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商业大学图书馆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8)
“双一流”建设战略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也对高校及图书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图书馆作为学校文献信息资源中心及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其高质量的学科服务成为“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学和科研迈上新台阶的重要保障。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规律表明,先有世界一流学科,再有世界一流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学科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前提和基础[1]。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具有良好的知名度和社会美誉度,而大学良好的知名度与社会美誉度取决于其学科水平的卓尔不群。正是因为有成就了世界闻名的“硅谷”而声名远扬的电子工程学科,斯坦福大学才成为世界前十的大学;而耶鲁大学则借助其一流的人文社会科学、法律等学科成为一流大学[2]。可见,一流学科成就一流大学。
“双一流”建设离不开文献信息资源与服务的保障,学科服务的支撑至关重要。目前,高校图书馆已把学科服务看作是深化用户服务、完善服务结构、加快图书馆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式。许多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已从以联络人为主要特征的第一代学科馆员服务进入以融入一线、嵌入过程为主要特征的第二代学科馆员服务[3]。可以预见,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未来学科服务在高校师生中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将成为用户科研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核心服务[4]。
自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引入学科馆员制度、2001年北京大学图书馆也正式启动学科馆员制度之后,学科服务在各大高校图书馆备受重视,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并得到用户的认可。但纵观近20年来我国学科服务的开展,不同层次高校的学科服务层次有明显的差异,其内涵还需进一步深化,如一些高校学科馆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相关的专业学科背景知识;还有部分高校学科服务内容单一,虽具备了基础层面的信息服务,像原文传递、查收查引等,而对于重点学科网络资源导航、学科及个人学术评价、学科动态跟踪等较深层次的学科服务开展的还不够充分[5]。尤其是随着“双一流”建设的开展,浅层次的学科服务由于深度不够、创新不足,不能完全适应“双一流”建设的要求,还存在拓展与深化的巨大空间。
图书馆要服务“双一流”建设,就必须将自身融入学校发展环境之中,开拓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深化服务内容,增强服务能力,使学科服务向着服务内容延伸化、服务对象分层化、服务手段协同化、学科服务专业化以及学科服务泛在化的方向拓展与深化。
高校的科研以国家重大需求和世界一流为导向,凝练学科方向,强化特色优势。近年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纷纷成立以大学智库建设为导向的跨学科研究机构。这些附属于研究型大学的、以大学教授为核心研究人员的研究机构强调专业化的问题研究与人才培养。它们既从事基础研究、承担研究生培养任务,也从事政策和战略研究、担负思想创新和服务国家决策的重任。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学科馆员队伍开展智库服务,由学科服务向智库服务延伸,实现学科支撑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目标。
学科服务以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互联网的电子信息资源为依托,以知识服务为主体,以用户需求为中心,搭建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向教学科研领域的信息用户提供全面且具有针对性的学科知识服务[6]。“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随着“本科生研究性学习”的增强[7],学科服务也延伸到了本科生阶段。
现阶段,学科服务的对象可以分为3个层次:即以本科生为主的学习型用户、以授课教师为主的教学型用户以及以教授、学科带头人和研究生为主的研究型用户。所以,学科服务可以分为3个层次进行:一是针对本科生的以馆藏资源为主的信息咨询、专业文献指导、信息培训等,将图书馆的信息素质教育与学生的课程体系相融合,使其在专业学习中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和学术科研指导。二是为研究生和一般学科教师、科研人员等提供事实性和方法性咨询服务。三是为重点学科或特色学科专家、教授等提供融入其教学环境、嵌入其科研过程的知识、增值服务。
学科服务是一个全方位、全程化的指导研究服务,协同创新是其发展的重要保障。各高校图书馆对外应与世界范围内大学和机构建立多元化合作伙伴关系,开展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等,促进知识的交流、传播、利用、共享,进一步拓展图书馆学科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为跨学科、多领域研究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对内与校内各部门如研究生院、科研处等加强沟通,通力合作,共创服务品牌。在图书馆内,学科馆员通常会加入馆内某个跨部门的项目或组成行动团队[8],共同完成学科服务任务。
学科建设侧重于知识体系的继承与创新,学科的基本特征是学术性;专业建设是社会需求与不同学科知识体系的结合,侧重于专门人才的培养。学科是专业发展的基础,专业是学科承担人才培养的基地。一流学科是一流专业建设、一流人才培养的有利条件。人才培养的质量,取决于学科水平[9]。所以学科服务专业化,就是为了适应高校在学科建设中既重视学科建设,又不忽视专业建设的需要而进行的学科服务拓展与深化。尤其是地方高校图书馆,通过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服务,使学科服务与专业教学培养相结合,培养与社会需求直接接轨的应用型人才,从而助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
高校图书馆的工作模式已基本实现从“以机构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从“以资源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从“用户走进图书馆”向“服务走进用户”的转变。泛在图书馆提供的基于网络、24×7服务时限、多文本、多语种、全球化的服务正在使最初的学科馆员制度向泛在化学科服务发展。“泛学科化服务体系”服务学科,“泛在智慧课题”服务教学[10],将成为高校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对于学科服务,国内学者多有研究。其中,郑巧提出高校图书馆开展嵌入式学科服务应遵循增强学科馆员竞争力、构建学科服务责任体系、形成全面协同格局、用户驱动创新学科服务的实践路径[11]。朱华认为高校图书馆应从学校发展和建设高度出发,建立完善、系统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服务重点学科,支撑重点学科的发展建设[12]。蔚海燕从搜索、导航、数据和社区4个方面提出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深化之路,即建设资源发现系统、优化学科导航和课程导航、开展数据查找与分析服务以及研究数据管理和建立虚拟和物理的科研社区[13]。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思考和探索学科服务拓展与深化的实现路径。
