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翠婵
(开平市综合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广东 开平 529300)
当前,我国正处于政治经济改革时期,政治体制的改革、经济体制的调整使得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当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开始进入调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能力阶段。经济结构调整学者对于其概念界定不一。有的学者认为,经济结构调整就是产业结构的调整,这是一种比较狭义的理解;有的学者认为经济结构调整是指对各个部门、各个地区、各个企业以及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的调整,这一调整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不仅涉及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且还涉及消费结构、就业结构甚至收入结构等社会不同层次和不同要素的结构调整。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经济结构调整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学者对此界定不一,但是广义包括狭义。当前,我国也处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如何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成为党和国家以及学者们必然面临的问题。关于经济结构的调整路径,国内学者进行了多方面研究。黄小祥从需求结构入手,认为在经济发展初期,人们没有发现市场的真实需求,盲目地进行生产,造成经济结构不平衡,这是太过于注重供给、忽视需求的必然结果,主张从需求入手实现经济结构的合理发展。郭克莎从我国第二产业发展迅猛的现象出发,认为我国产业结构可能存在偏差,因为我国第三产业出现了不合理的产出下降现象,并认为经济结构的偏差可能带来经济效率的下降、经济质量的下降等。而张守一等人则从技术出发,认为调整经济结构需要专业技术指导,要分析成本、资源等影响因素,从中发现最根本的影响因素。
可以看出,学者从不同视角对经济结构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对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具有启发意义。但是他们的研究多过于宏观,而且没有抓住经济结构的核心,具有一定局限性。经济结构的发展以人的需求为核心,是否能够真正把握人的需求,拨开市场迷雾,找到真实的市场需求,关系到经济结构是否合理、发展是否健康。鉴于此,本文以民众需求为分析视角,从微观上深入分析民众需求对于经济结构调整的指导意义,并细致剖析我国当前经济结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阻碍性影响,而后针对问题,从民众需求出发,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以期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实现健康发展,更好推进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在飞速发展十几年之后开始逐渐放缓,经济增长速度也下降至6%左右,面临着调结构促转型问题,然而如何调结构,从哪里调,怎么调成为国家面临的难题。湖北省处于我国中部地区,几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尤其是武汉市的发展,更是开始由二线城市向一线城市迈进,经济增长速度非常高,接近10%,与东部沿海城市的发展差距在逐步缩小。然而,在快速发展的背后却存在着问题,这些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共性问题。
一是消费结构存在问题。消费结构是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人们的收入得到大幅度增加,购买力和消费能力增强,居民消费结构开始从生存型向享受型发展,食品、烟酒等生活类商品销售额快速增长。但是,城乡居民之间的消费能力存在巨大差距,农村的消费潜力没有被充分开发出来。数据显示,2015年,相比于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392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仅有9223元,同时,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比较低。
二是三大产业比例不协调,第三产业落后。就全国范围来看,三大产业结构比例并不协调,第一产业偏高,产业化水平还不高。这也是我国中西部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商业经济不发达地区,第一产业比重普遍偏高;另外,也应该看到,第二产业比重还比较高,工业,尤其是老工业仍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而老工业普遍存在的产业链条不合理,对资源的高消耗问题,又决定了这一发展模式的短期性和不可持续性。而就第三产业来说,除了东部沿海地区第三产业比较发达外,中西部地区的第三产业还比较落后,在三大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还比较小。虽然从2012年来,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例持续减少(从2012年的9.4%下降到2016年的8.6%),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例持续增加(从2012年的45.3%下降到2016年的51.6%)。而一些发达国家,它们201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美国75.3%、日本68.1%、韩国55.1%、法国72.4%。由此可见,我们第三产业虽然在GDP中的比重已有所提高,相比一些发达国家,还是有一些差距,调整产业结构势在必行。
三是收入结构存在问题,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大。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居民的收入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从2011年到2015年,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4551元上升到21966元。其中,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95元,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1422元。城镇居民的收入差不多是农村居民的3倍。
