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830000)
“龟兹”一词最早见于《前汉书》,五代至宋称之为“龟兹回鹘”,定名“库车”则是元代以后,库车是维吾尔族和土著民族融合以后才出现的,也可以说他们就是“龟兹城的人”。牛龙菲在《古乐发隐》一书的前言中说:“华夏音乐文化,在古代主要是通过河陇区域,向西传播,从而对中亚、西亚、北非及欧洲音乐文化施予了一定的影响。秦汉之后,东渐中国的西域文化,其中有些成分,正是早期西传的华夏音乐文化。在丝绸之路上,各国各民族的音乐文化西传、东渐、播布、回授,犹如机梭织棉一样,往返来复编织着夺目的绚烂图纹,闪耀着奇幻的迷人光彩”。外来文化传入中国后,接受了中国传统审美思维的改造。
从“中国知网”的中国期刊关键词数据库中以“龟兹乐舞”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搜索到相关文献98篇(时间从2006年——2016年);以“西域乐舞”为主题词进行搜索,搜索到相关文献13篇(时间从2006年——2016年),本文只对高频文献进行分析。
2007年刘锡淦、张平、边人在《龟兹—蒙着面纱的牧女与骑士》(北京:外文出版社)一书中写道:龟兹拥有比莫高窟历史更加久远的石窟艺术,它被现代石窟艺术称做“第二个敦煌莫高窟”龟兹人擅长音乐,龟兹乐舞发源于此。从书中概括的了解了人文地理、风土人情,其中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是“歌舞”部分有:“苏莫遮”、“拔头”等。其共同特点是舞者头戴面具,模拟各种人物和动物形象,表达一定故事情节;还有著名的“胡旋舞”和“胡腾舞”都是龟兹古国的重要财富;以及舞蹈中运用的“花绳”、“顶碗”等道具,面部“弄目”“憾头”等神态表情。2016年薛宗正、霍旭初在《龟兹历史与佛教文化》(北京:商务印书馆)一书中写道:龟兹石窟壁画中风貌及其浓郁,是龟兹佛教艺术一个突出特色。其中,从天宫伎乐看到了龟兹佛教艺术中集合音乐舞蹈为一体的颇具艺术魅力的形式,从巴米扬石窟中出现的简单天宫伎乐看,完整、规范化的天宫伎乐是在克孜尔石窟发育成熟的。龟兹天宫伎乐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后,影响到北传佛教天宫伎乐形式的普及发展,敦煌莫高窟天宫伎乐佛教艺术就滥觞于龟兹。敦煌早期大部分洞窟中都有天宫伎乐造型,其中人物与乐器多具龟兹风格。克孜尔石窟的飞天和伎乐天也对敦煌以东石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甘肃河西文殊山石窟的飞天具有浓厚的龟兹风格。随后,龟兹乐舞传入中原之后,出现了“女为胡妇学胡状,伎进胡音务胡乐”和“洛阳家家学胡乐”的景象,不仅成为道教音乐的重要源头,而且对唐代宫廷名曲《秦王破阵乐》、《霓裳羽衣曲》的创作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古龟兹境内盛行的百戏有,如:钵头、合生、舍利兽、龟兹武舞、碗舞等。
由此看出,佛教的传入影响着龟兹舞蹈的衍变与发展,龟兹舞蹈可以称之为“西国龟兹”,也可以称之为“佛教龟兹”。龟兹舞蹈不仅具有包天下、容四方的特点,而且深刻的影响着中原艺术,更影响着我们现今的维吾尔族舞蹈。
2016年陈卉在《滋生与嬗变:丝绸之路上的佛教乐舞》文中提到印度的佛教是集古印度神话和印度古典哲学思想而形成的一种“苦”式宗教,在宣教中,为了使民众能够容易接受它,布道者常常采用形象的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来表现它的内容。这种宣教特点及其内容,随着佛教的传播,间接地也影响到周边地区。从中反映出“龟兹乐舞”是把印度、波斯和中原地区的乐舞文化融为一身,成为兼容性极强的乐舞形式。
