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巧云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
受“一带一路”战略和“互联网+”战略的影响,政府部门陆续颁布多项政策,助推跨境电商发展。在此背景下,大部分外贸企业都希望招聘的员工除了具备国际贸易基本知识外,还能熟练操作跨境电商平台,例如速卖通、eBay、亚马逊、敦煌网、阿里巴巴国际站等。传统的国际贸易的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不少的高职院校纷纷探索新的办学模式,园区化办学进入了大学的校园。
园区化办学以教学为主体,遵循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引入生产性企业,园区内专业与企业集群,定岗双元,将真实的设备、工具、环境、技术团队、企业项目引入产教园,学生兼具企业学徒双重身份,参与企业项目运营,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实现专业培养对接企业需求。学生入园学习与生产实践和就业相结合,学业修习与职业体验共享,消除了教育与市场的隔膜,将产教一体和学做一体的理念落到实处,把学生对实岗历练的需求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融合解决,校企互通共融双主体共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此外,高校还可以依托园区的专业技术优势和师资资源积极承担技术开发、创新创业与社会服务。
园区化办学在一些院校运行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存在着不少问题,直接制约了园区化办学的时效性。
企业引进学校后,由于学校和企业的管理制度存在较大差异,在对学生的管理上也存在一定的分歧。学生既是学生又是学徒,既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又要遵守企业的管理要求,但两者难免出现时间等方面的冲突,例如,学校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选修课程或参加学校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但企业希望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能入企工作。企业对工作表现不太优秀的学生想随时替换掉,但学校希望企业能给绝大部分的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而不是只培养精英学生。
在入园初期,学生因为接触了很多的国际贸易方面的新鲜事物,学到了在课堂上没接触到专业实践知识,例如阿里巴巴国际站操作、速卖通平台运营等等,所以学生的入园热情很高,在企业工作也非常努力,但经过一学期的工作后,园区内的企业如果不能继续提供新的岗位、新的实践技能,每天只是重复相同的工作,学生会产生职业疲劳,不愿再继续入企,而对于企业来说,费了很多精力来培养学生,教他们上传产品,操作各种国际站平台,如果学生不愿继续入企,对企业的影响也较大。
各地院校都按照相关规定,每年有寒暑假两个假期,大约3个月,而企业在这段时间需要正常运营。假期期间学生离校,园区内的企业的运营会受到影响。
园区化办学,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但由于宣传等因素影响,很多企业对园区化办学不了解,也有一些企业出于人员、成本、管理等方面的考虑,不愿意参与到园区化办学中来。要解决以上的瓶颈,就需要政府特别是各地的商务局进行宣传,并提供各方面的政策支持,提高企业入园的积极性,政、企、校三方共同努力,共建园区。
学生日常课程较紧,如果只是利用课余时间入企,可能不能满足企业的运营需求。学院可根据园区内企业的运营要求,让学生自主选择利用部分课程的上课时间来入企,允许学生用入企所学的知识来置换这部分课程的学分。每个学期末,学生向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进行入企成果汇报。企业导师根据汇报情况结合本学期学生在企业的表现来确定期末成绩,学生用此成绩来置换因入企而未修课程的学分。
学校可与园区化企业合作,举办校级技能大赛,把入企内容转化为技能竞赛的考核要求。技能大赛与学生入企工作结合,既可以让技能竞赛更好的发挥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目标,又可以提高学生参与企业活动的积极性。
入园的企业要制定对学生的日常考核细则,每周可根据学生的业余时间制定本周的工作任务,例如制定每天上传商品信息的数量、发送开展业务信函的质量数量等。按时对学生进行考核,对表现优秀的“员工”给予一定的奖励。假期期间,企业也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入企实习并支付合理的实习工资。
校企合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双方根据行业调研结果和外贸相关岗位的工作要求,共同拟订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外贸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各学期的教学内容。专任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制定相关实践课程的课程标准和实训指导书。校企双方共同开发适合园区化教学的校本课程,共同评价专兼职教师的教学效果、共同制定学生的考核方式和考核标准。
健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打造校企互聘共用、身份互认、角色互通的专兼职师资共同体。制定专兼职教师聘用和管理、考核办法,聘请产教园区内企业的技术专家为兼职教师,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企业实践优势,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培养。鼓励专任教师把企业实践收获转化为教学资源,利用企业实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同时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节约企业人力资源成本,实现校企“双赢”。
结论:园区化办学模式是让学生在企业真实环境中开展“全真”实践项目教学。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专业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与要求,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岗位需求“无缝对接”、专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相融合,打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