高校的主要职能是教学和科研,学科服务是针对教学和科研的服务,且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纵观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占据基础地位,是大学教育的主体部分。坚持“本科为本”,是一流大学建设的必然选择,也是图书馆的必然选择。因此,图书馆应树立以用户为根本、以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并重的服务理念,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改进针对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升的各项关键环节。通过素质提高、能力培养、习惯养成等培养科技基础扎实的本科生,使其进入研究生阶段后,能充分利用一流师资和一流实验室;走上社会,也能更好地引领社会发展,为社会进步作出贡献。
图书馆紧紧围绕“双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掌握本校重点学科的层次、数量和规模,突破“馆”的概念和范式,以用户及其需求为中心,树立主动参与的服务观念,为学校学科建设提供即时性、个性化、全程化的服务保障。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以最终建成智慧型世界一流大学图书馆为目标,积极开展学科服务,主动发挥学术交流中心、知识加工中心和文化传承中心的作用[13]。
根据“双一流”建设的需要, 图书馆以特色重点学科为依托建设馆藏。在采购文献、收集整理网络资源的同时,积极开展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服务,进行学科文献资源的补充。另外,提供多样化的资源检索系统,整合资源检索途径、地区性或全国性的图书馆资源共建项目等,为资源利用提供方便。同时,设立学科分馆、学术特色资源馆或学科专业资料室,搜集学科或专业的专门资源,以支撑在学术上具有极高全球影响力的强项学科[14],保证重点馆藏建设。
目前,图书馆以文献作为重点的采编、典藏、借阅等传统的业务流程正在转向以研究用户需求和满足用户需要为出发点来调节组织各种文献资源,高校图书馆可以借“双一流”建设为契机,重组机构设置,满足服务需要。例如,北京大学图书馆于2015年7月在机构重组时,设立了“学习支持中心”,面向师生开展科研支撑服务、学科服务和信息素养服务[15]。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也对业务机构进行了重组,设置了资源与公共服务部、学习与研究支持部、文化与特藏服务部等[16],实现了从“文献流”到“服务流”的转变。业务流程的重新规划与设计,促进了学科资源与学科服务的一体化建设,为学科资源与学科服务的统筹发展提供了保障。
学科服务平台以传播学科知识和学科信息为主,是联系学科馆员和学科用户的重要媒介,是开展学科服务的有效支持工具。一般包括学科静态网页、商业化学科平台(比较常见的有LibGuides系统、国内维度信息管理平台、LDSP系统等)、第三方社交软件应用、Word Press等开源软件系统等[17]。目前,图书馆界研究较多的是基于Web2.0和基于LibGuides的学科服务平台建设。大数据时代,学科服务应更加注重知识发现,通过交互的知识服务,使平台成为用户合作学习、合作科研的新型智慧知识平台。与此同时,在学科服务平台建设中,除了重视内容的开发,以丰富、精彩的内容增强对用户的吸引力外,还要加强与用户的即时沟通,以及利用平台的互动功能,促进用户间的横向学术交流[18]。
学科服务是高校图书馆根据服务环境的变化而进行的服务创新。学科馆员制度和学科服务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化、变革的过程,学科服务伴随着用户需求和图书馆服务功能的提升而逐渐完善。当前,我国正在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高校图书馆应适应这一需求,以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为目标,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学科专业优势,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凭借学科馆员的智慧和能力,加强学科服务的拓展与深化,为学校的学科建设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1] 冯用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若干基本问题研究(下):以湖北为例[J].决策与信息,2016(12):90-104.
[2] 潘静.“双一流”建设的内涵与行动框架[J].江苏高教,2016(5):24-27.
[3] 初景利,张冬荣.第二代学科馆员与学科化服务[J].图书情报工作,2008(2):6-10,68.
[4] 刘雅琼,肖珑.高校图书馆用户服务的创新发展趋势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5(20):34-40,93.
[5] 沈洋.985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调查与分析[D].合肥:安徽大学,2016.
[6] 石莉.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体系研究[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11.
[7] 朱强,别立谦.面向未来的大学图书馆业务与机构重组:以北京大学图书馆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6(2):20-27.
[8] 范爱红,SCHMIDLE D J.学科服务发展趋势与学科馆员新角色:康奈尔范例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2(5):15-20.
[9] 刘海燕,曾晓虹.学科与专业、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关系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4):29-31.
[10] 景晶.大学图书馆建设与发展趋势研究:基于20位馆长的访谈[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6(3):23-26,36.
[11] 郑巧.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理论视域与实践路径[J].图书馆学研究,2015(16):84-88.
[12] 朱华.服务重点学科的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体系建设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7(1):18-20.
[13] 蔚海燕.搜索、导航、数据、社区: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深化之路[J].图书情报知识,2017(1):56-66.
[14]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历史沿革[EB/OL].[2017-04-14].http://www.lib.sjtu.edu.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lists&cat id=134.
[15] 王新,齐慧彬,李伶.21世纪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的定位与发展策略思考[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6(2):27-32.
[16]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组织机构[EB/OL].[2017-04-14].http://www.lib.sjtu.edu.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lists&ca tid=243.
[17] 孙兴敏,王焕景.中外高校图书馆学科资源建设对比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7(7):26-33.
[18] 杨辉,张勇.学科服务平台研究热点、问题与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7(7):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