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玉珊 大连市第四人民医院 (辽宁 大连 116031)
内容提要: 目的:探究内窥镜电切术对消化道息肉的治疗效果,分析内窥镜电切术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意义以供未来治疗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6年12月本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40例消化道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过电子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后,采用高频电刀将息肉进行切除,术后进行常规护理,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患者情况以及是否发生癌变等。结果:治疗总有效率为92.86%,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4.28%。结论:采用内窥镜电切术治疗消化道息肉具有疗效确切、安全性高的优点。
消化道息肉是指消化道黏膜因各种因素造成的增生,使黏膜肥厚形成的隆起样病变,部分患者可能为腺瘤或乳头状瘤等。消化道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大便情况改变、便血、腹部不适、贫血、消瘦等,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所以应及时对消化道息肉进行诊断和治疗,为研究内窥镜电切术对消化道息肉的治疗效果,分析内窥镜电切术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意义,特此选取本院收治的140例消化道息肉患者进行如下研究,将本次结果报告如下。
选取2013年12月~2016年12月本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40例消化道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过电子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后,采用高频电刀将息肉进行切除,术后进行常规护理。患者的一般资料如下:纳入消化道息肉患者共140例,男性患者78例,女性患者62例;年龄24~63岁,平均(46.35±7.61)岁;息肉直径0.5~3.0cm,平均(1.87±0.25)cm;息肉山田分型:1型息肉50例,2型息肉39例,3型息肉36例,4型息肉15例;其中单发性息肉90例,多发性息肉50例,共205枚息肉,最多者32枚;息肉部位:胃部息肉20例,十二指肠息肉53例,结肠息肉37例,直肠息肉30例;经过病理活检分型:增生性息肉28例,炎性息肉42例,腺瘤性息肉56例,癌变性息肉14例;所有患者的临床表现为腹部不适、腹痛、腹胀、便血、大便性状改变、消瘦、贫血等。
纳入标准:①患者入院后经过内镜诊断确诊为消化道息肉;②患者知情并且同意入组,研究前签署同意书;③患者除消化道息肉外无其他严重疾病,如实质器官功能障碍以及自身免疫病等。排除标准:①既往消化道息肉患者;②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③患者除肠道息肉外患有其他严重疾病;④不知情或拒绝入组。
所有患者入院后进行常规检查,术前调查患者的病史和药物过敏史,检查其心、肝、肾等情况和心电图、血压、血糖等,检查无异常后做好术前准备:术前当晚禁食、禁水、禁药等,与患者进行沟通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术中患者采取左侧卧位,内窥镜下观察息肉大小、形态、数量和位置等,在内窥镜下用高频电刀将息肉逐一切除,仪器采用OLYMPUS PSD-20型电凝电切刀。术后护理:术后严格对患者的饮食进行控制,定期对患者进行检查,观察患者恢复情况等。
对比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治疗效果,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是否有大出血、穿孔和癌变情况发生。具体治疗效果评价标准如下:显效:经过内窥镜电切术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胃肠道光滑;有效:经过内窥镜电切术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有所改善,胃肠道光滑;无效:经过内窥镜电切术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出现出血、穿孔或癌变等并发症。
患者经过治疗后显效80例(57.14%),有效59例(42.12%),无效1例(0.71%),治疗总有效率为99.27%。
患者经过治疗后大出血1例(0.71%),穿孔1例(0.71%),癌变0例(0.00%),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43%。
消化道息肉是消化内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此疾病由于其发病部位的特殊性,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若引起癌变甚至会威胁患者的生命,目前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治疗方式为息肉切除治疗[1]。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内窥镜下电凝电切术在临床上广泛被应用,在内窥镜下可见息肉的大小、分布、形态等,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切除方式,能够增加手术的成功率,避免手术中出现较大的创伤造成大出血等[2]。内镜下可将息肉完整摘除,保留息肉的完
整性,与此同时高频电刀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疼痛少、恢复快的优点,被临床广泛应用[3,4]。为研究内窥镜电切术对消化道息肉的治疗效果,分析内窥镜电切术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意义,选取本院收治的140例消化道息肉患者进行如上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内窥镜下电切术具有一定的优越性[5]。
综上所述,对于消化道息肉患者的治疗,采用内窥镜电切术具有疗效确切、安全性高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