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东昌
山丘区河道在防洪、供水、灌溉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与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新形势下山丘区河道原有的功能越来越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需要,急需进行生态治理,不断改善当地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打造“水清、流畅、岸绿、景美”人居环境。
山丘区河道纵向坡降陡,横断面一般呈“V”或“U”字型,阶地、河漫滩不发育;集雨面积小,暴雨集中强度大,山洪形成快、水流急,极易危害两岸。近年来,虽然各地采取措施进行了渠道化堤防治理,个别地方实施了生态治理,但仍然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河道护岸多采用混凝土及浆砌块石等,只考虑到了防汛安全性,忽视了河岸自然生态的保护。由于地方财力有限,绝大多数山丘区河道仅进行了低标准堤防防洪治理,变成了仅能泄洪的通道,无力进行河道生态修复工程建设。
工业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畜禽粪便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大量排入河道,矿渣和垃圾向河道倾倒,许多山丘区河道垃圾成堆、污垢遍地,变成了排污的通道。部分河段各种污染物排放量远远超过了受纳水体的纳污能力,水污染状况比较严重,河道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
山丘区河道属于季节性河流,洪枯变幅大,枯水期流量小甚至断流。加上地下水过量开采,地下水位急剧下降,河流自然补给源减少,除输水河道及少数景观要求较高的风景观赏河道以外,其他河道平时基本无清洁水源补给,多数变成了无水河道。
由于近河道两岸地势平坦,地方村镇建设、交通建设大量占用河道。有的被侵垦种植了庄稼,有的栽满了树木;有的河床被侵占圈建成了养殖场所;部分河道被过度裁弯取直,缩窄河道宽度,甚至局部段进行改线,破坏了原来河道的自然生态系统。
山丘区河道两岸堤防残缺不全,现有堤防堤身单薄、质量差,年久失修,老化退化严重,冲刷破坏、沉陷、裂缝、坍塌、损毁现象比较普遍,原设计基本能力严重降低,危及防洪安全。
山丘区河道生态治理要在确保河道安全的基础上,结合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进行综合整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治理理念,通过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水生态系统的有效保护,维护河流水生态系统的健康,逐步实现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设计时应以防洪功能为基础,同时兼顾景观、休闲、亲水、灌溉等多种功能,横向通气、通水,纵向保留原有的自然的形态,避免裁弯取直的设计思路,减少人工痕迹,体现河流及周围景观的自然性,保护和恢复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环境。
建设时宜采用具有透水性的砂砾石堤身、干砌块石护坡、可渗透性的人工护岸;采用自然卵石,控制块石间空隙,为水生植物和鱼类预留空间,为水生植物的生长、水生动物的繁育创造条件;整治后河道保留原河道平面形式呈现原始状态,建设防洪、景观、休闲、环保的生态堤防。
注重与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相协调,全方位融入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做到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尊重人民、尊重自然,尊重生物的多样性需求,注意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努力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生态治理工程应以水资源保护为中心,按生态河道治理思想,运用植物、工程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保护水源地,改善地表水水质,维持天然生态河流。
尽量就地取材,栽种适宜的水生和护岸风景植被,构建河流生态走廊。在水域内,种植各种喜水、耐水风景植物,繁育水生动物,提高生物净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功能。对于洪水冲刷较缓的河段,选择生根快、能快速覆盖、根系发达、抗冲刷能力强的树种,修建软性生态护坡、护岸。尽可能保护河道两岸自然植被,辅以人工措施,促进植物演潜,保持两岸植被生物多样性、绿地连续性,形成河道自然植物带。在河岸缓坡裸露处种植生态涵养林、自然风景林等。布置植物带尽可能充分体现河道安全、休闲和亲水的功能,营造人水和谐的人居环境。
与水安全、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相结合,在洪水冲刷严重的险工河段,采取浆砌块石、混凝土等强度较高的硬质护砌方式。规划建设一批拦蓄滞洪工程,能拦则拦,能蓄则蓄,能滞则滞。对河道进行清淤疏浚后,多建一些梯级坝及生态滞留塘,注意实时利用好汛期雨洪资源,用拦河塘坝等增加拦蓄水量,优化配置水资源,美化净化河道。配套的基础设施宜为透水性的构造,促进雨水渗透,改善河道的水环境。在尽量维持天然生态河流状态前提下,采取天然砾石护岸、仿木桩护岸、铅丝石笼护岸、生态袋护坡和椰纤植生毯护坡等生态型护岸和护坡防护形式,与土地整治、水保造林等措施结合,保持与周围环境协调。
对原有浆砌石护岸河道的上半部分进行拆除,换做土料筑堤,自然草皮护坡,采用生态混凝土草坪护坡修复。对原有混凝土护岸进行部分拆除,构造出多种形态的适宜生物生存的水环境。同时,河道断面宽窄不一、深浅不一的变化往往能增加河道的蓄水能力,发挥调节功能,既有利于行洪,又有利于增强河道的自我净化能力,改善河水的质量。
主要有污染物源头控制及水体生物净化等两种方式。污染物源头控制主要通过拆迁污染项目、禁止不达标水源排放、杜绝生活垃圾倾倒、修建污水处理厂等措施净化水质,从源头上控制好入河水质;水体生物净化主要可通过水体中微生物净化水质,河流水体可通过种芦苇、美人蕉、黄花莺尾、灯心草、沙草等水生植进行净化。此外通过湿地、河口生态工程等措施,对雨水、农业面源污染及处理厂退水等进一步净化处理。
可通过加大地方财政投入、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性资金、社会融资等方式,解决地方投入不足问题,加大山丘区河道生态治理资金的投入。另外可依法竞标对外承包河道管理范围内的土地,组织承包户按规划要求营造护堤护岸林木,积极引进推广速生林、经济林、能源林和优质苗木,向管理要效益,用作维修养护经费储备金,作为财政资金的有益补充,走可持续投入的发展之路。
推行地方行政首长负责的“河长制”,形成县、乡、村三级责任制。同时做到河道生态治理与管理并重,实现工程建设、维修、养护、管理有机统一的运行新机制。采取多种措施,利用现代宣传平台,宣传有关河道法律法规和管护常识,增强群众管河护河意识,使广大群众更加自觉地珍爱河道,保护河道生态环境。
山丘区河道生态治理是一个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需要通过规划设计、建设施工、管理养护等一系列措施,清除河道障碍物及垃圾渣土,改变脏、乱、差的现象,建设注重居民休闲、亲水功能的景观长廊,逐步打造成一条可持续的水清岸绿、水流通畅、生物多样、人水和谐、自然和谐、相互依存、环境秀美的河道,为山丘区人民群众谋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