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阳+祝少丰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在服务型政府建设理念下,我国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方面也加大了投入力度并取得了一定成就。中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民群体,近7亿多的农民在享受国家发展带来的公共文化服务的时候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尤其在经济欠发达的西部的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阻碍。
关键词:农村 公共文化服务 供给
一、选题依据和意义
近年来,农村农民的公共文化服务问题越来越引起国家的关注和重视。在党和国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新的成绩和突破,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雏形形成。但是在广大西部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尚未形成,供给模式单一,供给总量不够,国家财政资金供给偏少,文化专业人才严重匮乏,文化建设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文化供需矛盾突出等因素严重困扰阻碍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文化供给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1]
二、传统单一供给主体下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现状及解析
根据我国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務不同时期供给主体的历史演进来看,先后经历了政府单一供给主体、改革开放后参与主体初步呈现多元化的局面,到现在的政府主导、市场和非营利组织参与的格局。但是在我国西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整体经济水平落后,人民生活水平偏低,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相比东中部地区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乡村的公共文化生活和气氛薄弱,尤其在特别贫困地区仍然停留在非常落后的水平。面对西部农村的特殊复杂情况,主要呈现以下几点问题。[2]
1.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单一,社会力量参与薄弱
在西部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主要是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非常薄弱,尤其在经济落后的偏远农村地区。由于受到政治、经济和当地文化氛围,以及交通地形等特殊外部因素的影响,当地公共文化服务只能由政府单方面供给,企业以及非营利组织很难进入,所以导致当地文化服务的内容单一,缺乏活力,政府供给的文化服务不一定是人民真实需求的。[3]
2.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供给严重不足
“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乡有文化站”是国家在制定“六五”计划时就设定的目标,但由于当时国家经济困难,财政投入不足,西部大多数地区至今未能实现。乡镇综合文化站是政府举办的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指导基层文化工作和协助管理农村文化市场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据2014年统计,我国西部地区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共有乡镇3773个,占全国乡镇的25.3%,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目前基本上已经实现全覆盖。但是很多文化站面积多在50平方米以下,面积狭小,建成之后使用率较低,文化站设施简陋破旧,已经无法正常开展文化活动。西部农村的乡镇文化站经常是处于关门闭馆状态,当地农民很少进入文化站享受文化服务。基层文化服务基础建设落后,除了按照国家政策要求必须建立的文化站以外,很少再有其他文化服务设施,农民大众精神文化生活空虚匮乏。
3.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工作队伍建设薄弱,激励机制不强
人才队伍建设是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开展的质量与水平的高低,与农村文化工作队伍的配置状况密切相关。从整个西部农村现状来看,乡村文化工作人员配备不足,工作人员年龄偏大,学历普遍较低,思想观念陈旧落后,缺乏创新意识和远见卓识,难以适应新时期对文化服务工作的需要;西部地区有些乡镇综合文化站无专职文化干部,大多数是由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兼职管理;农村文化服务工作者待遇薪酬较低,难以吸引具有高学历知识水平的人才到乡镇基层从事文化工作。西部农村贫困地区乡镇文化工作工资待遇大多维持在200-500元之间,同时,乡镇综合文化站工作人员的福利保障难以解决。综上,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建设激励性不够,很难吸引年轻一代知识分子参与其中,从而导致乡镇文化服务内容形式创新不够,对现代技术的掌握欠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投 入在配置上不尽合理,国家对农村文化的有限投入主要集中在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且大不多数是一次性基建投入,中西部地区县以下几乎没有对文化服务工作人才的投入。
4.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供给总量偏少,质量不高
近几年,国家层面一直在强调重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但是在西部基层农村文化资源供给总量仍然偏少。目前,西部农村的乡镇文化站基本上已经普及,但是文化站内的内容较为匮乏。一些西部地区的县级图书馆,乡村图书室多年没有购买新书,书架上的书大多是比较陈旧,大部分书籍需要下架更新,根本无法满足农民群众对现代科技知识的需求。一方面乡村图书室大多闲置,书籍早已蒙上灰尘少有问津;另一方面民众迫切需求的书籍得不到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看书难、看电影难、看戏难的问题在西部农村很是突出,农村文化活动匮乏,精神世界得不到充实满足的同时,农村腐朽落后的文化逐渐抬头,封建迷信开始盛行,“生病不吃药”,对婚丧嫁娶仪式大办特办,甚至邪教思想开始在农村盛行,对农民的身心健康、物质财富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农村基层政权建设。[4]
5.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发展困难
近年来,党和国家不仅是在政策文件上重视,对文化服务经费的投入也在持续增长,但是增长比例与经济发展速度不协调不同步。财政支出供给不足导致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经费支持难以得到充分保证,正常的文化服务活动无法开展。在西部部分贫困乡镇,政府预算中没有单独专项的经费作为文化服务财政保障。而且,在西部地区也存在城乡分配不均匀,政府财政支出重点投入在城市,对农村投入占比很小,从而导致城乡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
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的单一形式,对西部农村公共文化的建设已经出现了弊端和不足,针对现实困境中的矛盾,就必须打破原有单一供给主体的限制,重新来优化设计适合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模式,探索解决路径,从而使西部农村公共文化的繁荣发展。[5]endprint
三、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多元主体供给优化的路径选择及确立
