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音乐院校人才培养效益的主要因素

2018-01-27 17:21黄超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48期
关键词:主要因素效益人才培养

黄超

摘 要:本文以提升音乐艺术人才培养层次为研究目标,通过对现今音乐院校音乐艺术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以及音乐院校人才培养管理机制的研究,旨在明确现存管理问题和制约创新的问题所在。提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办法,为实现音乐艺术人才与文化人才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为形成音乐院校特有的教学改革方式和人才培养优势特征提供学术研究成果。

关键词:音乐院校 人才培养 效益 主要因素

音乐院校音乐艺术人才培养有着独特的艺术特性和培养模式,加强实践育才,创新人才培养,是增强音乐院校核心竞争力,提高音乐艺术人才培养效益的关键。进一步提升音乐艺术人才培养定位目标,实现音乐艺术人才与文化人才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形成音乐艺术院校特有的教学改革模式和人才培养特征,体现着艺术院校音乐艺术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和培养方向,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学管理工作特殊性的体现。进一步加强对建立科学化音乐艺术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管理工作的研究,提高音乐艺术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音乐艺术人才培养与文化产业需求有效对接,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为了适应形势的需要,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使人才培养作为教学管理和改革的重心,更加合理化、科学化。

本文探究影响音乐院校人才培养效益的主要因素,以提升音乐艺术人才培养层次为研究目标,通过对现今音乐院校音乐艺术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以及音乐院校人才培养管理机制的研究,旨在明确现存管理问题和制约创新的问题所在,通过对文化市场调研与人才需求标准分析,通过音乐院校音乐艺术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的可能性分析,提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办法,为实现音乐艺术人才与文化人才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为形成音乐院校特有的教学改革方式和人才培养优势特征提供学术研究成果。

一、音乐艺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准确性因素

对音乐艺术教育的重新审视与反思,使教育家重新思考在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形势中应该教什么、学什么,正视面临着新的挑战。音乐院校音乐艺术人才培养与目标定位存在着不准确因素。培养目标没有纳入到整个大的文化产业视野下,音乐艺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界限模糊不清。没有突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高等学校深化教学改革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根本目的。如果我们发现人才并重视人才的话,教育家就必须将人力资源的生态因素考虑在音乐艺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之内,将高等音乐艺术教育的片面化现象纠正过来。

从美国、法国、韩国等文化产业发达的国家来看,文化产业的繁荣,是一整套围绕着文化产品的策划、生产、传播、消费而建构起来的工业化、商业化运作体系的形成。在这个体系中,需要各种各样的音乐艺术专业人才。而每一种人才的培养都应各有其特殊的培养方式,如作曲学生的培养一定要激发其求异性思维,音乐表演学生要强化其专门技能的训练,艺术管理学生则要建立一套像MBA那样的培养体系,因而不同的培养目标应选用不同的培养体系和标准。因此,文化产业音乐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既需要划分出不同的教育层次,又要非常明晰地确立培养目标定位。[1]

纵观我国的高等音乐艺术教育,可发现音乐院校音乐艺术人才培养与目标定位的不明确因素。培养目标没有纳入到整个大的文化产业视野下,音乐艺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界限模糊不清。没有突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高等学校深化教学改革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根本目的这个关键。新时期的音乐艺术专业的毕业生不仅应具有较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较宽的知识面,更应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而这种能力的获得就依赖于实践教学的培育。

将对于音乐艺术专业的教学以培养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为教学目的和创新和素质教育提到应有的高度。虽然音乐院校强烈呼唤创新与素质教育,但在实际的音乐艺术专业教学中,创新和素质教育往往是不明确怎样较好的实施,或不被足够地重视。随着音乐艺术专业的扩招,地方院校音乐艺术专业学生生源素质有下降的趋势,学生入学时音乐艺术技能水平偏低,有些学生选择走上音乐艺术这条路不是因为兴趣爱好,而是因为文化课成绩较低,往往选择突击进行艺术技能培训,从而实现进入艺术院校深造的目的,为音乐艺术专业教学带来负面影响。因而不同的培养目标应选用不同的培养体系和标准。文化产业音乐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既需要划分出不同的教育层次,又要非常明晰地确立培养目标定位。

