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社会交往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以G社区为例

2018-01-28 09:46孙雪婷曹庆新
中国市场 2018年5期
关键词:组员社工案例

孙雪婷,曹庆新

(沈阳化工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辽宁 沈阳 110142)

沈阳市铁西区G社区为失地回迁社区,地处城乡接合部。经了解社区居民大多为朝鲜族,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在城市化进程中缺乏经济来源,因此很多青壮年远赴韩国打工。父母外出务工后,与子女分居两地,沟通不足,很难达到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这种情况很容易致使留守儿童在性格养成阶段形成行为偏差,进而直接影响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社会工作小组的介入对于缓解留守儿童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1 概念界定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外出务工连续三个月以上的农民托留在户籍所在地家乡,由父、母单方或其他亲属监护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

小组社会工作是指以团体或小组为对象,并通过小组或团体的活动为其成员提供社会服务的方法。其目的是促进团体或小组及其成员的发展,使个人能借助集体生活加快自身的社会化。

2 留守儿童社会交往现状

家庭是每个人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又是每个人的第一位老师。他们在每个孩子的人生中都具有启蒙性、长期性、榜样性,这是学校教育不具备的。每个孩子都需要从父母的言行举止中获得家庭教育,从而建立完整的人格,培养正确的价值观。然而由于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居,得不到父母的关怀与照顾,因此他们在社会化过程中困难重重。

案例一:“单亲家庭”的留守儿童问题

案例分析:父母其中一人外出务工,由父亲或者母亲单独抚养孩子,从而形成某种意义上的隐形单亲家庭。这种家庭存在的问题很多:首先,因为夫妻一方长期在外,所以留在家的监护人除了承担所有家务外,同时还要伺候老人和孩子的饮食起居,从而导致他们身心俱疲,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投放在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上,因此孩子很可能在人格塑造过程中出现孤僻、内向、自卑、不善交际等性格特征。

案例二:隔代抚养的留守儿童问题

具体事例:小峻目前在小学读五年级,他7岁父母出国打工,把他托付给爷爷奶奶。爷爷奶奶心疼孙子父母不在身边,因此对他非常溺爱,事事迁就,从而使小峻形成了任性、自大的性格。

案例分析:隔代教育家庭是指父母双方同时外出打工,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这种监护方式的缺失表现在物质方面祖辈会尽量,生活中极尽溺爱,但是在人际交往和行为方式的正确引导教育上,祖辈一般做得不到位。

案例三:亲友监护的留守儿童问题

具体事例:社区还有个儿童,父母双双外出打工,把她留给叔叔看管。由于父母不能照顾她,只能通过电话联系,平时沟通较少,在调查中女孩表示有无父母对她没有影响。

案例分析:亲友抚养是指父母双方外出打工将孩子托付给同辈亲戚或信任的朋友代为照管,由他们做孩子的临时监护人,负责孩子的衣、食、住、行以及心理监护。但是在教育的严厉度把控上亲戚朋友很难把握,过于宽松容易让留守儿童放任自流,感受不到关心,起不到该有的教育效果,而过分严厉又容易让孩子产生叛逆心理,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通过以上几个案例以及小组准备阶段的需求调查分析,发现留守儿童目前存在的社会交往困境主要有以下几点:

无论是经营者,还是企业的投资人都应该清楚: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来说,员工都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任何的企业发展规划,没有员工践行,都将成为“空谈”。因此,做好员工管理工作,需要从企业根本出发,这样才能够为企业开展各项活动提供坚实的支撑。

第一,不懂得如何向他人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对自我内心世界认知不足;

第二,对他人、社会和外部环境存在认知偏差,不能正确理解他人的观点;

第三,在与人相处时,感觉自己处处不如别人,自卑、敏感、多疑,缺乏交流的主动性。

3 留守儿童问题的小组社会工作介入

3.1 小组介入目标

针对以上问题,为改善G社区留守儿童在社会交往中存在的困境,社区学堂把小组工作引入留守儿童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当中,根据调查分析显示的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具体问题,我们可以得出小组介入的目标有以下几点:

第一,帮助留守儿童树立人际交往方面的自信,同时在自我认知方面表现更加积极,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敢于表达自己;

第二,纠正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的行为偏差,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别人的观点,形成对他人的正确认识。

3.2 小组工作介入的具体实施

本次小组工作介入共包含六次活动,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认识你我他、我们都是社交小能手以及明天会更好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包括两次活动,主要目的是让参与小组活动的留守儿童相互认识,建立小组关系,鼓励每个成员主动参与沟通交流,迈出人际交往第一步。因为是首次小组活动,有些小朋友表现得很拘谨,例如小璇在活动中自我介绍就只说了名字,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另外每当社工和她有互动和眼神交流时,她总是低头躲闪老师的关注。为让小璇增加自信,工作者特意提问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她回答,并鼓励其他小组成员一起为小璇加油。活动结束后工作者带领组员一起分享感受并对留守儿童说:无论是平时课堂发言还是日常人际交往,紧张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我们要学会接纳自己的紧张并敢于突破自己,这样才能变得越来越自信。

第二个阶段分为三次活动,分别是:你我都是小老师、我的优点谁知道以及社交技巧我来学三次活动。第二个阶段主要是让留守儿童摆脱自卑,发现自己的特长,并通过别人的赞赏更加了解自己相信自己,最后结合社会交往技巧的学习让这些小朋友能正确改变对自己以及他人的认知,从而对自己表现出尊重、喜爱,能够根据外界的需求对自己的人际行为进行合理的修正。

第三个阶段也就是最后一次活动,活动主题是明天会更好。这次活动中社工首先回顾了以往的活动并且带领小组成员分享在小组活动过程中自己的收获和改变,并在最后协助组员制订未来对于人际交往的计划与目标的同时进行相互鼓励。在这次活动中组员们都表现出依依不舍的情绪,社工鼓励小朋友在以后可以自己组织小组活动,同时要正确看待离别,勇敢面对未来,最终达到助人自助的效果。

4 结 论

通过六次的小组实践研究以及效果评估,充分肯定了小组工作方法对留守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具有很大优势。

首先,从价值理念方面来看,小组工作在组员间建立了完全平等的关系,同时给予每位组员充分的尊重,并且认同每个留守儿童的价值。在首次认识你我他小组活动开展之前,社工邀请组员一起协同制定规范,帮助他们逐渐形成团队意识,同时由于能参与规范的制定,小组成员能够充分感受到被人尊重、鼓励与接纳,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增加他们的责任感与自信心。

其次,对G社区小组活动的服务对象来说,通过活动他们能从小组团体合作中学习到很多经验,学习与他人沟通,树立团队精神,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其他组员对自己的支持与鼓励下,收获他人信任的同时拥有了快乐的情感体验。

从本次实务研究中可以看出,不论是从价值理念方面还是对服务对象的改变上,小组工作的介入确实对于留守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1]刘梦,张和清.小组工作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段鑫星,马亚静,刘桂智.小组工作对农村留守儿童交往不适的介入研究 [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3]干伟溢.流动少年儿童同伴支持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2.

[4]洪美华.农村留守少年焦虑抑郁情绪及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2.

[5]贺燕.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J].青年探索,2011(2).

[6]毛艳青.小组工作在关爱进城务工者子女项目中的应用 [J].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12.

[7]张文华,孔屏.留守儿童保护中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11(3).

[8]郭霞.浅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目前的状况成因及策略[J]. 中国市场,2016(35).

猜你喜欢
组员社工案例
你的不开心,让园艺温柔治愈
青春社工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小组落幕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社工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处境尴尬的医务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