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理学院图书馆 湖北襄阳 441053)
2011年颁布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它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民俗等[1]。在传统口头文学中,民间故事恒河沙数,是最能够反映民众社会生活以及理想愿望的口头文学[2]。
图书馆是收集、整理、加工、保存文献资料并传播正能量的信息中心,关注并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是图书馆不可推卸的神圣使命[3]。民间故事,作为传统口头文学中最为典型的表现形式,是最为民众喜闻乐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因其易于固化为纸本供人传阅的天然特性,多年来被图书馆广泛收藏。本文以湖北民间故事为例,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疗愈功能,以期从有益身心健康的角度更好地保护并传承传统文化,同时为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拓展新思路。
湖北地处中原,是多种地域文化交汇融合的中心地带,被称作“九省通衢”,具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以及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截至2016年,公布的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第一批有98项,第二批66项,第三批106项,第四批56项。其中,民间文学类项目共41项,在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如戏曲、民间音乐及民俗活动等中,也存在民间文学的成分。湖北各地讲故事的风气十分盛行,民间称为“讲古话”“讲瞎话”“粉白”“说古”“日白”等[4]。这些故事世世代代口头传承,古朴而生动,立足于现实生活,折射出劳动人民朴素美好的心灵世界,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对民众具有疗愈功能。
民间故事是人类最自然、最朴实的语言,也是人类最纯真、最淳厚的情感表达,大都结构简单、表述简洁,这种表达不是刻意编撰的结果,而是与其讲述者和受众——普通老百姓有关,反映出它源于生活、展现生活的特性[5],蕴含着创作者深刻的生命体验和丰富的内心世界。民间故事真切地反映了人民群众悲欢离合的境遇,质朴的语言风格折射出简单明了的人生道理,讲述故事的主体与客体都能从中获得情感满足。如被誉为汉族首部创世史诗的《黑暗传》,以精炼的语言生动描述了世界形成、人类起源的历程,融汇了盘古、混沌、女娲、伏羲氏、炎黄二帝、浪荡子等许多历史神话人物事件,尽情释放着人类早期热烈奔放的情绪,是远古文化的“活化石”。故事行文流畅,雅俗共赏,传达着湖北先民对未知世界的无尽探索和丰富的想象力、表现力,缓解了人们的生活压力。
“晏子使楚”“楚之乐人”,以及流传下来的大量民间故事叙述的都是在较量中显智慧、在竞争中明事理、在嬉笑中传知识的人和事。湖北兼具楚地的蛮气和灵气,聪慧精明又好勇斗狠的民风民俗沉淀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湖北西部地区,广为传讲的“三佬姨”故事有思想、有笑料,是供人们娱乐消遣、调和气氛的重要手段。“三佬姨”故事是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的有关“女婿”的故事的一种,讲述了3个人应该平等却又不平衡的关系纠葛,轻松调侃的风格适合劳动间歇的休闲娱乐,因而为群众喜闻乐见。大佬姨、二佬姨家境好,得丈人欢心,而三佬姨家境贫困、不被喜爱,他就常常以劳动人民的乡土智慧和率真机智的语言给嫌贫爱富者和社会上层人物有力的抨击。故事中三佬姨的胜利鼓舞了生活在底层的弱势群体,使人们在阅读中宣泄情绪、解除郁闷,幽默诙谐地表达民众对幸福的憧憬,使严肃的事件活泼化、复杂的问题单纯化、平常的日子诗意化,达到现实与心理的平衡和满足,这是湖北民间故事的共性。
民间故事的讲述与传承分享对生活的感知与认识,教人们认识世界、顺应自然,学习与掌握生存的方式与法则,给人心理上的安慰。正确与高尚的伦理道德可以教化人心、弘扬社会正义,是维持社会稳定的基本要素。大量的湖北民间故事宣传思想精华和优秀传统文化,如孝敬老人、行侠助人、勤劳勇敢、坚定信念、扬善惩恶等,讴歌精神的力量,表达了民众渴望社会安定和谐、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和氏璧》中卞和有着坚持真理的顽强,《董永》传递感天动地的孝道,《黄鹤楼》宣扬知恩图报的人生信条,如果每个人都能够牢记别人给予自己的恩惠,并在有能力时尽力报答,善良就会在世间流传;《七叶一枝花》介绍了湖北典型的山川地貌下生长的一种植物,并指出了它的药用价值,具有鲜明的荆楚特色,表现了人们对周遭世界、现实生活的深入思考……诸如此类的民间故事以一种轻松欢愉的形式教育民众从生活中总结经验教训,引导人们树立崇高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价值评判标准,激发人们向着积极的、美好的事物努力奋斗,使受众得到心理上的宽慰与快乐,在潜移默化中构建起大众共同的价值体系。