二、音乐艺术人才培养的市场性因素

虽然近年来我国高等音乐艺术教育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基本形成了初具规模的音乐艺术教学体系。但当大量音乐艺术专业毕业生涌入文化人才市场,用人单位缺人现状却没有改变。用人单位明显感觉到这些学生进入文化人才市场后存在明显不适应的现象。以课堂传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为主的音乐艺术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教育形式正在发生矛盾。应从根本上解决音乐艺术教育与文化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学校和社会对音乐艺术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为社会培养。培养“厚基础、高素質、强能力、宽口径”的应用型人音乐艺术专业人才。

音乐艺术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使学生真正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文化产业发展大潮中建立起一整套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使音乐院校真正成为培养应用型音乐艺术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通过音乐艺术专业赛事,邀请业界人士举办讲座和论坛,参加音乐艺术创意营,举办就业演练会,合办音乐会及赛事推广等方式,加强用人单位的参与度,促进学界与业界的互动交流,是解决音乐艺术教育落后于文化产业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通过音乐会和专业竞赛,学校最大化的发挥了艺术实践与专业赛事的价值和作用,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艺术实践能力,开阔学生的眼界,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扩大专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音乐艺术专业实践教学的市场化水平的提高。

通过教育重点的新体现,使所培养的音乐艺术专业人才能够更好的适应文化产业的需求。新的音乐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中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将解决音乐院校存在的授课方式单一和交流观摩的局限;解决学生所学知识、实践能力与社会需求、未来工作之间的部分脱节与不适应;解决多数学生缺乏足够机会参与登台实践;在处理教学、排练、演出等关系时,解决的管理上“度”的把握等问题。通过从实践能力的培养理念、教学内容、授课方式到实践模式、教学管理等一系列改革,将使学生越来越重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之间的渗透;技术技巧与文化艺术之间的转换;加强所学知识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联。实现音乐艺术人才培养与适应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就业市场形成有效对接。endprint

三、音乐艺术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传统性因素

音乐艺术专业教学的过程不只是知识信息的传播过程,也是刺激艺术灵感与发展实践能力的过程,是对教学内容进行整理、思考的研究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或前沿知识向学生讲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学生则发挥主体性作用,利用自身的智力资源,无约束的思维视野,促使教师形成新的研究成果。通过让学生解决艺术实践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获得音乐艺术专业知识和技能。

由于传统音乐艺术专业的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艺术实践指导上往往只测重个别专业水平高的学生,而无暇顾及一般普通生,因而也很难照顾到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项目。传统教学不要求学生承担更多的自我管理学习的机会,而教师缺少良好的教学技巧和丰厚的教学管理知识,不能有效地指导专业学生完成音乐艺术知识的综合、论证、理解。

培养适应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音乐艺术人才是音乐院校深化教学管理改革的根本目的,新时期的音乐艺术专业毕业生不仅应具有较为系统的专业知识结构,更应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而这种能力的获得就依赖于实践教学的培育。音乐院校音乐艺术专业人才培养尚存在实践能力培养与就业竞争力的不契合的问题。

分析音乐艺术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传统性因素状况,明显存在几各方面的主要问题:

1.音乐艺术课程体系框架结构有待进一步合理化;

2.音乐艺术课程的广泛性和专业方向间沟通性较低;

3.音乐艺术专业的教学程序有待完善;

4.音乐艺术专业的教学内容有待进一步更新,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有待加强;

5.音乐艺术面对市场多样化需求,课程体系调整与完善的能力有待加强。

6.音乐艺术专业的教学的形式有待进一步丰富。

四、音乐艺术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局限性因素

音乐艺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应以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为依据,把知识、技能与素质融为一个整体;以就业为导向,以综合实践能力为主线,将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体设计,从而建立与课堂教学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2]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更多地参加各项实践活动和舞台艺术表演。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音乐艺术人才。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受到音乐艺术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局限性因素的影响。音乐艺术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局限性因素表现在“社会需求”、“知识体系”和“个体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不协调。如何使课程体系系统诸要素在结构性的联系中展现整体效应,怎样科学有效地开展课程,一直是音乐艺术实践类课程探究的主要问题。

