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艳,李海燕
(南京工程学院 体育部,江苏 南京 211167)
我国《现代汉语词典》对精神的解释有四层含义:“第一,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第二,指宗旨,主要意义;第三,指表现出来的活力;第四,指活跃,有生气”[1].《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精神的界定是:“精神指主体(人、民族、国家)的心灵、意识、思维活动和能度越时空的、无所不能的一种意向性的活动状态”.我国陶行知研究专家刘兹梅认为,“精神是指一个人的品格、价值取向,道德规范”[2].还有学者认为:“精神是指各种意识处于深层而有又相对稳定的方面,是人的心理活动和一切文化现象中作为内核、支柱和处于主导地位的东西”[3].显然,精神的定义很广泛,本文所指的精神是“指人的内在品质,心理特征,是人本质与灵魂”.精神具有导向、支撑、强力功能.精神教育,“概括地说,是对旨在促进人的精神世界发展,提升人的精神生活质量和教育活动的总称”[4].从教育的价值取向上来看,精神教育主张教育目的在于提高人内在精神素养.教育事业是人类最崇高的事业,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体育教师工作的艰巨性、崇高性、神圣性和未来性特点,决定了对体育教师的精神世界提出更高要求.体育教师职业需要精神教育,通过精神教育滋养、充盈体育教师精神生长空间,从而促进学生精神健康的良好发展.精神教育方式众多,但榜样教育无疑是精神教育的最好方式,榜样力量是无穷的.
马约翰是我国近代体育重要的开拓者,著名的体育家和教育家,蒋南翔称颂他为我国体育界一面旗帜.荣高棠赞誉马约翰为“体坛师表”,清华学子尊称他为母校历史上最有资望、最受校友爱戴的师长之一.为表彰马约翰为中国体育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经国家正式批准在其家乡为他建立永久性纪念雕塑,这在我国体育史上绝无仅有.由此,马约翰的相关研究也进入人们视线,就目前而言,马约翰研究仍滞留在体育思想层面,还缺乏对马约翰精神世界的深入探究,缺乏对马约翰体育思想形成渊源的追问.马约翰不仅为后人留下丰富的体育思想,还留下了丰富精神,精神无疑是其丰富遗产中的最为珍贵的部分.研究马约翰精神,既可向世人展示一代宗师精神风采,更好地学习、弘扬马约翰精神,也可为马约翰研究进一步深入提供新视角.
纵观一生,马约翰精神世界不仅宽广明亮,而且内涵丰富.马约翰精神总结概括为以下六方面:爱国精神、敬业精神、实干精神、学习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
马约翰是一位典型的爱国主义者.强烈的爱国情感是他毕生献身于体育教育事业之本,将体育融入生命之源,也是他拥有的最典型品质.旧中国国力衰败,国民体质衰弱多病,在当时被称为“东亚病夫”,马约翰满腔悲愤,立志要洗雪“东亚病夫”的耻辱.他认为“要洗雪‘东亚病夫’的耻辱,就必须发展体育”[5].“中国需要体育,就像一个结核病患者需要治疗一样”[5].因而对“奖励国民体育,为救国强种之根本”的主张在当时大力推崇.正是他这种发自内心深处的强烈爱国精神和民族自尊心,及他对体育与民族强弱兴衰紧密关系的深刻认识,驱使他毅然放弃了继续钻研医学,放弃教授化学,全身心投入到体育教育工作中去.他励志通过发展体育事业,“使青年的身体健康,洗雪‘东亚病夫’的耻辱”[5],达到强身救国的目的,这是马约翰毕生的精神追求.他反复告诫即将出国的留学生:“你们要好好锻炼身体,要勇敢不要怕,要有劲,要去干.不要人家(外国人)一推你,你就倒;别人一发狠,你就怕;他们能玩什么,我们也要能玩什么,不要出去给中国人丢脸.我们要有一种气魄,就是不许人家说中国人是“东亚病夫”[5].新中国成立后,他不间断鼓励学生“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而锻炼”,并提出了“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当马约翰看到建国后体育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普及并开展时,他兴奋地说:“多年来我有一个愿望,就是培养人民有健康的身体,使国家富强起来.这样一个愿望今天是可以实现了”[5].当我国优秀运动员容国团、陈镜开、郑风荣相继夺得世界冠军,并打破世界纪录时,马约翰“欣喜若狂,高兴得好像心都要跳出来!他们真是祖国的好儿女,为我们中国人民在世界上扬眉吐气.谁敢再说我们中国人是‘东亚病夫’”[5].爱国之情溢于言表,充满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并坚定表示:“我要献出全部精力,为发展祖国的体育事业而奋斗”.向世人展示马约翰热爱祖国的一片赤子之情,使我们深切的感受到马约翰国家兴旺,匹夫有责,国家兴旺,体育有责的爱国豪情.爱国精神是马约翰精神的核心,是他敬业乐业、探索创新的动力机制,也是他强国强民、身心并育、普及体育等重要体育思想形成的源头.