针对目前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问题和困境,政府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单一主体已经严重影响到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建设,让西部农民大众很难享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难以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更难促进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此,不仅要从国家政府层面制度政策引导鼓励,还需市场发挥重要激励竞争机制作用,引导鼓励农民大众主动表达自己的文化需求等,通过全方位的改革促进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优化发展繁荣。
1.坚持政府主导,全方位扩大供给力度
在西部农村公共文化供给方面,始终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在政策上进行引导鼓励,同时也要转变原有的职能,与时俱进根据西部农村的具体情况适时调整。
(1)转变政府职能,发挥责任主体整体宏观调控作用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国家正处于经济转型和社会转轨时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对政府职能的转变也提出了要求。“全能政府”目前已经不适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化,社会经济逐年发展,我国的社會结构,市场环境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政府管得多、管得杂,造成了该管的没有管、不该管的管了的怪相。政府的错位、失位、缺位导致了政府职能没有履行到位。政府职能在转变过程中,在宏观层面确立制定文化发展战略和方向,出台颁布相应的文化政策法规作为法律保障、制定国家文化发展预算、对国家文化财政支出进行合理分配。
(2)扩大财政投入,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生产供给能力
在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面,由于政府财政投入较少,且注重一次性基建投入,没有逐年投入并维护。从生产环节,加大对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生产行业的投入和政策倾斜,降低准入,鼓励更多的人进入这一生产领域。这可以通过税收杠杆和政策性扶持两个方面重点加以考虑和实现。同时,公共文化设施和教育上,加大对文化产品消费的培养和文化产业人才与劳动力的再生产。从流通环节,适当降低部分大众文化消费品的流通成本,尤其是税费负担。规范市场秩序,鼓励部分有潜力且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行业、企业。再要拓宽文化类产品的供给渠道,减少渠道损耗和体制性损耗。鼓励产品和服务终端进行创新,增加普通消费者文化消费的机会。其实,当务之急是针对不同发展层次和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差异,各地积极培植其有当地特色并适应当地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满足当地人文化需求的消费业态。这一点在很多一线城市已经初步实现,但是经济社会水平较低的地区仍然处于低水平,甚至是零。从最终的消费环节,一方面是前面提到的文化消费意识的社会化再生产,鼓励进行文化消费。另一方面是规范消费市场和消费行为。同时,逐步引导大众文化消费走向常态化、多样化。
(3)重视文化人才培养,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综合素质
西部农村地区文化人才匮乏,且年龄偏大,知识水平有限,基层的福利待遇吸引不了优秀的年轻人从事文化服务工作。文化人才的匮乏薄弱导致西部农村地区的文化生活的死寂。所以国家要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提供职业晋升道路规划,让他们工作得到成就感和满足感。定期对基层文化工作人员进行专项培训,让他们不断更新知识和改进工作方式,全方面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综合素质。
2.发挥市场竞争的作用,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效率和质量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应该发挥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运用市场规律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所以在构建多元主体供给的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政府就应该引导鼓励企业、非营利组织机构进入公共文化供给,优化投资结构,改变政府长期的垄断地位。在企业、非营利组织机构进入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相应的政府也应提供政策保障,利用财政税收等工具杠杆,鼓励合理优化的供给公共文化服务内容。
3.鼓励农民主动表达文化需求,消除供需矛盾
农民在文化服务建设中不仅是“受益者”,更应该积极主动参与到建设中来充当“建设者”的角色。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我们在文化建设中要尊重农民的“主人翁”地位,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真正了解农民的真实需求,根据需求为导向自下而上的进行文化供给。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政府单一供给主体机制造成了农村文化供给与需求的偏差,供需矛盾突出。传统的供给模式就是政府不了解农民的真实需求,想当然的进行政策制定和服务供给。例如有的乡镇综合文化站里面的书籍都是一些农业科技类、世界名著等,但是农民不去阅读,导致书籍资源闲置,而农民真实需求的乡村电影放映、文化活动、游园晚会、棋艺比赛等活动类型并没有开展。政府提供的农民不喜欢,农民喜欢的政府不提供,所以就导致供需矛盾加剧,乡镇综合文化站大多形同虚设。除此之外,农村本来就拥有培育文化的肥沃土壤,在一味的接受文化供给的同时,也应该自发的创造文化,发扬当地优良的传统文化,从传统的“接文化”转变到“种文化”。
四、结论与展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经被提到了国家层面引起高度重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是广大西部农村地区。文化是一个社会的灵魂和精神信仰,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仍然存在很大的困境,急需我们去攻克解决,已经成为我国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针对西部农村这个薄弱的环节,农村的全面发展,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必然离不开农村文化的发展繁荣。传统的单一政府供给主体已经不能满足适应日益发生的变化,所以本文在积极探索确立一种合理有效的多元主体供给模式,以期促成我国西部广大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优化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少惠,王苗.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社会化的模式构建.[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2):110
[2]刘晓珂,孙浩.善治视角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J].学习月刊.2012(1):79
[3]刘彦武.社会力量与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2(3):45
[4]彭益民.文化需求:优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关键.[J].湖湘论坛.2010(5):36
[5]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M].人民出版社,20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