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学科慕课发展与课程定位研究

2018-01-28 07:05:45吉林大学艺术学院130000
大众文艺 2018年18期
关键词:学科艺术课程

(吉林大学 艺术学院 130000)

2012年,慕课风暴在美国掀起,随之登陆中国,并于次年开启了中国的慕课元年。历经五年的发展实践,中国的慕课建设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据教育部数据显示,到2018年初,中国自主打造的具有本土化特色的全国性慕课平台共十余家,由全国460余所高校建设的3200余门慕课上线投入运行,选学人数累计高达5500万人次。中国的慕课数量稳居世界第一位,慕课建设处于世界前列水平。1

一、高校艺术学科慕课发展现状分析

2011年,艺术学被正式确立为独立的学科门类,下设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以及设计学5大学科。学科的升格在彰显艺术自觉、自信、自强的同时,也使高校艺术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慕课浪潮的带动下,高校艺术教育者们也积极投身于慕课建设之中。

以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智慧树以及好大学在线四家慕课平台为例,对高校艺术学科慕课情况进行统计:截至2018年2月25日,四家平台共有在线课程3377门,其中艺术类慕课179门,总占比为5.3%。在这179门慕课中,涵盖了艺术学下设的全部5大学科。从学科分布上看,设计学慕课数量最多,共59门,约占艺术类慕课的33%;戏剧与影视学慕课最少,共15门,约占8.3%。不同艺术学科的慕课建设略显不平衡。

与其它学科慕课建设相比,艺术学科慕课在数量上占比偏少。例如截至2018年1月,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的全部课程中,工学类慕课占比最高,约为20.4%;理学类占比约17.1%;而艺术类慕课仅占4.1%。

与此同时,艺术学科慕课在质量建设上呈现出较高水准。2018年1月,在教育部公布的首批49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中,艺术学科慕课共37门,占比约为7.5%。其中由北京大学叶朗教授担任学术总策划,北大、清华、人大、中央美院、中国美院、天津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等八所大学的近20位大师主讲的慕课《艺术与审美》,涵盖绘画、雕塑、设计、音乐、戏剧、舞蹈等十大艺术门类,累计选课人数高达20万人,堪称“中国式慕课典范”;山东大学王震亚教授的《人人爱设计》选课人数更是达到25万人,已成为最具影响力的设计类慕课。这37门课程都是课程质量高、应用效果好、示范性强的精品慕课,代表当下中国高校艺术学科慕课的最高水准。正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所说,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中国价值观方面,文化艺术类慕课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

二、高校艺术学科慕课课程定位与知识体系重构

1.艺术学科慕课目标定位

艺术学科课程大体涵盖三大体系: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以及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前两类的课程定位主要针对于高校艺术专业的学生设置,而后一类课程主要是面向高校非艺术专业大学生选修的通识课程。传统的艺术课程受制于地方、学校、学生等多重因素,课程定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专业类课程多于精细,缺乏横向知识的延伸;通识类课程又过于粗放,显得知识的深度不足。此外,体系内的课程往往“各自为政”,缺乏互通。通常表现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脱节;艺术院校的专业课程并不适用于普通高校的学生学习;即使同一门课程,由于不同高校学生的学识基础不同,也往往无法进行互教互学。

与传统课程相比,慕课教学不受时空制约,受众群体较传统课堂更显庞大,不仅涵盖了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还吸引了更广泛的社会学习者参加。由于受众群体的学科背景、艺术基础、期望达成的学习目标差异较大,使得慕课的目标定位更应符合以下特征。

具体体现为:第一,广博性,建设一门优秀的慕课课程,必须具备“大视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课程等教育资源可以在学校乃至国家之间自由流动,不仅打破了学科、学校的边界,也冲破了国家的疆域。3艺术学科慕课应秉持开放与广博的精神,课程设置上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注重东西方经典艺术文化的传承;注重艺术交叉学科的建设。

第二,学术性,提升慕课课程品质的关键。艺术学科慕课中体现的学术性,并非一味地追求的“高”、“精”“专”,而是根据课程定位及受众群体的需求,寻找与课程匹配的学术目标。从基础到精通,形成进阶式、可持续性发展的课程体系。

第三,前瞻性,运用长远的眼光审视未来学科的发展。“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个“预”,凸现前瞻性在慕课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艺术学科慕课课程应突出引领性和超前意识,例如着眼于人工智能技术在新媒体艺术中的应用;针对增强现实技术(AR)、虚拟现实艺术(VR)的课程研究。

第四,创新性,让你的慕课与众不同。随着艺术学科慕课数量的与日俱增,同类课程、高度相似性课程越来越多,甚至不乏出现同名课程。若想在浩如烟海的慕课浪潮中脱颖而出,课程的创新性必不可少。比较突出的课程有北京大学的精品慕课《“非遗”之首——昆曲经典艺术欣赏》,运用独特的“非遗”视角对中国经典的昆曲艺术进行赏析;此外,跨学科性学科课程也是未来艺术学科慕课发展的趋势,《音乐与健康》、《物理与艺术》、《世界三大宗教与艺术》等课程定位都具有较强的创新性特征。

2.艺术学科慕课知识体系构建

伴随着数字时代的发展,微信、微博、微新闻、微课程成为人们获取资讯和知识的主要方式,“碎片化”已成为当下信息高速裂变的突出标志。慕课运用“碎片化”的构成方式将传统课程60~90分钟的大课时拆分为若干个3~15分钟不等的微课时;解构传统课程 “整体性”叙事结构,将全部知识进行碎片化处理,按照突出核心与重点的原则重新设置章节结构;合理切分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对应着一个微视频,若干个知识点组合成完整的学习路径和逻辑性的知识导图,实现对慕课教学的课程内容和知识体系的重新整合。

根据艺术学科自身特色,尝试构建“三点+两线”的立体化慕课知识体系。“三点”即在每个微视频中导入一个兴趣点、突出一个核心知识点、解决一个问题点;“两线”即课程结构线(所有微视频构成的完整性学习路径、课程知识导图)和教学辅助线(包含章节测验、作业、课件、考试、讨论以及拓展知识富文本等)。

当前,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正在进入实施阶段。慕课作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产物,越来越受到高校艺术教育者的关注和热议。高校艺术学科慕课构建应充分发挥学科特色,结合中国本土化特色,科学、合理的探索出一条适合艺术学科信息化发展之道,对于推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变轨超车”具有深远意义。

注释:

1.丁雅诵.中国慕课,与世界一流比肩[N].人民日报,2018-01-16(012).

2.范雪娇.人文艺术类慕课前景可期[N].中国艺术报,2018-01-29(001).

3.瞿振元.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需要大视野大格局大繁荣[J].中国高等教育,2015(24):1-1.

猜你喜欢
学科艺术课程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 08:53:38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纸的艺术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因艺术而生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58:59
艺术之手
读者(2016年7期)2016-03-11 12: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