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芬 黄绣岚 (陕西省西安中学 陕西西安 710018)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是人教版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的第三章第三节,是对细胞膜和细胞质的总结升华,同时也为“细胞的增殖”等知识奠定基础。教材通过4个探究实验,引导学生理解“细胞核控制细胞的代谢和遗传”,以图代文介绍细胞核的结构,重点阐述DNA、染色质、染色体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通过学习,学生已经明确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遗传物质是DNA,也对细胞核的功能有了浅显的认识。但学生对深层次的知识仍有欠缺:不能准确辨识染色质与染色体;容易把核孔想象为简单的孔洞等。高中阶段的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总结分析能力,对实验有浓厚的兴趣,能分析实验现象得到结论,但多数学生不会主动思考实验的设计意图及其严谨性。
(1)阐明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关系。
(2)提高阅读教材、凝练知识的能力;提高分析实验、设计实验的能力;通过互动式教学,提高合作探究与语言表达能力。
(3)认同细胞核是细胞遗传与代谢的控制中心,是遗传信息库;认同结构决定功能,结构与功能相统一。
教师展示电影《厉害了我的国》的图片以及军队、电脑等系统的图片,并提出问题:①这些系统有没有控制中心?有的话,是什么?②细胞也是一个系统,它是否也具有控制中心?有的话,是什么?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学生生活常识,开发课堂隐性资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教师展示学习目标:①通过分析实验,归纳细胞核的功能;②掌握细胞核的结构;③明确细胞核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设计意图:教师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与方向,引导学生把握重难点。
在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前,教师先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
①实验过程与实验现象是什么?
②能得到怎样的实验结论?
③实验设计是否严谨,怎样改善?
对于美西螈核移植实验、蝾螈受精卵横溢实验、变形虫切割实验,学生带着问题依次阅读课本相关内容,思考后直接得出结论。对最后一个伞藻实验,教师将伞藻模型(用纸板自制,可反复粘贴)粘在黑板上介绍其结构,并强调“伞藻只有一个细胞核,位于假根处,此外还有细胞质等结构”。学生带着问题串,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后,进行小组讨论;学生代表上台拼接模型,演示嫁接实验的过程及现象。
教师评价后提问:
①伞帽的形状由什么决定?
②嫁接实验能否确定是细胞核控制伞藻的形状?
③还可以怎样设计实验?教师通过设置问题以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易错点,导出伞藻核移植实验。
学生再次上台,利用模型演示核移植实验的过程及现象。教师评价后提问:根据实验能得到什么结论?实验设计是否严谨,有没有对照?教师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把握重点。
回顾四个实验的结论,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细胞核的第一个功能: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遗传和代谢,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学生带着问题串阅读教材,思考并回答问题,体会生物实验中的单一变量原则及对照原则,辨析对照实验的类型,尝试自己设计、完善实验。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上台展示实验过程及结果。
设计意图:教师采用读书指导法,紧抓课本,引导学生体会单一变量原则与对照原则,深挖实验,提高实验设计能力;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串,以任务驱动学习,锻炼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与动手展示的能力。
教师提出问题:根据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细胞核的结构怎样适应其功能?
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同时,教师在黑板上粘贴细胞核教具(用纸板自制,可反复粘贴)。学生填写各部分结构的名称,教师更正并讲评学生填写的结构,介绍各部分结构的主要特点及功能。
教师展示兰州拉面和麻花的图片,引导学生类比辨析染色质/体:将面拉细是拉面(染色质),将面高度螺旋化后就是麻花(染色体)。教师使学生明确DNA是遗传物质,储存于染色质/体,并引导学生得出细胞核的功能——遗传信息库。
通过分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教师引导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学生提出结构决定功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①对于真核细胞,DNA存储于细胞核中的染色质/体中,因此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②DNA指导蛋白质合成,遗传代谢都由蛋白质体现,因此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遗传与代谢。
本节课导入新颖,教师结合时政,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多次运用比喻,贴近生活,学生接受度高:如将染色质比喻为兰州拉面,将染色体比喻为麻花;将核质关系理解为司令部与前线士兵,相互依存。对实验的分析透彻,教师采用层层递进的问题,调动学生自主思考与合作讨论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在伞藻实验中,学生用自制教具演示实验,准确把握实验,突破难点,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丰富。在教学中渗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观,不仅复习旧知,联系新识,还能使学生有所拓展。
建议教师可在课后举办生物模型制作大赛,每位学生都能动手制作细胞核模型,自主选评,帮助掌握知识,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动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