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向东
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9时于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习总书记先后两次提到了有关体育方面的建设,要求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全面发展,筹办好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总书记的讲话不仅为体育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也为新时代体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习总书记的讲话从侧面反应出有关体育的三个方面,即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大型体育赛事的承办能力。本文也将从这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找出我国体育强国建设所面临的问题,结合体育强国发展现状与前景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为加快体育强国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我国是体育大国还是体育强国?“大与强”是一对辩证关系,大不一定强,强也不一定大。大与强也不是截然对立的,二者也存在着互为依存,互为影响的辩证关系。大是强的基础,强是大的核心表现。但目前对体育强国国际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权威的量化标准。
对体育强国的评价指标体系看法不同,对体育强国的理解也就不尽相同。邱雪教授认为:“体育强国评价指标体系是以体育强国综合指标为主的,包含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三项指标的综合指标体系[1]。这与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于2010年1月26日在全国体育局会议上的讲话所阐明的体育强国实质一致。王智慧博士指出:“体育强国不仅包括体育硬实力还包括体育软实力,除了涵盖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外,还涵盖体育科技、体育教育、体育文化三个方面”[2]。
由此可见,体育强国的定位,没有固定的、单一的量化标准。体育强国的评定除了看竞技体育水平外,还要考虑内部其民众的体育意识、积极参与体育的程度、国民体质是否强大、体育科技水平、重大体育赛事的承办能力及体育产业对GDP的贡献等多方面因素。故体育强国是一个综合的、相对的、动态的概念。
十九大的胜利召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这个新时代、新阶段、新征程中,习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名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上,从而作出了体育发展的战略部署,即“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同时习总书记于2017年8月27日在天津会见全国群众体育事业单位、先进个人时发表重要讲话。习总书记讲到,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名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习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把发展体育工作摆上重要日程,精心谋划,狠抓落实,不断开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3]。
我国之所以要建设体育强国,其内部核心目标是:在增强人民体质,增进健康的同时,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其外部核心目标是:通过体育为和平崛起代言,为经济发展保值增利,为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基。
继08年北京奥运会我国取得51金、21银、28铜的骄人战绩后,到16年里约奥运会26金、18银、26铜的优异成绩,使我国竞技体育走向辉煌。从95年6月国务院颁发《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到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使我国群众体育蓬勃发展。从08年罗格对北京奥运会“无与伦比”的肯定,到2022年冬奥会的成功申办,使我国大型体育赛事的承办能力更进一步。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在曲折中进行,我们不能只因取得的些许成绩而沾沾自喜,而应在发展中寻找不足,不断完善。根据十九大习总书记有关体育的讲话,本文从竞技体育、群众体育、重大体育赛事的承办能力三个方面来研究我国体育强国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与欠缺。
3.1 竞技体育
3.1.1 竞技体育项目、区域发展不平衡
1984年,我国第一次全面参加夏季奥运会,就实现了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1980年起,我国参加冬季奥运会,直到2002年第19届冬奥会,中国代表团花了整整22年才实现了冬季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不只是夏季和冬季项目发展不平衡,我国运动员在技能表现难美性(跳水、体操)和技能表现准确性(射击)及隔网对抗性(小球类)成绩优秀,在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篮球、足球)等项目中成绩不理想。
竞技体育区域发展不平衡表现在:地域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及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平衡。从奥运会贡献度分析,参加奥运会人数东部大于中部大于西部,从运动员参与人数分析,一线城市大于二线城市大于农村。
3.1.2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不充分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短缺,这是不争的事实,许多项目,甚至是我国长期以来的优势项目,可供训练的运动员有限,难以支撑、巩固和提高原有竞技体育水平[4]。究其原因,主要有我国体育三级训练网体系的嬗变、运动员生源不足、运动员退役后就业困难及青少年对竞技体育的认识不足等方面。
3.1.3 群众体育对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作用发挥不充分
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都是我国体育事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两者关系而言:群众体育是竞技体育的基础、是竞技体育的本质实现和保证,竞技体育反过来促进群众体育运动的发展。但我国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在发展水平上的不平衡,严重影响了我国体育事业的整体格局,不仅会导致我国的国家整体竞争力下降,而且还会缺少舆论的支持和必要的社会基础[5]。
3.2 群众体育
群众体育较竞技体育发展缓慢是我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最大绊脚石。在竞技体育举国体质发展背景下,竞技体育得到强化,发展迅速,并跃升为世界前列,而群众体育基础薄弱、起步晚、参与度低、不全面、发展水平落后于竞技体育,从而导致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发展不平衡[6]。故只有改变现状,使群众体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体育强国。
