部门的协同配合,形成常态化管理,要积极克服其在新时期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提出应对性方案,并以全新的视角与理念来审视当前大学生日益增长的校园体育文化需求,促使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朝着“定位准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国际化”方向发展,使其在全面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培养学生体育新理念与构建和谐高校校园的过程中发挥更加务实的作用。
对于常规化且相对匮乏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内容及形式,学生已觉乏味。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内容及形式的拓展与创新势在必行。如可考虑将国内某综艺节目的大型真人版游戏———“撕名牌”引入大学校园并将其列入大学生体育文化节目录。此活动既具趣味性、挑战性,又能使学生跑动起来,深受学生欢迎。与此同时,诸如“徒步”“跑酷运动”“彩虹跑”欢乐跑”“吉祥跑”“户外拓展”等活动内容及形式也可以走进校园。作为“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时下流行的体育文化元素可以让学生耳目一新,又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对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繁荣以及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4]
3.1 专业公司介入网络课程质量提高
各个学校都在进行网络课程的建设,但是从整体上看质量有限且利用率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作为老师他的网络课程建设的技术能力有限,严重制约了课程的质量。同时学生的学习时间紧张也是利用率低的另一个原因。目前已经有专业公司开始介入,比如超星公司他们已经开始用企业化在技术上的优势帮助老师解决技术的问题从而提高网络课程的建设质量。
3.2 技术进步使得运动APP用户黏性提高
把“晒跑”的习惯转换成真正的运动习惯还不足,对用户的长期黏性还不足。尚未让那些玩跑的人,变成自律的跑者。随着技术进步,原来越多的功能被开发出来,更为细分的项目能够把更为精确的兴趣相同的人组合到一起,可以极大的提高用户的黏度。
3.3 技术进步使得数据准确性提高
技术进步使得产品数据准确性持续提高,不管在步数计算或是热量记录上,与以往都有了很大提高。虽然不能与体育测量的专业仪器相比,但是作为指导健身已近具有统计意义。
3.4 学校层面的数据利用将获得加强
随着技术进步以及学校层面的重视,学校层面的信息采集可能会出现,作为学校体质健康评价的补充方式将受到重视。
:
[1] 董文瀚,解武杰,孙秀霞,朱家海.“互联网+传统教育”模式在工程类高等教育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15,(24):45-47.
[2] 刘从梅,李影.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资源建设存在的困境及对策探讨[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7,(12):102-103.
[3] 孙玉波. “互联网+”时代体育教学实践现状与革新建构的新思考[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2(19):180-181.
[4] 郑继超,赵娜. “互联网+”背景下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困境与路径[J]. 体育研究与教育,2016,31(02):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