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航 (中国传媒大学 100024 )
“他并不成熟,他讨人嫌,他是乳臭未干的小孩。挽回他声誉的是他那个敏锐,富有逻辑的美丽心灵。”
——纳什 《博弈论》
《美丽心灵》这部影片,给人心中留下的不仅仅是震撼,又全都是震撼。主人公——纳什更多的让我注意到的是他生命中的“精神分裂症”,影片中浓墨重彩的描述,小说里极力的描写,使我感觉塑造了一个悲剧的形象,而在这悲剧之中,带着对数字的钟情,对数学的执着走尽了一生,何尝又不是一种更大的震撼?
对于这部影片中的元素而言。在色彩上,有含义深刻的不同黄色,同时,随着纳什的遭遇,影调色彩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影片中6次出现的玻璃橱窗(窗户艺术)贯穿全影片,其寓意也各不相同。在镜头表达上:推拉,航拍等镜头表现意味深长,表情达意突显得淋漓尽致。
在影片的叙事上,虚实相交和情节呼应,笔者认为最大的两个特点:虚实相交,在影片的前半部分让观众毫无察觉,而到后半部分,渐渐明朗,表现的是纳什严重的精神分裂症状。同样,这也正是影片吸引观众的很重要的一点。以及情节呼应,如影片23分10秒和1小时56分55秒,这两段表现的均是学生向老师递交自己的想法,16分15秒和2小时4分35秒两段都是“送钢笔”……诸如此类的几组前后呼应的情节,不仅仅是单纯的重复,设计的巧合,更是将所有的主题与情感,情绪蕴藏其中,耐人寻味。
1.古典而禁锢的黄色
在影片的开头,一群数学精英围坐在一名教授身边,高饱和度的色彩又泛着复古的黄色,就像17世纪古典主义和学院派的一幅油画,首先表现了数学的崇高地位,然而,最重要的,我认为表现出上课的这样一种“死板”与“禁锢”,也正符合主人公纳什对于“学院”,“权威”与灌输,被动的教学形式的一种反感。
同时在小说中,真实的他,也是痴迷于自学,不屑于所谓的推论。因此,我认为开头这种黄色与色彩的处理,别有内涵。
2.暧昧而甜蜜的暖黄
在影片的40分钟时,纳什与艾丽西亚参加酒会的场景中,充满了暖意的黄色并伴着橙色,营造了一份甜蜜与喜悦,也为纳什与艾丽西亚的相识相知相爱埋了伏笔,烘托了气氛。同时艾丽西亚为纳什整理衣服也起到了两人情感的推动,在这爱美的暖黄色下没有丝毫的违和感。
3.暗淡消褪的淡黄
影片50分钟处,1小时5分处和1小时32分处,可以感受到画面采用了消色处理,并加以淡淡的黄色。
50分钟的这段,是纳什与室友赫尔曼以及他的外甥女的相遇,看似平常,但不怎么令人舒服的画面似乎也暗示了其中的诡异,为下文揭开纳什的精神分裂症埋下伏笔,与1小时5分处相呼应。
这暗淡消褪的淡黄,还表达了一种情感,就是对纳什患精神分裂症的惋惜与悲哀。
1小时32分这段,是在纳什的精神分裂的世界里的一个主角威廉谢帕尔,同样是虚幻,这一场戏中,也正是纳什在真实与虚幻中抉择,与虚幻博弈的一段,可他依然又沉浸到了自己精神分裂的那个世界,那个悲哀的世界。
4.荣誉与骄傲的金黄
在影片中2小时05分,也就是影片的结尾部分,在聚光灯下,纳什是金色的,会场是金色的,他的妻子是金色的。这种金色象征着荣誉与骄傲,甚至有几分神圣的意味。
或许是纳什对于痴迷研究的回报,或许是妻子精心照顾的回报,或许是上天对于这位执着而又单纯的数学家的敬佩,或许,这是他最单纯,美丽的心灵的折射。
“窗户”,可以代表“眼睛”,可以代表“神秘”,或许也可以代表“分离”。
影片中6分20秒,11分50秒,17分20秒,22分15秒,1小时53分20秒,1小时56分,6次出现的玻璃橱窗(窗户艺术)贯穿全影片。
6分20秒是首次出现橱窗,表现了纳什对于数学的痴迷,11分50秒同样如此。17分21秒,表现的是纳什受挫,被否认后的绝望。这三次,都出现了室友赫尔曼这一人,是纳什自己的幻想一步步的推进,是纳什对数学的执着一步步推进,是纳什对自我世界的一步步的充盈。
而在22分15秒的航拍镜头,窗户渐行渐远,季节由冬到春,更加生动而富有诗意的展现出了这道“窗户”,他是纳什的执着,却又是纳什虚实两个世界的分别,在自己的世界一动不动,却离现实的世界渐行渐远……
1小时53分以及1小时56分的这两处,也可以理解成是纳什在年老时与之前的呼应,有了时间的沉淀和酿造,或许这份执着更令人动容。
对于《美丽心灵》这部影片,最好看的一点,我认为其中有插叙的作用。在前半部分,纳什的室友也好,机密工作也罢,或许会让我们真的信以为真,而直到中间精神病医生的调查,才让我们晃人大悟,原来纳什的精神分裂症从影片的开始一直贯穿着,不禁让人感到精妙。同时,为了不让观众知道以后感到乏味,还在1时32分纳什与威廉谢帕尔的对白之间,让谢帕尔不断的解释,不断的动摇观众,即使在知道了以后,也会将虚实的世界以真实的世界在纳什身上穿插进行,抱着的,在虚实世界是一个人,在真实世界就是一团空气。这样,不仅增加了影片的趣味性,也更让纳什的悲剧性增加了几分色彩。
而说到情节呼应,例如影片前后的在玻璃橱窗上钻研数学;影片23分10秒和1小时56分55秒学生向老师递交自己的想法;16分15秒和2小时4分35秒“送钢笔”;40分和1小时44分纳什妻子整理纳什的衣服……这一系列的首尾呼应,前面是那是的挫折,是纳什的开始,后面是纳什的结局,是自己。
依然在玻璃橱窗上钻研数学,我们感动于他的执着;他递交给老师想法,他的学生递交给他想法,我们感动于他的纯真;他看着别人送教授钢笔,自己被人送钢笔,我们感动于他的成功;妻子为他整理衣服,妻子给予他鼓励,我们感动于相濡以沫的情感……我们看着他和妻子手挽手走出诺贝尔颁奖的殿堂,我们感动,不只是他的美丽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