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花鸟画白描技法的历史演进

2018-01-28 09:50常熟理工学院215500
大众文艺 2018年22期
关键词:白描花鸟物象

(常熟理工学院215500)

花鸟画白描(或称线描),是工笔花鸟画的基本造型手法,即以精准概括的线条造型方法,将自然形态的花鸟转化为线描艺术形象。同时,花鸟画白描作品因创作者用笔的不同、造型理念的差异而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形式美感,也逐渐成为独立的艺术样式进而形成了自身的审美价值。

花鸟画白描,较之人物画白描而言,受客观物象的制约性更大。其原因在于:自然界中花鸟形态种类繁多,形态差异较大,过于程式化的线条组合形式,无法胜任细致入微的花鸟结构和形态的刻画。人物画白描则不同,传统人物画白描中有十八描,看似有着极为丰富的线条表现样式,但实际上无论是动态和衣纹组合,都有万变不离其宗的程式化造型手法,因为人物画的刻画对象永远只是不同时空、不同情节中的人,且大多数情况之下其衣着也是少有大的变化。花鸟画中的客观物象历经千百年,并无大的变化,边鸾笔下的孔雀,应与现代的孔雀无异,而宋画中大量出线的花草虫鱼也依然能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

从萌芽时期的抽象化、图案化,到成为独立画科时具备较为完善的勾线技巧,再到宋画中勾线赋彩达到的完美融合,这一阶段正是花鸟画白描技法对客观花鸟形态真实描绘的萌芽、发展、成熟的过程。而在随后的文人画影响遍及所有画科的元明清,担当工笔花鸟画最基本造型任务的白描,并未因写意花鸟画的冲击陷于停滞状态,明代院体花鸟画家边景昭、林良、孙隆、吕纪,明末陈洪绶,清末的海上画派诸家,都在花鸟画白描艺术上进行了各自的探索。

一、逐步完善的早期白描技法

中国乃至世界其他人类文明发源地早期的绘画活动中,线是最为常用的表现手段之一,因为它最易于表现人们对于外部世界和环境的模拟与反应。早期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样,就是劳动人民熟练掌握的装饰性线条,它以重复、秩序、对称等形式美的法则,表现出人们在自然形态中美的感悟与再创造。夏商周时期的青铜纹样同样以线的装饰美特性,体现出这一时代特有的审美趣味及对于美的形态的执着探索。

从战国时期的人物帛画,到汉画像石、砖以及汉墓出土的帛画,线的造型特性逐步摆脱图案的范畴,表明人们对于线造型的叙事性功能和表现性功能有了更深的认识。魏晋时期士族文人阶层的发展促进了文艺的多元发展,对于绘画创作的方法论逐步出现并开始在文人阶层产生其深远的影响。虽没有关于线的系统论述,但从反映当时绘画特色的诸多后世摹本以及当时的论画著述中,我们可以肯定,这时期线描已逐渐成为中国传统绘画最基本也最能体现画家个人面貌的造型元素。

由于中国古代绘画中人物画、山水画的发展要早于花鸟画科,因此人物画中线条的风格化较早形成。魏晋顾恺之中的“春蚕吐丝”描细劲悠扬,曹仲达的“出水描”绵密规整,唐代吴道子的“莼菜条”能生发满壁风动,宋代李公麟白描人物的精微传神,宋代马和之的“柳叶描”使人物形象更具潇洒灵动之感。可见,线的形制,既是体现绘画形象的基础,也是展现作品独特艺术意蕴的根本。人物画如此,山水画也无例外,作为山水画骨肉的山石表现技法,尤其是山水画画家无法绕开的勾皴,虽然各家技法不同,但归根结底都是对各种用笔及线迹、笔墨的综合运用,线条依然是其根本。

传统花鸟画,作为对花草鸟虫这类为人们喜闻乐见的物象进行艺术表现的画科,它运用着与传统山水画与人物画相似的概括、程式化的造型手法,同时又注重表达动植物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动姿态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人文情感。

二、精于刻画的宋代花鸟画白描

五代两宋的花鸟画可谓细笔花鸟画发展的高峰,期间涌现了大量杰出的花鸟画家,其创作的题材、意境又极为多样,在写实物象与诗意内蕴的融合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我们留下了大量艺术珍品,成为后世花鸟画发展过程中,清除因文人戏墨过于概念、粗率流弊的正始之音。这一时期,白描花鸟画虽然没有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得以流传,但是作为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工笔花鸟画笔墨语言最重要的造型元素之一,已经形成了完备而成熟的技法。大量的花鸟画作品都显现出以下的特征:白描笔法精细洗练,状物写生能力强,用笔柔和中兼劲拔,形简而意全,线条富于质感和变化。

虽然线描还只是当时花鸟画创作过程中拟物象形、赋色填彩的造型元素之一,但是从当时流传至今的一些单色花鸟画作品,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从唐宋风靡一时的工整细笔浓墨重彩一路的工笔花鸟画到有文人画特质的纯水墨花鸟画的出现和发展,吻合中国绘画整体发展的潮流和规律,预示着单色白描花鸟画必然会摆脱色彩束缚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抑或在画面中占主导地位,成为展现画家独特审美趣味的重要环节。如宋赵孟坚的《水仙图卷》,以白描为骨略施水墨,繁而不乱,生意盎然,清雅飘逸,以富有激情的劲健的笔墨,传达出了蕴涵在花叶中蓬勃的生命力,体现出宋元文人花鸟画淡雅蕴藉的艺术风尚。