针对此方面问题改进的研究理论有:①音乐艺术实践类课程开发的学科知识论;②音乐艺术实践类课程开发的社会需求论;③音乐艺术实践类课程开发的人本取向论。学科知识论注重课程的逻辑顺序,强调对学生系统知识训练,以及教学的连续性和科学性,旨在培养专向精英人才。社会需要论是以社会需要,尤其是以社会问题为中心而实现课程体系的现代化的理论。对知识结构提出:共享、稳固、序列和具体这四项要求。人本取向论一方面坚持培养卓越的能力,另一方面为了完善人格整体教养,构建以人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课程目标,着眼于人的全部能力的发展。

音乐院校音乐艺术专业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化,部分课程还是建立在原来的传统科目基础之上,不能适应文化市场的需求的。教学管理机制不够科学化,教师队伍的建设基本沿用原来传统教育的模式,师资队伍知识结构的更新和完善工作相对滞后。要在理念上打破传统音乐艺术教学模式与社会需求的隔膜界限,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相互促进;倡导音乐艺术教育的“实践性”与“交流性”;明确大众化音乐艺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普遍提高。促进教学内容、方式、管理的全面改革。

音乐艺术除了需要表演技能以外,还需要在心理上、现场表现上以及情况处理上综合提高,才能达到整体业务水平要求水平,艺术实践当然是培养这种综合能力最好的途径。虽然音乐院校音乐艺术专业都在逐步开始重视艺术实践活动,但是音乐艺术实践需要大量时间进行排练。特别是合奏、合唱的排练需要大量的时间,需要多种艺术形式相互配合,这会与课堂教学发生冲突,所以,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既满足课堂教学的要求,又满足实践演出排练的需要,音乐艺术高等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

专业课是艺术院校中最为普遍、最受学生重视的课程。由于有着长期延续的传统,专业课既有着丰富的经验积累,也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授课内容和方式,常常成为改革的难点。应首先着手拓展、丰富专业课的内涵,以填补专业“个别课”与专业基础课之间的空白,增强着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专业课程的开设。培养的人才要实现从狭隘的、技术型的“专门”人才向“以能力为主的素质型人才”的转变;教学内容要实现由注重知识向注重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转变;培养人才的质量标准要从单一的规格向符合学生自身個性又适应社会需要的多元化标准转变。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强化对本专业的理性思索,提高理论总结能力和归纳能力,推动学生演唱演奏技能的全面进步。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高度重视学生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培养的有机结合。

综上所述,探究影响音乐院校人才培养效益的主要因素,以提升音乐艺术人才培养层次为研究目标,通过对现今音乐院校音乐艺术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以及音乐院校人才培养管理机制的研究,旨在明确现存管理问题和制约创新的问题所在,通过对文化市场调研与人才需求标准分析,通过音乐院校音乐艺术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的可能性分析,提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办法,通过教育重点的新体现,使所培养的音乐艺术专业人才能够更好的适应文化产业的需求。新的音乐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中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将解决艺术院校存在的授课方式单一和交流观摩的局限;解决学生所学知识、实践能力与社会需求、未来工作之间的部分脱节与不适应;解决的管理上“度”的把握等问题。通过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理念、教学内容、授课方式到实践模式、教学管理等一系列改革,使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紧密关联。实现音乐艺术人才培养与适应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就业市场形成有效对接。

参考文献

[1]金光:《培养创意设计人才是艺术教育的重要课题》[J],艺术教育,2008年,(06),第125页。

[2]毛娟:《关于音乐实践教学的模式探讨》[J],四川戏剧,2008年,(02),第102页。endprint

猜你喜欢
主要因素效益人才培养
草粉发酵 喂羊效益高
莲鱼混养 效益提高一倍
冬棚养虾效益显著,看技术达人如何手到“钱”来
果园有了“鹅帮工” 一举多得效益好
加强房建工程安全管理的措施分析
线损波动主要因素分析与控制措施探究
农村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之我见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