教师是一项神圣而伟大的职业,教师职业需要敬业精神.敬业精神是对世俗、功利和自我的超越,是教师职业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体育教师应具有的重要素养和获取事业成功之要素.马约翰是敬业典范与楷模.马约翰敬业精神主要体现在对体育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坚定不移;对学生无限热爱;对工作的极端负责与无私奉献精神.马约翰从教52年,历经过不公正待遇,降职降薪,高官诱惑和政治冲击,但坚守体育教师岗位半个多世纪,年逾八十时,还在孜孜不倦地工作.这种对事业执着追求与热爱精神令人起敬.蒋南翔评价认为,如果没有非凡体魄和工作热情,没有身心两方面的很好修养,那是根本办不到的.马约翰敬业敬神还体现在他对学生充满无限的爱,“我最爱儿童和青年,不知怎么,我见到他们就高兴,有一种难以表达的感情……我永远愿意和青年在一起;培养他们象培养小树那样”[6].这是他心迹真实表白,他热爱学生,对学生有一种特别的情感,正是这份情感使他全身心投入体育教育工作中,坚持身心教育,全面育人;正是这份情感,在他承受着白发送黑发的家庭变故时,仍坚守教学岗位,为学生上课;正是这份情感,激励他学习、钻研、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正是这份情感,使他坚持普及体育教育思想,面向全体,关心每位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正是这份情感,使他能承担教学、训练、群体竞赛等大量工作,并乐此不疲,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从他学生撰写的一篇篇纪念马约翰的文稿中,如张报的《忆马约翰老师》、钟书的《音容笑貌在眼前》、唐宝心的《一席话终生收益》、游凌宵的《榜样的力量》、刘正瑞的《永志不忘的教诲》、吴礼才的《难忘的第一堂课》、许汉群的《青年人,要锻炼你的身体》等,都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个鲜活生动事例和他们对老师深切的怀念之情.马约翰无愧于体坛师表,一代宗师.
马约翰是一位体育理论家与思想家,更是一位实干家.他对体育教育有独特的见解,提出诸多新思想、新理论,但他从不高谈阔论,纸上谈兵,而是始终深入到体育教育实践第一线,奔波忙碌在运动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切实地去探索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他一生忘我工作,亲自为新生上第一节体育引导课,教育启发学生提高体育认识,转变体育观念,建立正确的体育意识;他亲自为清华女大学生上课,鼓励开导她们摈弃封建意识“不要怕、不要害羞、不要娇气”,并组建清华第一支女子篮球队、排球队和田径队;他结合自己所学医学专业,为身体发育不正常的学生开设“体疗班”;他亲自制定、组织实施学生“五项运动”测试,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他高度重视课外体育锻炼,采取多种方法措施确保学生每天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他亲抓学校运动训练竞赛,并担任了多项运动队训练的教练工作;并积极组织各校级之间体育比赛与交流活动,例如,组织了清华、师大、北大、燕京和辅仁五所大学的北平五大学体育会,定时展开体育竞赛活动,并交流经验;他还积极参与社会各种体育活动,并出任第四届远东运动会评委,第八届远东运动会田径委员会主席兼足球委员会和运动法委员会委员,被美国授予美国体育研究会会员资格.他还出任过中国参与远东运动会田径总教练,12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总教练.解放后,在全国运动会上,多次出任总裁判长工作,并担任国家体总主席,国家体委委员要职.即便繁忙,他“每个星期总有一两次到机关、学校、工厂做报告,往往一讲就是三个钟头,直到深夜才回家”[5].面对许多素不相识的人来信咨询锻炼身体的方法,他总是有求必应,“当我接到许多青年来信,说他们的身体不好,不能适应紧张的学习和工作需要,而要求我告诉他们锻炼身体方法时,我感到自己责任是多么重大啊!我一定抽时间给他们回信,详细告诉他们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我的经验,通常每天要写四、五封这样的信”[5].马约翰一生兢兢业业,脚踏实地,勤奋工作,奋斗不止.正是这种献身实干精神成就了他伟大事业与辉煌成就,马约翰是一位可敬可佩的体育实干家,实践家,他的实践经历向世人昭示,实干是事业基础和成功之母.
