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虹毓
(重庆图书馆 重庆 400037)
党的十九大提出“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为公共图书馆精准扶贫提供了攻坚方向——缩短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空间距离,实现知识下乡已经提上议事日程;根据县域扶贫举措进行服务网点的空间设计已经成为摆在公共图书馆面前的重要任务。本文通过分析深度贫困县(区)服务网点建设起步晚、脱贫举措与服务网点分离问题,揭示公共图书馆扶贫边缘化、部门分割协调机制不健全、投入力度不够、主观动力缺乏等原因,构思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的脱贫举措与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点空间设计精准对接的现实路径,在对接中实现知识零距离配送,挖掘“脱真贫、真脱贫”中公共图书馆的潜在价值。
深度贫困县(区)凸显的是经济贫困,实质上是文化贫困、思想贫困;穷在能力、穷在思路。扶贫先扶智,扶智志在先,扶智、扶志知奠基,图书情报知载体。现代图书馆承载着传送知识信息的功能,深度贫困县(区)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点就成为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的前哨阵地。
《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以县级文化馆、图书馆为中心推进总分馆制建设,加强对农家书屋的统筹管理”的重大举措,使得县域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点的建设在国家层面起步。深度贫困县(区)一般都集中在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起步更晚,甚至零起步,其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点量少、质差具有普遍性。
(1)量少。通过对云南、贵州、四川、重庆、西藏、新疆等省(市、区)的25个国家级贫困县(区)随机抽样调查发现:县(区)均有图书馆;乡镇有分馆的县(区)仅占20%;有农家书屋(小木屋书屋)的县(区)仅占12%。重庆市2016年已投入使用的农家书屋在全国走在前列,占8 698个行政村的5.5%;建成188个贫困县(区)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占1 919个贫困村的9.8%。重庆市建立深度贫困县(区)村社农家书屋在全国走在前列,占比也很低,其他老少边穷地区农家书屋则更少。深度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精神食粮极度匮乏,基本处于无处阅读、无书可阅读的状态,严重阻碍了建卡贫困户的智力脱贫。
(2)质差。抽样调查的25个县(区)图书馆面积、基础设施基本达标的占40%,面积、设施不达标的占40%,较差的占20%(危房、无现代设施);藏书量不足,且过刊、破书占比大;读者量少,借阅流转速度慢。有乡镇分馆的县(区)也未将重心放在分馆建设上,农家书屋更是鞭长莫及。
通过调研发现,我国深度贫困县(区)图书馆建设是薄弱环节,分馆、农家书屋等形式的服务网点建设才刚刚起步,进展速度缓慢,公共图书馆对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的支持力度不够是不争的事实。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将“推动贫困地区县级公共文化体育设施达到国家标准”[2]作为脱贫攻坚重要任务之一。公共图书馆发挥自己的特殊功能积极参与扶贫攻坚,做了大量服务网点建设的工作,但将县域脱贫举措与服务网点空间布局结合基本还处于准备状态。
据调查,国家省市县(区)图书馆有效利用自己的图书情报信息资源,运用科技下乡等形式向贫困地区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送书、市场信息、实用技术上门,有力地推进了扶贫与扶智、扶贫与扶志相结合。但县(区)级图书馆主动配合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扶贫举措,建立相适应的服务网点却基本没有起步:25个县(区)级图书馆在馆内建立扶贫网站的占40%,有脱贫阅览室的占比不到10%,为扶贫布点农家书屋的正准备起步,配合脱贫举措建立农家书屋的为零。这种现状很难在缩短空间距离、方便建档立卡贫困户上着力,图书馆在精准扶贫的扶智功能上也会大打折扣。
“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中央向全党、全社会发出的号召,公共图书馆为精准扶贫贡献绵薄之力实属分内,但社会职能和权限却让公共图书馆游离在精准扶贫体制之外。图书馆在脱贫攻坚中既无具体任务,又无考核要求,更无相关经费,也无发言权,这种状况从脱贫攻坚提出一直延续到现在。扶贫总体安排有县(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共产党县(区)委员会办公室、县(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教育扶贫由教育局牵头,低保兜底由县(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文化局也有自己的扶贫任务;县(区)总工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县(区)委员会、县(区)妇女联合会等群团组织也有明确的扶贫任务;企业也对扶贫承担相应责任;唯独公共图书馆基本没有明确的扶贫任务。虽然图书馆也参与扶贫,但大部分是响应一般号召的自发行为。县(区)级政府、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社会、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扶贫工作中都将图书馆遗忘,连参加扶贫会的资格都被有意无意忽略,几乎被完全边缘化了。
深度贫困县(区)迄今为止几乎没有真正与扶贫举措对接的分馆、农家书屋,体制分割是重要原因。脱贫举措由扶贫部门决策,以具体项目的形式落实到镇、村;公共图书馆的分馆、农家书屋的空间布局则由文化局主管,县级图书馆负责提出建议并具体落实建设;批准立项纳入预算则由财政局主管,任何一个环节有所疏漏都会影响精准对接。
虽然国家要求“县级以上各级政府按照标准科学测算所需经费,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资金纳入财政预算,落实保障当地常住人口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所需资金”[3],但深度贫困县(区)的党委、政府的工作重心落在发展经济和脱贫上,虽然也重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但大多停留在一般号召上,具体落实的很少;县(区)财政局在做预算时,也存在这样的考虑。抽样调查的25个国家级贫困县(区)的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其中提到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软实力的约占80%,但落实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上却一笔带过,没有一个县(区)对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点建设作出规划并纳入财政预算,财政预算中也没有公共图书馆建设的单独份额,至多在文化建设预算中有一小块。25个县(区)的公共图书馆每年总投入不足100万,维持正常的办公活动都捉襟见肘,根本没有服务网点建设的费用,精准扶贫也无专项经费。服务网点建设投入少,与扶贫举措精准对接的空间服务网点建设还未起步。
