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造物中的“备物致用”

2018-01-28 11:00刘焕焕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研究所210013
大众文艺 2018年4期
关键词:手工业造物器物

刘焕焕 (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研究所 210013)

“备物致用”取自《易.系词上》——“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器物存在的目的在于能被利用,产生功利的价值,也就是实用主义的理念。

秦政治处于中央集权,手工业创作和发展的功用空前地集中于宫廷贵族的需求,使手工业虽然在重农抑商和人力资源限制的窘况下仍然得以发展。器物的形制,装饰等都以礼制的要求为衡量标准进行制造。大规制的青铜器和各种奢侈繁密的装饰,多种功能的器形分类,如出现大量的陪葬明器等,成为了这一时期器物制造的主要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在思想上从“备宫廷用”的角度集中地发展成熟起来,但在这样的狭隘礼制的条框要求下,手工造物最终形成了一股奢靡的造物之风,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经济负担,同时也束缚了造物的广泛选择。因此,“备物致用”又再一次被提出,以各宗思想的形式对其加以批判。

如春秋战国时期,奢靡之风盛行。旧制度的衰败使手工业趋于平民化,礼仪制度的萎缩,使得装饰等出现了意义上的空洞。上层大量的奢侈品的存在引起了民众的不满。诸子百家均站在社会的角度对其加以批判。墨子从民生出发,法家则顾虑国家政治,管子以国家经济为先,道家从人性道德处立论。1他们在思想领域产生了各自的学说,而这些理论学说在与奢靡相悖的同时,自觉地站在了以实用为准的立场上。它的提出其实也与人们重视民生和社会生产力有限有直接联系。重农抑商的社会价值观取决于当时生产劳动力不足,征战削减了劳动力的数量。因而在基本生存资料的需求下,人们对手工业生产自觉形成一种限制。加之奢靡之风的推动,形成了一种反对的社会风气。

这种社会风气的形成为“备物致用”理念的实施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社会价值观的后盾。进而使得思想家对造物,对器物制造也有了新的具体的要求。这种要求本着节俭和实用的标准,以实用功利性作为评判器物美感和价值的准则。在墨子看来,器物形式完全取决于功能的,装饰也极为简单的便属于器物中好的形式。这也就是所谓的利用则止——成器之道中一类美学思想。实用为准的美学标准发展到现在仍然被认可,如现代的功能主义设计,就是以设计的实用功利性作为设计的基本。纵观现在建筑设计,家居设计,公共设施设计等无不以此为基础。

在先秦“备物致用”思想的指导下,产生了一大批具有功能主义设计性质的工艺品。他们各自在材料,性质,装饰等方面体现了实利主义的设计标准。

首先在材质方面。器物的选材与其功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传统造物的理念和西方有着很大的出入。这与其世界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西方在对待自然方面持一种征服和改造的态度,因而它的设计理念是根据自己的要求来改变原材质以达到自己的要求。而中国对待自然的是以一种达成自然与人和谐的态度,因此,中国的设计往往以材质来决定其功用。按照材质的特点来设计以达到自己实用的目的,或者选取与实用性更契合的材料加工以达到功用。

因此,我们在设计中往往可以看到很多器物的设计与其材质的特性相符合。如“弓人”条选择做弓的过程中,选材需要六中要求,称之为“弓之六材”。“干也者,以为远也;角也者,以为疾也;筋也者,以为深也;胶也者,以为和也;斯也者,以为固也;漆业者,以为受霜露也。”2

在弓里,角材用来贴附于弓杆上,利用其柔韧性和坚韧度,来增强弓干的韧性和强度,以增加弓体积蓄的能量,增长射程。因此,要求角材柔韧度和坚韧度较高,泛出青白色、顶部丰大的牛角就是很好的材料。

与材料相同,器物的形制也以其功用为设计基础。器物的大小,形状,色彩,厚薄等都与其作用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在先秦时期,由于礼制的大规模盛行,礼器和明器从生活器中脱离出来,以其独特的功用单独影响了部分器物的形制。

先秦生活器中以酒器最为代表。其中一个代表爵的形制就是与其实用性相契合的一个典型。如夏代晚期的爵,体积较为精巧,器壁较薄,便于携带和使用。流和尾置于爵身前后,倾斜度数不大。流较长,称槽装利于液体的流动。爵较深,便于储蓄一定量的液体。而爵口设置的两个丁装柱,用以设置小网来过滤液体中的杂质。整个形制的大小,样式都与其部位的作用有着直接联系。

先秦造物的另一部分是分支出来的明器。其实这与其礼制是一类别的。但由于其功用特殊,并且使用量较大,延续至今,所以单列出来进行讨论。明器部分的设计与生活器物有部分相似,用以给先人逝后使用。与之相不同的是,明器也具备了礼器的部分功能,如显示墓主人的身份地位等。如湖北江陵楚墓出土的战国时期的镇墓兽以及安阳出土的商代带枷陶人,都具备了以上两个方面的特征。镇墓兽实现了其镇墓的实用意义(与其精神上密不可分),同时人俑的数量也显示了墓主人身份的尊卑。