2006年王克芬在《龟兹乐舞对唐代舞蹈发展的深刻影响》一文中提出:“《胡旋舞》是从西域传人中原的,它风行一时的情状,可用白居易《胡旋女》诗的诗句‘臣妾人人学圜舞’来概括。”又说:“《胡腾舞》也是由西域传人中原的。刘言史在《王中丞宅夜观舞胡腾》诗有“跳身转毂宝带鸣”句,这分明是一个描写跳跃加旋转的“空转”技巧的诗句。”还说:“唐诗所描述的伴奏和舞容以鼓为主的特点,都向我们提示了古代《柘枝舞》类似今著名的新疆《手鼓舞》。2006年樊小敏在《狮舞在新疆的起源与衰落》文章中指出:中原的狮子舞最初流传在中国是从我国古代龟兹地区开始的。佛教于公元1世纪前后传入龟兹地区。3世纪后期,在龟兹盛行,狮子常被拿来比喻成佛,它在佛经里享有极高神力的权力。19世纪维吾尔宗教学者毛拉·阿吉尔撰写的《布格拉汗传》里记载:“宋代时,我国建立了第一个以伊斯兰教为主的“喀拉汗王朝”。在它的影响下,当时有很多突厥语系部,全部了改信伊斯兰教。”由此可以见得,中原的狮子舞是由西域传入的。2006年钱建华在《古代西域乐舞艺术东传中原综述》一文中提到“《钵头舞》、《苏莫遮》、《柘枝舞》等都传入到中原并都将产生过影响”。2015年彭瑞琪在《史学视角——胡舞影响下唐代舞蹈的发展及特点》和2015年赵喜惠在《西域乐舞对唐代乐舞的影响考析》中说“为了促使中原与西域各个诸侯国商业贸易,从西域传入的不仅有胡桃、胡瓜。胡萝卜,更有胡舞(胡腾、胡旋)使得中原民众的舞姿中越来越充斥着浓郁的西域风情。在表演形式上,唐代的舞蹈诸多带有“胡味”的特点,晚唐诗人刘言史在《王中丞宅夜观舞胡腾》中记述:“跳身转毂宝带鸣,弄脚缤纷锦靴软”这里的“跳身”都是舞蹈中的腾跃动作,“弄脚”是蹬踏的动作”,2015年吴寿鹏在《龟兹乐舞与中国戏剧浅析》中提到“《五方狮子》、《苏莫遮》等为中原文化做出了贡献”。2016年李鑫在《试论西域舞蹈在汉唐时期对中原乐舞发展的影响》中提到“西域舞蹈丰富乐舞唐代时的中原舞蹈。其一,舞蹈内容上较为丰富,多以腾跃和旋转为主;其二,面部表情丰富,眼神妩媚,多以头、眼配合;其三,西域乐舞深入中原,不仅对汉族有所影响,而且对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发展也是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
由此看出,胡舞的传入事实上是各民族文化交流的结果,促使唐代舞蹈发展得更加绚丽多彩,璀璨的龟兹舞蹈文化对唐代舞蹈文化曾产生过影响。
2011年乌云在《龟兹服饰与粟特服饰之比较》中将龟兹人的发式、服饰、腰带与舞蹈苏莫遮、胡腾舞的服饰进行分析。原因是游牧民族为便于骑射就穿窄袖紧衣、系腰带、穿长裤、足蹬长靴。2013年王茗、贺晓阳在《当代西域舞蹈表演形态特点分析》一文中提到其中特点明显的几点:其一,是龟兹舞蹈中典型的特征“三道弯”,它能折射出龟兹舞蹈美的舞姿与美的韵律;其二,“抃”和“弹指”富有情感的表达和气氛的渲染,促使舞蹈富有节奏感,它又是龟兹舞蹈的一个典型的风格特征;其三,手势姿态,在石窟壁画上经常可见许多手势的变化,他们的舞姿不同,持璎珞的手势不同。可见,“手”势姿态是龟兹舞蹈一个典型的艺术特征;其四,“撼头”“弄目”既能使舞蹈富有感染力,又能眉目传情,从而具有独特的迷人魅力;最后,还说了壁画中的形象“圆脸、细眉、高鼻、小嘴、束发、戴珠冠、双耳坠珠环,胸前挂珠串、璎珞,打扮得珠光宝气,极为尊贵,给人一种丰满圆润的感觉,她的手指细长圆滑,自然地略作弯曲,像是美人的纤纤素手,腰肢柔细,胯部突出,显得婀娜多姿”。 2016年吴梦在《龟兹石窟中的龟兹乐舞风貌》和2016年孙瑜浛在《龟兹壁画中的乐舞研究》和2016年任克良在《龟兹汉唐风》中提到“抃”“弹指”“撼头”“弄目”“跳腾”“手势”等艺术形态,以及“三道弯”这一典型特征。
