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市黄岩区图书馆 浙江台州 318020)
王棻(1828—1899年),字子庄,号耘轩,浙江黄岩城东柔桥村人,少从林有壬、姜文衡、李飞英等治《说文》、经、史等,弱冠即斐然有著述之志。同治初,泰兴吴存义督学两浙,重其学行,取为优贡生。同治六年(1867年)乡试中举。次年北上京都春试,落第,遂一意讲学著述。先后在黄岩九峰精舍和清献书院、路桥文达书院等多处书院担任讲席,培养出一大批弟子,是近代著名教育家。著有《柔桥文钞》《经说偶存》《六书古训》《史记补正》《汉书补正》《辩章》《台学统》及《黄岩县志》《永嘉县志》《仙居县志》等,凡730余卷,是近代著名学者和方志学家。其晚年所著《台学统》一百卷,是台州学术史上重要著作,对研究台州学术乃至浙江学术、朱子学都极有意义。
所谓“台学”,即台州之学。从现有文献来看,宋代之前,有关台学的记载非常稀少,见之于《台学统》记载的,仅有任旭(临海章安人,字次龙,处士)、张濆(天台人,隐士)二人。北宋时,台州人徐中行、罗适、陈贻范等传安定胡瑗之学,台学始兴。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和淳熙十一年(1184年),朱熹两度提举台州崇道观,期间淳熙八年(1181年)任浙东常平使,朱子之学遂传于台州地区,“一时如林、杜、赵、潘、郭、池、吴诸贤咸执贽朱门,闻风兴起,儒术之隆,称小邹鲁”,所谓“晦翁传道江南而台特盛也”[1]1。朱子之后,其三传弟子金华人王柏曾讲学于台州上蔡书院,从游甚众,流风所及,历元及明,延绵不绝。明成祖时,宁海人方孝孺因不肯为朱棣起草登基诏书,被诛十族,连及其亲友学生873人,流放者数千。台州学术遭此一击,“台士歼焉”。“于是台学凌替,垂三百年”[2],“虽词章训诂,间有所闻,而名臣硕儒,竟乏其选。”[1]2
王棻为清同治年间台州最著名的学者之一,与王咏霓合称“二王”,于乡邦文献尤所究心,素有振兴台学之志。其晚年所撰《台学统》,“意欲以扬前徽,诏后进,庶几学者闻风兴起,敬恭桑梓发挥而光大之”[3]4。
《台学统》将历代的台州学者分为气节、性理、经济、词章、训诂、躬行六门:①气节之学(卷一至卷十二),记录自晋至清代台州学者66人,其中高节者20人,清节者23人,忠节者23人。②性理之学(卷十三至卷四十五),记录宋至明代台州学者87人。③经济之学(卷四十六至卷五十三),记录宋至明代台州学者40人。④词章之学(卷五十四至卷八十九),记录唐至清代台州学者95人。⑤训诂之学(共八卷),从卷九十至卷九十七,记录宋至清代台州学者17人。⑥躬行之学(卷九十八至卷一百),记录宋至清代台州学者32人。各门类又按其一生业绩分为目。如“气节之学”分为:高节、清节、志节三个子目。性理门分为:程、朱、陆、王各派目。躬行门又分为:孝、行、第三目。每门前有一小序,阐明其分目之原因和依据。入门学者则按其传记、遗书、诗文顺序编排。例如“气节之学”小序之后,首条“征士任龙郎先生旭”,先后征引了《晋书》任旭本传、《明帝纪》《虞喜欢传》《大清一统志》、明叶良佩《西谷记》等关于任旭的资料。后有王棻按语:“棻按,吾台之士,国史有传,始于先生,而志节高迈,学识通博,亦必首推先生。”[3]4
王棻自光绪七年(1881年)53岁开始编纂《台学统》(53岁任职温州中山书院),之后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63岁任职台州正学书院,续纂《台学统》。至光绪二十年(1894年)66岁任职路桥文达书院,《台学统》手稿完成,共费时14年。《台学统》成书后,因无资刊印,束之高阁。民国四年(1915年),王棻外甥清末榜眼喻长霖在上海结识吴兴(今湖州)藏书家刘承干,请刘资助出版王棻遗稿。民国七年(1918年),刘承干将《台学统》收入《嘉业堂丛书》出版。199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续修四库全书》收入史部传记类。2008年,《台学统一百卷》稿本经国务院批准入选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儒家之学,以气节为本。”王棻的所谓“气节”,主要包括3种类型:一是隐逸之士,王棻称为“高节”;二是“廉直之儒”,王棻称之为“清节”;三是“直言敢诤、致命遂志之君子”,王棻称之为“忠节”。三种“气节”之本,则是伯夷的“隐居独善,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伊尹的“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系马千驷弗视也”和柳下惠的“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中庸,所谓国有道不变塞焉,国无道至死不变”。“清节之士严义利之辨,忠节之士破利益之关,而高节之士则轻利而重死。是以不愿一时之荣而婴当世之文网,遂甘槁饿山林而不悔耳。然使出而从政,必能清心寡欲,直谏敢言,致命遂志,以成千古之名,第自为重而为人轻,故遂万钟之禄,千乘之位,直敝屣视之耳。”[4]21王棻从历代台州士人中选取了66位具有这样品质的士人,编入“气节之学”,并冠于全书之首。
