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410000)
插画这一艺术门类所特有的交互传播性、空间叙述性、超时代性,使其在艺术创造、商业跨界、文化创新等方面,具有先天的融合优势。我国《插画设计》课程起步较晚,在实际教学中,课程缺乏系统的教学框架和教学方法,授课方式古板,教学内容狭窄,教学目标不清,与新时代发展和人才需求相悖,无法发挥插画的超时代特性,也不符合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插画教学急需改革。针对高校《插画设计》教学模式的进行创新性研究,开展跨学科平台建设与跨界人才培养,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和需求。
随着社会产业的转型和设计实践的变化,欧美国家最早开始进行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实践与研究。在国际上,工作坊已经是设计类学院非常流行的一种教学方式。欧洲一些先锋院校更是在低年级时就融入工作坊教学, 让学生注重团队合作、互动交流,更体现学院对研究课题的前瞻性和创新性的重视。
联系我国的高校教育体系,我们不可能完全照搬欧美国家的教学模式,但仍可借鉴他们的教育思路:一是通过短期工作营的实践,培养艺术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性;二是借鉴欧美在跨学科方面的先锋性打破学科壁垒;三是更加注重教学与商业、社会的关联。
在可预见的未来,高校设计专业将继续扩大招生规模,毕业生数量激增,设计院校要保证毕业生水平及学校竞争力,构建多学科跨界融合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近年来,一些高等院校如清华大学设计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同济大学建筑学院开始尝试工作坊的教学模式, 以小团队为基础, 专题设计为重点, 力求实现理论结合实践,创新带动发展的教学目标,并已取得初步成效。如中央美术学院的绘本工作坊,学生在大三开始进入工作坊学习,根据教师及行业专业人士所提供的实际商业项目,探索绘画、历史研究、社会心理等与商业需求的链接点,完成课题创作,并上架出售,真正实现了“产—学—研”的结合;工作坊还设立了短期在线微课和“绘本的秘密”公众号,既销售课程又推广插画相关知识,吸引了国内外各行业的优秀人才关注。央美绘本工作坊这种学习、推广的模式,值得我们借鉴。
插画是视觉传达体系中的铁三角之一。在跨学科发展中,插画能充分与其他专业相结合,打通专业间界限,形成各专业跨界交流、协同创作的教学平台,更好地融合师资,提供了彼此间学科专业的相互支撑。同时,插画的交互传播性便于打破市场行业间的壁垒,形成产业创业交点,为 “产学研”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在课程中设立“信息化教学系统”,建立“创造性学习环境”,以“跨界工作营教学”为载体,社会性课题与商业课题相结合,在学习模式上真正做到创新,并为其他同等高校的艺术设计教学的学科的创新发展提供帮助与借鉴。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体验,为美术学院培养综合跨界型人才。
通过跨学科平台的组建,个性化的课程设置以及多样的教学方法,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将创新思维应用到更加广阔的层面。跨界的专业人才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创新能力和专业综合素质,能更好地在当今创新创业大潮中发挥专业优势。以此带动艺术院校早期传统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改革, 推进创作型、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第一,设计教学理念与目标。打造“信息化教学系统”,合理规划课程比例,探索工作营模块与艺术理论、通识教学、弹性素养课程等模块的融合:一是重实践,将理论课程融入实践中,能解决专业课课题时长捉襟见肘的问题,同时也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提供机会;二是重交流,信息化系统的建立为学科间、校企间、师生间提供交流平台,有意识地推广课程成果进入社会;三是跨学科,学科间交融合作,拓展了艺术领域的研究范围,更有利于我院与国际间的交流合作;建立一支跨专业的教师学生团队,为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学术成果推广注入生力。
第二,创造教学环境与方法。营造“创造性学习环境”,学生的学习(包括课上实践与课下积累),完全沉浸在一种创造性思维训练的环境里,学生时时处处都能体味到艺术感染与跨界思维的冲击;推行“跨界工作营教学”,以《插画设计》课程为起点,探索艺术创造和社会实践中应有的深度与广度。在实际教学中,以学生为主导,调整教学技巧,运用“实地考察”、“讨论式课堂”、“课题进展报告会”、“商业评估”等教学手段,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培养,而非阶段性的课程成果;利用学科交叉,完成社会性与商业性课题的研究,真正让学生的学习融入时代发展。