民间故事的讲述与传播是劳动人民重要的休闲与娱乐方式,最开始是一群人于工作间隙坐在田间地头以生动有趣的语言缓解疲劳,慢慢发展为茶余饭后聚在一起不断沉淀出固定的故事文本,在“讲”与“听”、“想”与“评”的过程中交流思想、增进感情,形成稳定而紧密的社交圈。体现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民间故事不胜枚举,如《抢爹》中的老汉不贪钱财、助人为乐,在乞讨流浪中还关心他人、帮助他人[6];《千鸟袍》讲述的则是猎手殷小正和鸟儿们互帮互助、最终成为好朋友的故事。这些讲述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民间故事温暖着民众的心灵,维系了湖北人民之间的情感,表达着对世间美好人际关系的向往,起着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
新时代背景下,以民间故事为代表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丧失了生存土壤,受到强烈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馆与用户的关系不能再是限制用户入馆时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而要广开大门,采取“以用户为本”的思维方式,化“堵”为“疏”,吸引用户到图书馆来[7],营造舒适愉悦的实体空间让用户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魅力。对于自然形成于民间的文化遗产来说,流畅自由的风格维系其生命力,收藏空间应做到功能设置完善、方便用户出入、光线温度适宜、文化气息浓厚。增强阅读体验的舒适感,让用户在幽雅惬意的环境里接触、领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这合乎新时代用户的阅读习惯和资源本身的属性,有助于引导用户对图书馆的阅读活动产生兴趣。
现阶段阅读推广的内核为经典阅读推广,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挖掘出经典之作的各项功能可以锁定用户的注意力,提高其人文素养,并在这个过程中弘扬中国文化。而疗愈功能的开发新颖独特,适应了网络时代用户求新求异的信息需求心理。早在20世纪初,顾颉刚先生就指出,我们的“经典”应该包括民众文化。从民间生长出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典”源远流长,如《诗经》中的民谣、《山海经》与《楚辞》中的神话等。非物质文化凭借其生动活泼、充满生活气息的风格规避了说教式传播而成为中国文学经典,深受民众的喜爱,并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间故事体现着自由奔放、坚强不屈、积极乐观、勇于进取的精神气质,让人在优美流畅的文字中涤荡心灵、感悟人生哲理、激发民族自豪感。强大的民族自豪感会促使用户认真阅读相关图书文献,既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与传承,又能帮助用户养成阅读习惯,提高其阅读能力。
在阅读推广活动中,交流互动是很重要的一环。阅读疗愈功能的发挥需要在专业图书馆员的指导下进行,倾听、交谈和朗读是三大法宝,而以民间故事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传播最初也正是基于这3个原则。生动形象的故事内容、妙趣横生的表达方式、其乐融融的讲述氛围、尽情宣泄的情感抒发,这些审美体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锻造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仍然适用于今天的人们以此为基点来欣赏、传承。收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场所不再是一个封闭的阅读房间,而是集教学科研、休闲娱乐与学术探讨为一体的综合性空间,馆员与用户之间、用户与用户之间可以进行研讨会、茶话会式的交流学习。风趣幽默的故事缓解阅读疲劳,热烈奔放的讨论消除学习倦怠,大家既可以在倾听、点评中激发灵感、增进了解,还可以即兴朗读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热闹的气氛中感受美好,巩固对阅读的喜爱。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蕴藏着流传千年的民间智慧,在新的历史阶段仍然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讲故事的方式更是值得我们学习。