王棻何以“气节之学”冠于篇首?首先,他认为“儒者之学,气节为本,而气节之大者,在于出处去就、辞受与取与之间。盖粗之为义利之辨,精之再生死之交”。历史上的盖宽饶之于许伯、孔融之于曹操、谢灵运之于孟顗、殷仲文之于何无忌等,虽讲气节,但因讲之不精,流于傲,或欺世盗名,自取其祸,所以不得善终。伯夷、伊尹、柳下惠之气节才是“真气节”,乃“为学之大本”。在《台学统后序》中,王棻详细阐述了其“气节为本”的“微意”:“四科之学,为之必有其本,成之必有其归用。特以气节冠于前,以躬行殿于后,此今日纂述之微意也。而论者顾或疑焉。盖谓四科之外,不当复赘二科耳……且气节略分三宗,而以高节为首,则隐居求志之士也。躬行亦分三宗,而以友行、顺行为终,则尊贤取友,以成其德之君子也。而孔子乃言隐居求志,未见其人,岂四科尽在躬行之外欤?不知四科之贤皆以气节为本,而以躬行为归者也。向使德行无气节,则或流于乡愿;言语无气节,则或流于佞人;政事无气节,则为小知之士;文学无气节,则为小人之儒。是四科者,必以气节为本矣[4]752。既然“儒学之学,以气节为本”,自然“气节之学”当冠于全书之首。
宋代以来,浙江各地学术特色明显,有永嘉学派、金华学派、永康学派等,也出现了叶适、吕祖谦、陈亮等享誉中国学术史的大儒。台州则不然。宋明间,台州学术以朱子学为主,然“宋之然道、咏道并及象山之门窗荆、溪,兼受永嘉之学。逮明正、嘉,服膺王学,尤不乏人”[4]752,并没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乃至学术流派。乾嘉以后,考据学兴,台州学者多致力于经学考据,或工词章,稍微知名于世的人不少,但“类多自好之士,一节之长,实未有卓然特起”者。王棻本人研究经史,参酌汉宋,也不立门户。因之,王棻在撰写《台学统》时,既没有按照正史中传统的“儒林传”或“道学传”的体例,也没有按照黄宗羲《明儒学案》《宋元学案》的学案体,而是将台州历史上的学者按照孔门四科的体例,外加气节、躬行进行了分类,成功地避开了传统学术的门户之见和汉宋之争。例如,宋代徐中行和徐庭筠传安定之学,入气节之学;杜范、赵师渊则师从朱熹,入性理之学;而精通理学的宋人罗适、陈贻范等,则因为吏治有道被列入经济之学。总之,《台学统》中六门的分列是没有学派之别、汉宋之分的。
关于台学之梳理,明初方孝孺就曾有此打算,惜未及成书。成化间,太平(今温岭)人谢铎始撰《尊乡录》四十一卷、《节要》四卷。后来,又因前者过繁,后者失于简,另作《详节》十卷。这是最早的台学史著作。嘉靖初,黄岩人、刑部侍郎王启著有《尊乡续录》《三录》。临海人、明提学副使金贲亨著有《台学源流》七卷,率先用“台学”名书。然而,迄晚清之时,无论谢氏之《尊乡录》和《详节》,还是王氏的《尊乡续录》和《三录》均失传。传世的只有谢氏《节要》,金氏《台学源流》专录性理之学,亦为未备。《台学统》继承了王启、金贲亨等人的传统,并在《尊乡录》《节要》《台学源流》的基础上,搜录了台州历史上自晋至晚清1 600多年间的337位“名贤硕儒,兼收并蓄,大小不遗”[3]4。这是台学史上收集最富、征引最全的学术史巨著,为后世研究台学提供了极大方便,可以说是台州学术史上集大成之作,“足以补谢《录》之缺佚,而为台学之渊海矣。”[1]1
王舟瑶在《王子庄先生传》中认为该书当名为“台学案”或“台学编”或“台学录”更为合适[5]。以笔者所见,该书实际上是一部台州学人的学术传记资料汇编,没有学案体的体例,自然不能称作“台学案”。台州学士也没有一定的学术系统,也不应当称谓“台学统”,称“台学录”更为合适。当然,《台学统》也并非没有瑕疵。王舟瑶在前引《台学统序》中就称“其中尚有未合之议,间载无益之诗文”。例如“气节之学”中“羽南张孝宏翊先生羽”条,在依次罗列《赤城新志》《墓志铭》《同治黄岩志》的部分传记资料之外,还依次罗列了《宋学士全集》中的《月堀记》以及张氏遗诗若干首,也就是王舟瑶所说的“无益之诗文”。这不属于传记资料。这样的情况在全书中比比皆是,使得《台学统》一书陷入庞杂。
[1] 王舟瑶.台学统序[M]//《续修四库全书》编委会.续修四库全书:第54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2] 刘承干.台学统序[M]//《续修四库全书》编委会.续修四库全书:第54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5.
[3] 喻长霖.台学统序[M]//《续修四库全书》编委会.续修四库全书:第54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4] 王棻.台学统[M]//《续修四库全书》编委会.续修四库全书:第54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5] 王舟瑶.王子庄先生传[M]//《续修四库全书》编委会.续修四库全书:第54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