四是就业结构存在问题。经济结构的调整涉及产业结构的调整,这必然涉及劳动力的重新分配。就全国来看,一个普遍趋势是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在减少,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在增加。2011年,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员所占的比例是34.8%,第三产业的比例是35.7%。2015年,第一产业的比例下降到28.3%,第三产业的比例则上升到42.4%。但对比三大产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2015年,第一产业的比例是8.9%,第三产业是50.2%),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多,但对经济发的展的拉动作用却最低,而第三产业却相反。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还存在不平衡、不协调问题,这主要表现为消费结构差距大、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不平衡、收入结构不平衡以及就业结构不平衡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拉低了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阻碍了我国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
经济结构调整的本质是提高经济发展能力的过程。经济结构包含多种要素,其中一个核心要素是民众需求。
第一,民众需求的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民众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无论是需求种类还是需求数量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具体来说:一方面,民众需求层次提高。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被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当前,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活的需求已经不再局限于生理需求上,即不再仅仅围绕物质需求满足,产生了更高层次的需求,如个人生活享受或者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一需求层次的变化,必然要求经济结构的调整,由以往的专注于物质生产,生产基本生活用品,这方面以各种零售小商铺为代表,转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如互联网科技以及其他服务行业。另一方面,民众需求数量急速发展。当前人们的生活条件变好了,人们的需求也极大地开发,以前人们的需求比较少,主要是为了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现在,人们不仅满足于基本生存需要,还发展出了更多的需要,各种吃喝玩乐需求被开发,而且人们追求财富的动力大大激发。可以看出,人们的需求发生了激发变化,这要求调整经济结构。
第二,经济结构调整。以民众需求为导向调整经济结构。一是调整消费结构。鉴于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城乡居民消费之间存在巨大差距问题:首先,应加快城镇化建设、户籍制度改革、职业教育等,同时,应该在政策上为农民提供各种粮食补贴,为农民增收,并积极向农民输入现代生产技术,提高农民在生产、管理各个环节的效率,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消费能力;其次,随着绿色消费的兴起,绿色食品的销售空间越来越大,政府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市场信息,引导农民生产绿色食品,并为农民绿色食品生产提供食品认证条件、销售通道;最后,更新农民的消费观念。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网购日益成为现代社会消费的主流,并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为此,政府应该在健全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基础上,通过下乡宣传,引入外部专业社会组织等方式向农民普及上网知识,教授上网技巧,了解网购这一新型消费形式,强化农民消费意愿,增加消费机会。通过这些措施扭转城乡消费能力失衡,调整消费结构。二是调整产业结构。应增加第三产业比重,推进产业升级,实现产业现代化。对于第一产业,鉴于民众需求多样问题,必然要发展多种产业,实施多种经营,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第一产业发展质量,更好满足民众需求;对于第二产业,要随着民众需求变化而变化,人们的需求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制造业及其产品,应推动第二产业转型升级,转变粗放式发展模式,降低重工业对资源的消耗,要积极利用现代能源,例如太阳能等绿色能源实施生产,既满足民众需求又实现绿色发展;对于第三产业,要加快转型升级。目前,除了东部沿海地区第三产业发展比较快之外,中西部第三产业的发展还比较落后,多集中于商贸、餐饮和零售等行业,而随着人们需求的发展,这些服务也已经不能满足大众需求了,需要迫切进行转型升级,向计算机软件、信息传输等方向发展,以满足人们日益高层次的需求。三是调整收入结构。收入结构是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众需求不断变化背景下,收入结构也需要随之进行调整,以与需求变化相适应。为此,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国家应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增加民众的经营性收入,尤其是农村居民的经营性收入,要鼓励农民走产业化经营道路,为农业经营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撑,带动农民创业,使得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城乡收入结构平衡。四是调整就业结构。以往的就业结构是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多,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少,但是随着民众需求的变化,人们对于以高端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的需求日益强烈,这必然要求劳动力从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流动。在人才流动过程中,国家要因势利导,制定积极的宏观调整政策和激励机制,如为从事第三产业的年轻人提供资金支持或者落户优惠等,以此实现就业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平衡。
以民众需求为导向,既是我国国家性质的要求,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之路,只有以民众需求为导向,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结构的科学发展,才不会因为没有看清市场的迷雾而产生过剩生产或者产业结构不平衡问题。
[1]谭祖谊.中国经济结构演进的动因探讨[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2).
[2]华民.中国经济结构到底出了什么问题?[J].沪港经济,2007(5).
[3]雷钦礼.中国经济结构的演化及其增长效益的测度分析[J].统计研究,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