第三,坚持成果评估与发展。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输出方向,多为广告艺术公司、电视台等,这些用人单位要求员工具备解决实际商业项目的能力,更讲究艺术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将工作营教学融入社会性选题,关注时代的发展脉搏,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这些能力的培养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率。用实践性社会话题的研究方案或具体商业项目成果,作为课程教学评估的依据,将商业评估的价值放到实际教学中。通过不断地分析与调整,形成一套合理并具发展性的教学评估体系。根据评估结果,规划跨学科教学平台的将逐步完善与发展。
改革与研究依据多年教学实践,从教学平台、教学环境、教学手段这三方面入手,具有以下三大特色,真正调动了多学科交流融合,应用动态信息化的教学,利用了创意性大环境学习空间,这在同类型项目研究中具有创新性:
数字化教学,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一个跨学科,连接校园与社会,充分发挥可利用资源的教学系统:创建公众号,有效将各学科领域联系起来,提出更多创新型研究方向;建立网站资源库,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开设短期微课,吸引各专业学生的关注,推广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这一概念最早由英国的插画大师们提出。在大学教学中,尤其是设计教学中,不应再滞于早期受巴黎美术学院或前苏联模式的影响:学生在学习中,不应受理论与创造的分割,一门课程的学习,理论知识与实践过程不应脱节,导致学生在设计过程中,难以明确究竟何为“创造”,学习目标不清晰。创造性的学习环境,是将理论知识的形成融入到实际的设计活动中,不再由教师用艰深的专业术语去概念化灵活的设计手段,而是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实践、思考、归纳,不断总结自己的设计思路,并逐渐形成系统的设计理论。观念的产生和归纳应是自由形成的,而不再是教师课上一语带过的文字术语。这种观念或思想的产生,真正引发了学生的创造性、创新性的形成。启发引导式学习,给学生带来更深更宽的学习途径和就业可能。对于教师,无论是教学构思,或是自我提升,这种创造式环境也是有营养的:教师教学更为灵活,理论的研究更是立足于实践的教学和创造。
工作营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在工作营学习中,站在了主导位置,教师只是起到引导作用。学生团队的建立,让每个学生更有主导意识和身份认同感。在实践中,每位学生都是其负责方向的设计者,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而团队合作,又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一次工作营,包含课题选择、社会调查、项目分析、创新实验、团队构成、交互合作等等方面的锻炼,提高学生的研究、分析、领导、合作能力。工作营的跨界融合,顺应了时代要求,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为创新、创业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经过各专业交流,初步搭建信息化教学系统,加强学科间、校企间、师生间的有效沟通,为工作营的实现提供前期准备。大量的软硬件准备工作:软件方面包括教学理念与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梳理,教师队伍的搭建,学科间的沟通交流等;硬件方面包括教学设配的配备、教学时间地点的安排、学生的团队搭建等。不断探索总结,形成具体的操作条例,作为后期教学工作的指导。
实施过程中,注重学生主导性,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同于以往传统的设计教学。工作营教学重点在于实践,带领学生,通过调研、参观、访问,进入真正的社会环境和商业活动,营造创造性的学习环境;跨学科交流,以讨论和实验形式,依据学生特点和研究方向分组教学,探索学科交叉的可行性;解决非传统商业课题,通过教师引导,在教学过程中加入讨论会、项目分析与总结报告书、商业项目成果展、社会课题成果的可行性应用等方面,拓宽学科间交叉融合的可能性。
对已结束的跨学科讲座、交流活动进行分析,总结活动收益,并制定下次活动的具体方案。利用跨学科的指导团队,以发展、开阔的眼光将课程结束后的成果整理、归纳;通过对课题成果的呈现,得到业界人士的指导,接受社会大众与商业市场的评论。逐步形成工作营教学模块的教学规范、工作流程、评估原则。
插画属于我国艺术设计学科中一门新兴专业,各大院校虽顺应潮流建设了插画系或插画专业,但并未对其设计明确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手段,插画专业发展停滞,跟不上国外的先进理念。实际上,插画行业的发展落后意味着整个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问题。
目前没有其他课题项目专针对《插画设计》的教学模式创新与跨界进行研究,大多都着眼于插画的商业实践应用。而跨界化、创造性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学习提供养料,无论是艺术创造,还是商业应用都更具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