马约翰是从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专业毕业,非体育出身的大学生,他如何从“外行”转为“内行”;由一个普通的体育爱好者转为一名称职的体育教师;又从一名普通教师转变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体育教育家,他的发展变化原由何在,不言而喻,归于他勤奋好学精神.孜孜不倦的勤奋学习使他实现人生的转变,由“外行”转为“内行”,由非专业出身转为体育专业的专家.马约翰从1914年在清华大学体育部任教,他虚心向同事学习,尤其是向原清华体育部主任美国人布雷斯,使他很快适应并胜任体育教师工作.有人认为体育是打球游戏,马约翰却始终认为体育是一门科学,体育这门科学是以众多科学为基础的.因而,他除了学习掌握本专业外,还广泛猎取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物理学、教育学、音乐、艺术等学科知识,使知识广博,视野开阔.为进一步学习提高,他于1919年与1926年两度出国在美国春田学院进修学习,攻读体育教育专业学士学位与体育教育专业硕士学位,学习期间,他勤奋钻研,访问了美国20多位著名的体育教育家,并且抓住每一次机会,遍访14个欧美国家,学习、了解、掌握国外体育教育的先进理论思想与经验,这不仅丰富拓展马约翰知识与视野,提高了他专业素养,而且也将国外的先进体育教育理论思想与经验引进国内,促进中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学习伴随马约翰终生,即便在73岁高龄,仍坚持学习,学习成为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他曾撰文陈述自己晚年学习生活“我在工作中一直保持着一边学习、一边锻炼身体.我除了参加政治学习,每天中午还要看一小时的报纸.此外,还比较系统地学习一些生理和医疗体育方面的书籍.为了更好学习苏联的体育经验,我在每天至少要学习一小时俄文;现在,我已经能够翻译一些简单的苏联体育文章”[5].马约翰实际行动诠释了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终身学习、勤奋学习,使马约翰学识渊博,高瞻远瞩,与时俱进.
马约翰不仅是一位实干家,也是一位科学精神的倡导者,他十分注重工作的科学性,不盲干与蛮干.他始终认为:“体育是一种教育,一种科学”[5].“体育是增强体质的一门科学,他专门研究从事体格的活动,使一个人在身体的各个方面达到健全的程度”[5].“体育这一门科学,是以很多科学为基础的,依据各种科学构成了体育的原理、原则”[5].“要想练好,一定要掌握科学根据.假如锻炼反而出了毛病,那就是没有掌握好科学依据”[5].“要用科学方法锻炼人民的健全体格,培养人民的优秀品质”[5].正是在这种科学精神的指引下,马约翰自觉将科学的理论知识与方法运用到教学、训练、群体竞赛及学校体育管理等各项工作中,对体育教学精心设计,科学组织,探索并制定了科学体育锻炼的七项原则;他从生化和医学角度出发,通过调查与实验,制定了体育锻炼“五项运动”和体育实效测试法,从而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协调发展;他每年都会对学生进行体格检查,检测学生锻炼的效果,并及时的为学生建立健康档案.针对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开设不同的体育课程,为体形发展存在异常的学生开设“体格矫正班”,为慢性病和肺病学生开设“体疗班”和“肺病班”.他的科学教育精神,使每个学生成为体育教育的受益者,体育由此在清华大学根深叶茂,在学校享有重要地位,马约翰也由此成为母校历史上最有资望,最受校友爱戴的师长之一.
