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斌 史 燕 (青岛理工大学 266000)
胶州市位于山东省东部,山东半岛西南部,胶州湾西北岸,隶属青岛地区西部。历史上这个地区是莱夷之地,东夷文化的发祥地,宋代之后战争和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当地人民举家外迁,人口数量急剧减少,由此,民间剪纸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摧残。明初,出于军备与经济发展的考量,执政者从各个内陆地区往沿海方向调整人口。全国各地的移民带来了各地不同的民间剪纸艺术风格,这使得青岛民间剪纸不仅仅是上古古朴粗犷的艺术传承,也增添了些许灵动。明代嘉靖十四年,贯穿胶东半岛的胶莱运河重新开通,不但促进了沿海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从而为青岛剪纸带来了南派的艺术风格。这使得它区别于山东渤海湾区域粗犷的风格,更多的是山东胶东地区以线为主,线面结合的精巧型剪纸特色。
最早,剪纸多是用于丧葬场合,人们用纸做成各种动物和人像在死者葬礼上燃烧或给死者陪葬,以寄托对死者的哀思和对死者再生后生活富足的期盼。但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剪纸素材囊括了喜丧生活的各个领域。从表达对死者的祈愿,到婚庆嫁娶的祝福,再到对世俗生活场景的描绘,剪纸从特殊的场合延展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
据史料记载,胶州剪纸可追根溯源至东汉时期,随着造纸术的发明,剪纸在胶州初现雏形。清末民初,胶州出现了一位代表中国剪纸艺术水平的剪纸大师高友三,他创造性得结合了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刻线桃色效果和中国画的意境感,在传统剪纸的基础上,首创“彩色剪纸窗花”——具有构图对称、内容丰满、色彩绚丽的艺术特点。改革开放以来,胶州剪纸艺术蓬勃发展,剪纸艺术创作研究队伍日益壮大,推出一批优秀成果,先后组织出品了由《中国•胶州剪纸》四卷本套册、《秧歌人物》、《胶州八角鼓》等一系列具有胶州民俗特征的剪纸。胶州也被赋予了"中国剪纸之乡"的荣誉称号。
作为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的剪纸,根据考古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纪甚至更早。剪纸作为传统的民间技艺,有别于一般的非文化遗产,没有繁琐的技艺流程和规范。
胶州剪纸的工具与各地剪纸相差无几,一般分为主工具和辅助工具。主工具主要是指剪刀、刻刀、蜡盘。辅助工具一般是指辅助特殊形状剪刻时的工具,如打孔器。
剪纸的材料由原先的传统宣纸,逐渐发展为艺人可向厂家定制相关要求的纸张,比如双面万年红:特点是双面红色、防水、保存时间长、相较于传统纸张略厚;也有与时俱进的磁力贴材料:特点是新颖、方便粘贴,但因过厚多用于机器剪纸。
胶州流程简而言之可概括为两个词:确认图样,剪纸。在开始剪纸之前,艺人会确定剪纸用途,根据用途来确定作品里面涉及到的图像符号和风格,然后画出所需图样,根据图样的实际情况进行剪或者刻。旁人对剪纸多有误解,认为剪纸仅仅只是指用剪刀剪裁出来的作品,但实际剪纸作品多是剪、刻相结合的。
一副作品做好后,大多需要复制。传统的方法是用“蜡熏”,将图案“复印”至空白宣纸上。首先,将宣纸打湿,用原作品固定至宣纸上。(沾湿的宣纸具有一定的黏性)其次,点燃蜡烛,“熏烤”固定作品的那一面宣纸,利用蜡烛的黑烟来绘制图案。最后,阴干完成后的宣纸,开始剪刻。随着现代复印技术的发展,传统的“蜡熏”技术被复印机所替代,仅有传统艺人在沿袭这一技艺。
剪纸素材一般以现实生活中所见所闻作题材,表达对所见物像最简单最直接的情感。胶州剪纸的素材多来自胶州传统的民俗文化,如胶州大白菜、胶州秧歌、胶州八景等;也有时事生活的反馈,如以奥运为素材的作品。
《趵突泉》,高友三作品,单幅刻纸。以剪刀和刻刀为画笔,绘制出了一幅生活场景,画幅精巧,线条细腻流畅。在小小的幅面上,不仅有景点、还有观景的人,栩栩如生,仿佛置身在景点中,整个画面宁静而又热闹,表达了艺人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歌颂。
《胶州细棂窗花》,胶州剪纸门类之一,大都是“上下分层立体式”构图,就像一颗生命之树,互不遮掩,纷呈展开。窗花结构分为三层,每层当中纳入一主题元素,相当丰富,而且虚实有秩,层次分明。民间艺术的率真直白、浪漫自由,在胶州细棂窗花中得以充分表现。
剪纸作品大多出自乡村妇女与民间艺人之手,多是妇女农闲之余的消遣的方式,胶州话称之为“伎俩人”,古时也有以此来判断未出嫁的闺女是否贤惠的标准之一。也正是因为“众人皆会”但非正业的特点。剪纸多存在着“易学”,“不精”的尴尬情况,胶州剪纸也是如此。同时,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小农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剪纸所依附的良好土壤发生了质的改变。
如今的胶州剪纸已经被纳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的一项重要内容,成为我国民族文化艺术形式亟待抢救和保护的项目之一。它所面临的生存环境和传承形式的困境,也正是我们在保护这个非遗文化中所要考虑的。
如今各地的剪纸文化出现了融会贯通的现象,传统的剪纸素材融入了更多与时俱进的因素,剪纸材料也由单一的宣纸转变为多元化的材料。剪纸的作用从简单的装饰性衍生出更多工具类的作用,比如用于蛋糕的裱花。随着新技术的引进,胶州的剪纸环境重又迸发出了生机。同时,胶州剪纸也开始走进校园课堂,这不仅拓宽了胶州剪纸的生存空间,还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孩子们中国传统美育价值的熏陶。我们相信胶州剪纸会在生机迸发的今天探索出一条与时俱进的发展道路。
[1]代江涛.从青岛民间剪纸艺术看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承和保护研究[D].山东大学,2008.
[2]张珍.中国传统民间剪纸与艺术设计.[D].淮北师范大学,2010.
[3]刘金平.胶州细棂窗花:剪出来的艺术.[J].走向世界,2009(26).
[4]徐静.浅论剪纸艺术的起源与审美.[J].名作欣赏,20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