回避生硬的理性、逻辑思维,以柔软的共情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链接,从而影响别人去认同自己想要灌输的知识,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是以民间故事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优势。故事中蕴含巨大的力量,叙事的过程有写实、有想象,更有着民众对真善美的讴歌、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几乎涵盖所有的人生经验。听故事的人沉浸在设定的悲欢情节中,产生共鸣、净化、平衡、暗示、领悟等一系列心理反应,从而进入到有所排遣、有所纠正和有所升华的情感状态,不知不觉地接受其中传递的信息。图书馆员在推广阅读的时候不仅需要具有专业素质,更要对用户满腔热情、积极主动、全心全意,提供人性化的情感服务。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的遗产,其重要载体是传承人[8]。传承人掌握着中华民族祖先创造的精湛技艺和文化传统,是民间文化的活宝库,具有天才的个性创造力。图书馆在进行阅读推广时邀请传承人来到现场,举行讲座、会谈等面对面的情感交流活动,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隐性知识的挖掘,特别是对于民间故事来说,真人图书还原了最本真的传播模式。传承人与用户面对面交流经验和分享内心感受,这是阅读任何一本纸质资源都无法获取的珍贵体验。置身于这种双向沟通的平等、愉悦氛围中,用户可以全身心参与其中,倾听“真人书”的故事,极易产生情感的碰撞与火花,这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和认知是非常奏效的[9]。真人图书活动传输思想性智慧,启发和引导受众与传承人产生心灵共鸣,能够扩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关注度,如传承人孙家香、刘德培和刘德方作为真人图书参加各种阅读推广活动以后,吸引了大批学者对湖北宜昌地区民间故事进行收集、整理、加工和研讨,成为图书馆传统文化阅读推广工作的亮点,有效地延续了传承人的文化遗产。
以民间故事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人民大众共同创造的文化产物,是一种名副其实的大众文化。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列奥·洛文塔尔认为大众文化的3个导向性能是指“消遣”“逃避”和“虚构的情感”,这与阅读疗法理论中的“消遣娱乐”“逃避现实”和“情感发泄”三大特性如出一辙。正如弗洛伊德所说:“文艺的价值在于为人类的本能欲望提供了一种合理的宣泄和满足的途径。我们的身上经常存在压抑的作用,而当我们听到天真的言辞,抑制的作用就会骤然解除,从而产生笑。”[10]图书馆深入挖掘民间故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重视其疗愈功能,可以使其在新时代里焕发新光彩,重新赋予其生机与活力,从而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生命力,同时为发扬光大阅读推广工作开拓出新的领域。
[1] 孙沁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民族地区图书馆职责与实践:以大理白族自治州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4(5):97-100.
[2] 刘克梁.论口头文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以湖北当阳土家族自治县“都镇湾故事”为例[J].祖国,2016(17):68-69.
[3] 李富珍.图书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位与思考:以宜宾市为例[J].四川戏剧,2015(2):132-134.
[4] 陈建宪.湖北民间文学百年概述[J].民间文化论坛,2016(11):43-54.
[5] 王丹.“三佬姨”故事研究:基于湖北民间故事家刘德方讲述的分析[J].民间文化论坛,2013(2):35-41.
[6] 郑春元.伍家沟民间故事的审美内涵[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51-55.
[7] 沈娟.浅谈如何打造愉悦的阅读空间:新加坡图书馆空间设计的启示[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5(5):62-63.
[8] 陈海珠,秦嘉航,胡唐明,等.基于文化传承视角的高校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新思路:以雕版印刷技艺展演进校园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5(5):64-68.
[9] 高飞.真人图书馆对嵌入式学科服务模式的借鉴与创新[J].图书馆研究,2017(1):79-84.
[10] 张雪娇.白马藏族民间故事的功能探讨[J].音乐探索,2015(4):98-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