虽然国家明确规定“公共图书馆(室)、文化馆(站)和村(社区)(村指行政村,下同)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含农家书屋)等配备图书、报刊和电子书刊,并免费提供借阅服务”,但受思维惯性影响,深度贫困县(区)的公共图书馆在落实上还需要时间,最大的问题是图书馆相当一部分领导认为建立服务网点既要投入,又要管理,出了问题还要承担责任,只要上级不纳入考核指标,不硬性规定,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将服务网点空间布局与扶贫举措精准对接更麻烦,让其主动纳入工作计划组织实施变成分内事一般不愿意。作为主管部门的文化局主观动力也比较缺乏,这是至今未起步的主要原因。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4],深度贫困县(区)党委和政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5]是实现精准对接的关键。建议根据中央“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规划或专项行动计划,明确责任和时间表、路线图,集中力量推进工作落实”的要求,在作县域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计划时,明确县(区)馆、乡镇分馆、村社服务网点的空间布局,并在布局时与脱贫举措统筹思考,根据村社脱贫举措安排相应的网点,针对脱贫对象的特色进行网点平台建设,选择符合脱贫举措的信息内容和形式。县(区)文化局牵头、图书馆承办,形成目标确定、项目下达、资金投放、组织动员、监督考核等精准对接的工作体系,从决策层面明确精准对接的重要性和意义。
建议强化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综合协调功能,集中解决辖区内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与文化局的精准对接问题: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辖区内的脱贫举措决策(脱贫项目、政策、措施)及实施,根据举措的具体项目要求向文化局或县(区)级图书馆提供需求建议;县(区)级图书馆根据需求建议,并对村社贫困户的需求进行调研,在上下结合的基础上设计具体的书屋名称、安排图书信息内容;将基本确定的服务网点建设方案及时反馈给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双方沟通的基础上最终确定服务网点建设方案。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在明确规范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与文化局关系的同时,对图书馆、乡镇、村社以及其他相关的局委办提出精准对接的指导性意见。
“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2]是落地见实效的脱贫攻坚重大举措。深度贫困县(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脱贫需要按照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的要求,对县(区)域内的自然村作出“一村一品”的整体规划:保证一个或几个自然村拥有一个或几个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农副产品或产业。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还将“一村一品”的规划信息提供给文化局或县图书馆,文化局或县(区)图书馆针对“一村一品”的特色建立“一村一屋”,书屋的名称、主要信息资源都与该村的品牌或产业精准对接,如旅游书屋、养猪木屋、药材种植书屋、农副产品加工书屋等,推动书屋直接服务于精准脱贫的“一村一品”战略布局。
习近平总书记把“发展生产脱贫一批”[6]作为引导和支持建卡贫困户依靠自己的双手实现脱贫的重要措施。深度贫困县(区)政府通过精准扶贫立项,立足当地资源,实现就地脱贫成为首选。重庆市开展的扶贫连片开发37个小片区[7],共涉及到3 000余个村,近4 000个项目;发展蔬菜、中药材、特色瓜果等产业21万亩[8]。这种小片区项目扶贫措施在全国很有发展空间,建议县文化局或图书馆依据县域扶贫项目空间布局的计划信息,规划设计分馆或服务网点的空间布局,促进分馆、服务网点针对项目建设提供零距离服务,为脱贫攻坚项目有效实施贡献力量。
深度贫困县(区)财政资金紧张,扶贫经费、转移支付又主要用于扶贫、基础建设、经济发展,几乎无力顾及分馆和服务网点建设。虽然国家明确要求“县级以上(含县级,下同)在辖区内设立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街道)设置综合文化站,按照国家颁布的建设标准等进行规划建设”,也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各级政府按照标准科学测算所需经费,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资金纳入财政预算,落实保障当地常住人口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所需资金”,“中央和省级财政通过转移支付对老少边穷地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资金予以补助”[5],但要将中央政策落到实处,特别是实现与精准扶贫对接的分馆和服务网点建设还需要时间。建议借助党的十九大“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契机,推进《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落地见实效,在政府加大投入的同时,县(区)级文化局和图书馆主动争取财政的专项,并与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扶智、扶志的专项经费整合解决资金瓶颈;建立与脱贫项目精准对接的乡镇分馆及村社书屋,为建卡贫困户提供较充足的精神食粮。
创新深度贫困县(区)公共图书馆及服务网点与脱贫举措精准对接的管理机制。引导建卡贫困户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规划、建设、管理和监督,健全脱贫要求与网点服务对接的机制,推进农家书屋进村社服务网格。完善基层书屋服务评价工作机制,由县(区)馆制定考核指标并把考评结果作为确定预算、收入分配与负责人奖惩的重要依据。对绩效评价结果优良的分馆或服务网点予以奖励,激励服务网点为精准扶贫多做贡献,惩处不作为或乱作为的服务网点。健全分馆、服务网点与脱贫举措精准对接的绩效评价、投资拉动、奖罚促进的激励约束机制,推进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点为精准扶贫作出应有的贡献,并在精准对接中实现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