三、多元个性化的元明清花鸟画白描

盛行于元代的文人水墨花鸟画,更为接近书法写的境界,常能寓丰富的墨色变化和点画笔迹于一体,工细中透露出淡雅明洁。花鸟画发展到明清蔚为壮观的写意一路,线条的运用从单一的填色渲染,到勾花点叶、再到泼墨大写意,似乎在三种画科里对于线的脱离最为彻底,这其实是花鸟画艺术的最为独特的地方。尤其是在明清两代书画商品经济较为发达的背景下,民间绘画的发展催生出了众多个性十足的意笔花鸟画风格。与此同时细笔双勾一路的花鸟画并没有消退,衰弱,而是以不同的方式继承和发展着唐宋花鸟画发展的优良传统。

明代延续勾线染色的花鸟画创作方法的代表人物是陈洪绶,其花鸟画造型古拙,富于装饰性,陈洪绶的花鸟画白描造型不以逼肖见长,与其人物画相似,而是在装饰性的变形中融入了古雅、奇崛的形式美感,以极为精炼的线形展现花鸟形象的明净、典雅。尤其是他晚年笔下的花卉,特重形象的提炼,花瓣枝叶精致饱满、风姿绰约,笔迹劲爽赋予张力,生活中平常的静物被赋予了一种超然物外的高雅格调。

近代海上画派的花鸟画技法繁多,其艺术延续了吴门、浙地、扬州及常州等地诸家的花鸟画传统,勾、

染、粗、细诸法兼备,多姿多彩。其中,师法陈洪绶自成面貌的任淇,任薰、任颐等人都花鸟画创作中发展了前辈的勾染之法,尤其是其钉头鼠尾描设色相结合的工写结合的技法最具特色。任颐的花鸟画白描技法,挥洒中不失精微,丰富中不失整饬,充分体现了其对于自然花鸟形态的深入研究和对于线的深刻领悟。

四、不断推陈出新的现代花鸟画白描技法

近现代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涌现了众多卓有成就的工笔花鸟画家。他们着眼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艺术传统地继承与创新,在吸收传统艺术滋养同时,发掘和表现生活中美的物象和瞬间,摆脱了狭隘的门户偏见,借寻常花卉鸟虫表现人间之大美和生命的力量,形成了新的气象,创作了大量为人民喜爱的作品,其艺术成就的取得都源于对古今经典的悉心研习和深入自然观察写生。

于非闇,早年醉心于赵佶、赵孟坚、陈洪绶等古代名家的笔墨技法,后又潜心于素描写生,最终形成了极具个性的形神俱佳的笔墨造型面貌。他的花鸟画白描,注重以线的硬软、波磔、粗细、顿挫等手法表现花鸟的动静、厚薄、凹凸等,善于将观察、比较和分析所得的结果与艺术形象进行有效地融合。陈子奋,著有《陈子奋白描花卉册》。他的白描花卉造型严谨,物象的细节刻画准确到位,线条富于节奏变化,其白描花卉常以丰富劲畅的线条展现花叶的俯仰翻飞,特别是画面中较为夸张的波折线的运用和钉头鼠尾描法的运用,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其作品善于在毫厘之间展现不同花卉优美动人的形态。

现代画家苏百钧的白描花鸟画作品,则完全突破了传统花鸟线描技法的束缚,其作品题材极为丰富,不仅局限于繁花似锦、枝繁叶茂的花卉形态,更善于发掘表现隐藏于普通自然形态中的形式元素,粗糙晦暗的老干粗枝、了无生意的残花败叶等等,都以独特的视角和构图呈现出让人耳目一新的花鸟意境。其作品中主要有两种线的类型:一类为中锋用笔为主的匀顺而富于节奏感的线型,物象因此而更为饱满丰润,姿态万千;另一类,则呈现出枯笔的中侧锋并用,其丰富的笔墨效果一改花鸟画白描的细腻特性,而是融入了一定的山水画的勾皴擦染技法,笔墨的多种呈现方法在作者的白描花鸟画作品中得到了合理恰当的运用。

综观花鸟画发展的历史,花鸟画的线描形式作为一种重要的表现语言,自其确立之日起就未曾消失过,尤其是在细笔花鸟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呈现方式,有时隐秘于墨色之中,有时以不同线型特有的造型趣味凸显自身的形式美感,但无论是何种方式,都离不开白描技法的本质——以线造型。对于花鸟画学习者来说,学习花鸟白描技法不仅是了解学习工笔花鸟画的造型基础,也是进一步深入学习写意花鸟画的必要前提。

猜你喜欢
白描花鸟物象
写意花鸟
物象几何——新艺美固整木展厅
巧用“白描”把人物写活
如何与物象相处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武术文化中“物象与兴象”的博弈
花鸟卷
诗笔白描,写照传神
写给远去的路遥
多情花鸟,不肯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