其实礼器和明器的“备物致用”与墨子的“备物致用”已经有了部分的偏差,这种偏差覆盖了先秦时期造物的整个过程,在其装饰上也有体现。器物装饰原本是在“备物致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在“备物致用”的影响下趋于简朴。器物从起先以实用性为其唯一的标准后逐步发展为观念所影响,器物不仅仅为现实目的而存在,同时也有其观念上的意义。

这些意义被设计为纹样甚至成为特定意义的图腾。而装饰的手段也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日渐成熟和多样化起来。至春秋战国以前,器物装饰趋于繁复,装饰的手段趋于多样化,而装饰的材料等趋于奢靡。如商代的龙虎尊和西周的凤鸟提梁卣,通体纹饰,造型复杂,有的甚至施以鎏金或镶嵌以宝石。

而从春秋战国旧制度(也包括礼制)衰落开始,器物美的定义开始趋于简化,朴实,以其实用为衡量器物价值的主要标准。此时的纹饰开始逐渐回到夏商周之前的状态,或者装饰以日常生活场景。如战国时期的燕乐攻占纹壶,极为简朴,又有记录史实、歌颂君王功绩的实际作用。

而夏商周时期的大型器物的纹饰,其实也是有实用性的。由于当时的器物多用以祭祀,因此,器物的纹饰多以龟蛇,熊旗等动物纹样或图像的旗。旗上的装饰图案与其他的共同组成天体的象征。3代表了一种与自然的沟通,神的交流,这也是与祭祀的目的性相契合的。虽然没有现实的实用性,但也已经达到了祭祀器物的本身的功利性。

“备物致用”的理念在春秋战国时期被大肆推崇起来,对手工业的发展其实是具有两面性的影响的。虽然推崇“备物致用”的理念源于社会矛盾的需要,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手工业精英化的发展。毕竟贵族的需要为手工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和技术,其种类和形制,样式都具有深厚的物质保障。但由于传统造物的教授方法是“弟承师”的方式,周后期造物开始模仿前人,以至于技术和器物设计停滞不前,造成了社会极大部分的资源浪费。被“备物致用”取代也是历史的必然性所致。

“备物致用”在当时生产力与社会需求的矛盾中起到了平衡缓和的态度。由于手工业者集中于君主需求,导致了民间手工业的匮乏。人们的生产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受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供求达不到平衡,上层手工业过度消耗人力和财力,这种现象在“备物致用”的要求下都得到了一定的缓解,社会政治才得以稳固的发展,而手工业也得以以正常的发展过程,形成较为稳定的手工业市场。

而这种优越的条件下手工业者的技艺也得以大幅度的提升。君主的生活需求和审美需要使得手工业者不得不费心创新。于是在形式和使用上都体现的先秦手工业者对于实用和美观的高度统一的娴熟工艺。如战国时期仿生制造的虎噬鹿器座,不仅使用了错金银的高超工艺,设计上以虎食鹿的威猛形象为主题,并且以虎背的弯曲的曲线实现了其人体工学的特点点,符合使用者的身份。在审美和实用上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由此可见,“备物致用”在这一层面上起到了相悖的作用。虽然这一理念的提出是在礼制意义空洞的前提下提出的。但是,他强调节俭,简化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的原本以繁饰为美的美学标准。由此,对先前的大量的物质人力投入提出质疑,大量的具备深厚精神意义的奢侈器物失去了其存在市场,部分阻碍了手工业的创造性和实验性。

综上所述,先秦的“备物致用”产生于其历史大的背景,是物质和精神上,人对自身需要的本质体现。他所追求的功利主义覆盖了社会不同的阶层,以至于造物深受这一理念的影响,极尽其实用之至。给先秦手工业以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都带来了冲击和影响。这种影响对于造物而言是基础的,这种基础性延续至今,仍是手工业制造,工艺制造的基本要求。

注释:

1.徐飚.《成器之道——先秦工艺造物思想研究》.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P58.

2.徐飚.《成器之道——先秦工艺造物思想研究》.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P111.

3.徐飚《成器之道——先秦工艺造物思想研究》,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p101.

[1]贺西林,赵力.《中国美术史简编》.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2]徐飚.《成器之道——先秦工艺造物思想研究》.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

猜你喜欢
手工业造物器物
针刺无骨花灯的造物艺术与传承发展研究
论河南传统陶瓷手工业的当代发展
礼乐之道中的传统器物设计规范
技能的改进与资源的获取——以土族《格萨尔》中的传统手工业为例
汲古怀远造物归真
物物与共,美美与共
琳琅满目——中国古代器物之扇子
听古器物讲“孝文化”
惟妙惟肖——中国古代器物之粉彩像生瓷果品盘
以木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