2015年姚士宏在《关于龟兹文化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提出:龟兹舞蹈在本地舞蹈的基础上,汲取了印度、波斯和中原乐舞的精华,尤其在印度乐舞中提取经典部分加以创作出地方民族特色的舞蹈,随之,佛教的传入使龟兹舞蹈有进一步发展,对龟兹来说具有划时代意义。2016年莫尼热·莫太力甫在《浅析维吾尔族舞蹈在宗教演变下的发展》中提到佛教时期的龟兹舞蹈和伊斯兰教传入时的龟兹舞蹈,龟兹地区本身就是一个拥有着多元文化的地域,当宗教进入龟兹时,龟兹人民汲取精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龟兹舞蹈。
2011年孙瑜浛在《龟兹乐舞在新疆维吾尔族舞蹈动作中的传承》一文中提出:“赛乃姆的动作可以看出,它传承了龟兹舞蹈中‘移颈’、‘撼头’、‘弹指’、‘弄目’、‘跷脚’等动作的基本语汇和强烈的节奏感,其中‘跳、跃’的动作也是来自龟兹舞蹈中的‘踊、跃’”。又说:“纳孜尔库姆是广为流行的维吾尔族民间自娱性男子舞蹈,其中的“跳起三拍手蹲落”等高难度的蹲跳、跳转动作保留了龟兹乐舞中胡腾舞中“跳身转毂宝带鸣”相类似的旋转腾空动作的技巧。”而“维吾尔族的夏地亚那舞步伐都以小跳步为主,这些以下肢的跳跃动作具有弹跳轻巧、速度快、爆发力强等特点,有时还有高难度的腾空技巧,似乎含有和留存了很多龟兹胡腾舞的遗风。”这些经过实地调查作出的论断,都充分展示了如今的维吾尔族舞蹈很好的继承了汉唐龟兹的动作。康巴尔汗作为一代舞蹈大师,早年在库车地区向一位老民间舞蹈艺人学习了顶碗舞蹈,她回到新疆艺术学院把所学的顶碗舞经过改编后教给了她的学生们。1997年在首届全国舞蹈大赛中,大家又看到了崭新的维吾尔族传统舞蹈《顶碗舞》,这些舞蹈都是继承和发扬了龟兹乐舞。今天,在库车维吾尔族舞蹈中流行的顶碗、顶盘子的民间舞就是这种形式下的发展和继承。而龟兹盛行的群众性大型乐舞,慢慢演变为现在维吾尔族的“赛乃姆 ”、“麦西来甫”等大型集会歌舞活动。由此可见,古代龟兹地区的舞蹈就是如今的维吾尔族舞蹈。
总而言之,龟兹舞蹈拥有丰富鲜明的形象,并且有多彩的佛本生故事、因缘故事以及佛传故事等生动的题材。虽然学者们的对龟兹研究比较晚,但是成果确实非常的丰盛。从2006年——2016年间发表关于龟兹舞蹈的文章虽然不多,但是都取其精华!可惜这其中关于服饰以及宗教学的研究较少。
(一)龟兹舞蹈研究意识相对薄弱,运用宗教学以及西方学的相关理论对龟兹舞蹈的研究工作还需进一步深入。目前,随着龟兹地区石窟的慢慢风化,我们需要加紧步伐来保护我们最为珍贵的源头,一方面需要现有的研究者们拓展研究视角,另一方面纳入一些维吾尔族的年轻人一起加入龟兹舞蹈研究的队伍中来,这样才能更快的发展龟兹舞蹈。
(二)目前学术界对龟兹舞蹈研究基本上是繁星点点,随着现代化的进展的加快,龟兹舞蹈会出现很多不确定因素,受到越来越多的新事物的影响。因此,希望学者们可以重视龟兹乐舞文化的研究与探索,丰富研究内容与领域,争取将汉唐时期的古龟兹乐舞文化再创辉煌。
龟兹,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产物,是悠远丝绸之路上的一颗亮丽明珠,是东西方文化碰撞、冲突、融合出来的火花。龟兹舞蹈的精神是包容的、开放的并且善于吸收丝绸之路上各国文明使之沉淀,最终融合形成自己鲜明的风格,龟兹舞蹈是维吾尔族在本民族舞蹈的基础上,接受来自中原乐舞文化的理论。吸收融合了印度文化、古希腊文化等地域的某些因素影响逐渐发展产生的,龟兹乐舞可称之为“包天下之舞蹈精髓,容八方之舞蹈精华”。由此可以见得,在古龟兹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曾有过多个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或者在这里“匆匆过客”,他们被独特的地域文化所浸染、感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龟兹文化,发出耀眼光芒,直至今天仍然散发着神秘的色彩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