3.2.1 国民体质状况不容乐观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认识是在不断实践中完善的。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矛盾发生了变化,人们对体育的需求也不断变化,同时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也发生着变化,故一部分人对体育的认识是片面的,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更新。在我国青少年体质逐年下降和人口老龄化问题迫在眉睫的大格局下,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人在年龄分布上呈现出不平衡的现象,青少年和老年人大于从业人员。认识的片面性降低了参与度,国民体质状况整体不容乐观。
3.2.2 缺少适应的外部环境
竞技体育之所以发展较快,离不开举国体制的支持、高经费的投入、合理的场地设施、优秀的教练员指导及媒体的大力宣传等。反观群众体育,体育经费虽然有所提升,但主要是投给学校健康体育测试设施等,群众体育经费落实不到位;人们对体育的需求不同,需要锻炼的场地器材也就不同,适应群众需求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结构不合理;同时能指导人们参加体育锻炼,满足人们需求的社会指导员在质量和数量上都不充分;媒体对群众体育的宣传力度不够[7]。
3.2.3 家庭、学校、社区结合不充分。
最高的也是最初的身体训练义务教育是在家庭中完成的,然后是学校,最终在实际生活的社会中被实践。使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区体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提高各年龄段人们的参与度,让人们始终处在健康的体育氛围内,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3.3 重大体育赛事的承办能力
我国成功的举办了08年奥运会、10年的上海世博会、14年的南京青奥会、又成功的申办了2022年的冬季奥运会。这无不彰显着我大国力量,体现我国的综合实力及重大体育赛事的承办能力。
中央领导对大型体育赛事的承办十分重视。2017年8月27日,习总书记在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时讲到,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高质量筹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全力做好各项筹办工作,特别是要做好备战工作,努力办一节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8]。如何高质量、高效益、高规格的举办可持续发展的体育赛事是我们体育工作者待以商榷的难题,也是迈向体育强国的重要一步。
4.1 强化短板项目、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实现体育强国,在竞技体育的国际竞争中继续保持优势地位,必须坚持并完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继承和完善竞技体育优势项目,同时要大力发展弱势体育项目。有针对性的帮扶中西部地区体育建设进程,优化各区域体育竞技发展不平衡现状,实现各区域协调发展。
4.2 体教结合、完善竞技体育三级训练网体系
我国竞技体育三级训练网体系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运动员,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但针对我国现行的三级训练网体系存在的失衡现象,必须做出调整与完善。
加强优秀体育文化交流,改进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使体育和教育相结合。通过1)使退役运动员直接挂靠在高校;2)使高校和地方体育局或体工队联合办队;3)高校构建教育系统内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只有基层参与体育运动的人越多,我国竞技体育三级训练网模式才会合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才能完善。
4.3 以竞技体育带动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发展
群众的普及与广泛开展依靠竞技体育的推动,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发展的基础是学校体育,三者相辅相成。以学校体育为中心,服务于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使学校不仅培养出优秀运动员、教练员、社会指导员,同时也使学校良好的运动氛围蔓延开来,优化运动的外部环境。通过学校体育人们充分认识体育对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积极意义,普及全面健身运动,改善国民体质,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
4.4 举办好具有中国特色大型体育赛事
使体育赛事不仅向着高质量、高规格方向发展,还要向着绿色、协调、开放、共享发展,筹办好具有中国特色的冬奥会,冬残奥会,拿出中国方案,体现中国智慧。
处于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同样也处于体育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我国体育强国建设进程中还存在各种不平衡不充分现象,响应党的十九大精神,实现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创办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赛事。体育工作者应为实现体育强国建设,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奋斗。
:
[1] 《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体育强国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10:144-145.
[2] 王智慧.体育强国的评价体系与实现路径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4.8:74-92.
[3] 开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J].实践(党的教育版),2017.(09):6-7.
[4] 胡利军. 迈进体育强国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研究[C].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China Sport Science Society).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3).中国体育科学学会(China Sport Science Society),2011:9.
[5] 于军.建设体育强国进程中群众体育发展战略[J].山东社会科学,2013(12):188-192.
[6] 尚婷婷.我国群众体育参与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
[7] 林显鹏.2010年中国群众体育发展趋势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1,37(11):10-13.
[8] 习近平.开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