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新沂市棋盘镇墨芬小学 张玉荣
小学生处在学习探索的懵懂期,对事物有着天然的好奇心。游戏教学法利用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将语文学习的知识设计成有趣的游戏,让枯燥的书本知识活灵活现成为鲜活的情境。本文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阐述在实际教学中应用游戏教学法的应用及策略。
游戏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游戏和教学有机结合,将知识融汇到教学游戏中,通过在游戏的氛围和情境中学习知识和获得能力。将游戏教学法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提升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游戏教学法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玩游戏的过程中,需要他们调动起他们的思考以及行动能力,以及观察和分析能力;在团队游戏中,可以激发他们的团体合作意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1】。
笔者从教学实践中发现,在传统课堂中,小学生的专注力往往很难保持整节课,当课程内容有难度或者教师的授课方式单调时,他们就会出现交头接耳、走神等表现;而下课后,玩游戏的专注力却能保持很长的时间。显然,游戏的趣味性比较课堂学习的枯燥性,前者对学生更加有吸引力。
游戏教学只是教学的方式,在设计游戏时要以教学目标和内容为设计重点,对于教学难点和重点在游戏过程中要突出体现。在五年级上册《伊索寓言》的教学中,可以利用游戏教学法辅助教学。伊索寓言的故事里讲述了许多小故事,每个故事都为我们交待了一些人生哲理,这些哲理正是需要学生掌握的,也是课文的教学目标。比如第一个小故事《狐狸与葡萄》,讲述了狐狸想吃葡萄,但由于够不到,最后就放弃了,故事的重点在于狐狸说的一句话,“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这表明了狐狸完不成目标却为自己找了一个借口,这则故事讽刺了那些不努力做事情的却为自己找理由开脱的人。教师可以邀请学生讲一个发生在自己身上或他人身上类似的故事,让其他学生一起总结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游戏的参与者和教学的对象都是小学生,所以在游戏流程的设定上要契合他们的年龄与身心发展特点【2】。一般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都在变化,在游戏法教学时要将学生放在游戏教学的主体位置。
在四年级上册第四课《秋天》一节中,课文以诗歌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美丽的秋景。如今由于多数小学生生活在城市中,很难直观地感受到季节变换给大自然带来的影响,而且文中提到的桂花、稻穗、野菊等等景色,多数学生都没有看过,这给教学带来了难度。为了使教学变得更加轻松,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一起去城市周边的田野中去观察,让学生徜徉在大自然的风光中,亲身体验秋天的风景。回到课堂后,邀请每一名学生创作出自己心中最美的秋景,在班级内进行展览,鼓励大家可以用自己的话将画中的内容描述出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设计游戏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点,要对他们产生吸引力才能达到好的效果。语文的教学目标不仅在于掌握语言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课文中的生活常识。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课《走,我们去植树》,这篇课文是年后的第一课,正好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我们可以带领班级内的小学生一起去户外种树,真正地体验一下课文中所说的“和煦的春风”。在植树体验中,要让学生明白我们种树的目的,是为了绿化大自然,创造美好的家园。一种创新的生活体验,可以让学生体会另一种生活,感知劳动带来的乐趣,享受课外游戏带来的多彩生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社会的主人翁意识。
游戏教学法虽然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运用上切勿走入舍本逐末的误区,为了游戏而游戏的教学偏离了教学本身的目的,也起不到提升教学实效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游戏时间的分配,切勿把大量的时间应用到游戏上而忽略了真正的教学目的。
教师要提前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进行熟悉和掌握,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特点来设计游戏,在游戏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自行演示或者提前找几个学生来进行“演习”,确保取得良好的游戏效果。教师还应对游戏效果进行预设,以便于掌控课堂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在游戏选择上,应该力求多样化,应用多种不同类型的游戏来对应不同的教学内容,保持游戏教学的新鲜感。在游戏过程中,如果是比赛性质的游戏,其游戏结果一定要公平公正才有信服力,学生才有参与游戏的积极性。
在课堂游戏教学中教师应组织好课堂纪律,提前讲好游戏规则;在学生投入到游戏中后,要及时将学生从尽兴的游戏状态中拉回到课堂中,继续维持好课堂纪律。在游戏开始前,教师要提前向学生讲好游戏规则,或者找几名学生来进行游戏示范。在设计和组织游戏时,尽可能让所有同学都参与到游戏过程中,保持学生参与游戏几率的均等性。
在游戏中,教师要及时回应和反馈学生遇到的问题,对游戏中表露出来的问题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教师还要游戏教学法的过程进行总结,查找不足和总结经验,为游戏教学法的实施积累经验。
在实行游戏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计划和目标的要求,在学生完成认知和基本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科学和多样化的将游戏设计到语文教学的探索中,提高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