在近代中国学校体育领域中,马约翰是一位恰如教育家陶行之先生所称的那种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人物.马约翰一生不安于现状,不墨守成规,而是不断的奋发进取,探索创新.正是由于他具有这种强烈的创新精神,使他对学校体育问题有着独特见解.早在19世纪初期,体育在普通人眼里,只是踢球赛跑,孩子游戏,某些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们也对体育持轻蔑与怀疑态度,这激发马约翰对体育价值与体育价值能否迁移这一影响决定体育命运、地位的重大问题展开潜心研究,撰写《体育的迁移价值》这篇具有重要创新价值、时代价值的学术论文.通过对体育迁移价值的深入全面研究,马约翰认为体育不仅是身体教育,而是培养健全人格最好工具,体育可以发展人的智力、道德品质与性格.他将体育“最有价值的品质归纳为:敏感性和有准备性(智力方面品质);道德和性格(勇气、坚持、自信心、进击性、决心);社会品质(公正比赛、忠实、自由、合作)”[5].在阐明体育价值的基础上,马约翰运用生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理论与方法,对体育价值迁移机制这一难点展开研究,并得出结论:体育具有迁移价值,体育运动获得的道德品质会积极转化到人的工作、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体育运动的教育价值,不仅限于运动场上而且能够影响整个社会”[5].这是一篇命题新、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精辟透彻,意义深远,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即便在当下提出这样的命题与观点也不过时,而在80多年前有如此见地更是难能可贵.《体育的迁移价值》是马约翰理论创新的标志性力作.马约翰的创新不仅于此,而是体现在方方面面.体育思想创新是马约翰又一重要的创新点.马约翰所处的时代,人们关注的是体育强身健体、救国强种的生物与社会功能,几乎无人去关注、思考学校体育的终身体育价值与休闲价值.而马约翰对学校体育的本质与功能价值有着更精准的理解,提出了终身体育思想与休闲体育思想,并付诸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我国终生体育教育与休闲体育教育最早的开拓者与先行者.作为一位教师兼教育管理者,教学与管理也是马约翰重要的创新领域.为了提高教学与管理质量,他积极展开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创新改革,使清华大学体育课程内容、方法丰富而具有特色;他因人而异,改革课程设置,为体弱和发育不正常的学生开创了“体育医疗班”;为普及体育,他积极改革学校体育竞赛方法,“力举平民化”;他首创制定了符合中国学生体质状况的体育锻炼“五项运动”和体育实效测试法,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他创建了科学、规范、完整的大学体育管理制度,保证学校各项体育工作顺利开展,也为现代大学体育制度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教育是一项创新性的工作,创新的时机是无时不在,创新的环境无处不在,马约翰创新实践验证了这点,创新使他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没有高质量的体育教师队伍,就不会有高水平的体育教育,因此,提高体育教育质量的决定因素是教师.建设一支高质量、高素质的体育师质队伍,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各方面的工作,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就是关注教师的精神世界,尤其是面临当今市场经济的冲击,教师教育的偏颇,更凸显出加强教师精神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因为,我们清醒地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给教育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的同时,狭隘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也在侵蚀着体育教育领域.部分体育教师的目光从课堂转向了社会,宁静的心境出现了纷乱、浮躁.商海风波、股市风云成了一些体育教师的热衷话题,伴随之,精力分散、责任心减退,学习钻研的热情与激情日趋淡化.同时我们还看到,体育教师精神教育缺失,专业教育与精神教育失衡,体育教师教育存在着重专业教育,轻视精神教育的偏差.其结果是教师的学历层次虽普遍得到跃升,专业知识也日趋充满,但精神生长空间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滋养、发展,爱国敬业精神、科学实干精神、学习创新精神减弱,甚至丢失,教学质量滑坡.这给我们警示,也是一种启示,人是需要精神的滋养和精神追求的.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认为,精神作用与力量是巨大的,在一定的条件下,精神力量可以转变为物质的力量.强大的精神力量可以促进物质技术力量发展,还可以使物质技术力量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毛泽东曾告诫全党和全国人民,人是要一点精神的.爱因斯坦更尖锐指出:“如果一个人缺乏人文精神,那么,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良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历史与现实告诉我们:精神虽然不是万能,但没有精神确实万万不能.精神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人进步发展,服务于社会,报效于人民的动力源泉.马约翰事业的辉煌,正是源于他精神世界的丰满与崇高的精神追求.马约翰精神是马约翰留给我们的丰厚而珍贵的遗产,学校体育教育健康发展,国家体育事业兴旺发达需要马约翰精神,马约翰精神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并永远闪烁时代光辉,需要我们体育工作者去学习、弘扬并传承.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书馆,1996.
[2]岳涛.再论陶行知对杜威教育思想的继承和超越——兼论中国教育学人对外来思想应有之态度和精神[J].高等理科教育, 2012(3):159-164.
[3]卢勃.论大学精神的承传与表达[J].高教论坛,2006(6):39.
[4]王坤庆.精神与教育——一种教育哲学视角的当代教育的反思与建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5]鲁牧.体育界一面旗帜马约翰教授[M].北京:北京大学体育出版社,1998.
[6]傅浩坚.中国近代体育史传奇人物——马约翰[M].北京:北京体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