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勇+徐怡+陈巧玲+叶兴枝+吴艳梅+程群
摘要:引进高淀粉甘薯[Dioscorea esculenta (Lour.) Burkill]品种鄂薯9号、鄂薯6号、南薯88、商薯19和徐薯22,采用平行试验原理进行了品种比较试验,旨在筛选适合于武陵山区种植的高淀粉甘薯品种。结果表明,在武陵山区气候条件下,鄂薯9号和商薯19间产量差异不明显,且商薯19薯干产量达到584.0 kg/667 m2,鄂薯9号薯干产量达到578.0 kg/667 m2,适合在武陵山区用作淀粉加工用薯,从而为该区域甘薯产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
关键词:甘薯[Dioscorea esculenta (Lour.) Burkill];引进;比较试验;武陵山区
中图分类号:S5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24-4719-02
甘薯[Dioscorea esculenta (Lour.) Burkill]在中国已有400多年的种植历史,目前,中国甘薯种植面积和产量居世界首位[1]。在武陵山区甘薯俗称红苕,常年种植面积在7万hm?左右,多年来,甘薯在武陵山区及恩施州的农业和畜牧业的生产发展中居重要位置,是畜牧业发展的主要饲料来源[2],栽培的主要品种多属于饲料薯类型,虽然产量高,但淀粉含量低,不适合于用作淀粉加工,无法适应出口及加工的市场,在很大种度上限制了甘薯产业化发展。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优化调整,淀粉加工企业的增多,选育和引进甘薯高淀粉品种已经成为甘薯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近来来,我们引进5个高淀粉甘薯品种,进行品比试验,从中筛选出适合于武陵山区甘薯栽植的品种,为该区域甘薯产业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3,4]。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本试验中引进了部分高淀粉甘薯品种,进行了品系比较试验。引进品种如下。
徐薯22:中国甘薯研究所以豫薯7号为母本,苏薯7号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干率和淀粉含量分别为35.6%和23.8%,适用用做淀粉加工。
南薯88:四川省南充地区农科所育成的,薯块烘干率29%,鲜薯总淀粉含量17%左右,长江中下游甘薯区试的对照品种。
商薯19:是商丘市农林科学院用SL-01作母本,豫薯7号作父本,包罗64个国内外良种遗传基因杂合体的杂交新品种,晒干率36%-38%,淀粉含量23%~25%,淀粉特优特白。
鄂薯6号: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用“97-3126”作母本,岩薯5号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在子代实生系的无性繁殖后代中筛选而成的甘薯品种,烘干率35.63%,淀粉含量26.6%
鄂薯9号:是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以“868”为母本,浙薯13为父本组配杂交选育而成的甘薯新品种,薯块烘干率35.80%,出粉率21.96%,淀粉纯白度高,加工粉丝性能佳。
1.2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点设在恩施州农业科学院西河坝试验基地,海拔450 m,试验地平坦,黄壤土,肥力中等,前茬作物为油菜,播前翻耕,人工碎土后播种,所有试验小区的栽培条件一致。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3次重复,5个处理,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共15个小区[5]。每小区设3行,共42株,小区、区带间及四周走道均为0.4 m,小区面积为6.67 m?,长约3.33 m,宽2.00 m。在出苗期、花期各追肥一次(每次按设计用量的一半追施),同时中耕除草。
1.4 栽培管理
试验于2016年3月16日在基地进行排种,5月5日大田整土,5月28日栽插大田,栽前施足底肥,田间施肥量为:底肥40 kg/667 m?复合肥(含N、P、K各15%),6月10日大田追肥一次,施尿素15 kg/667 m?,7月10日中耕除草,7月12日追施复合肥1次,每667 m?施复合肥(含N、P、K各15%)复合肥15 kg、钾肥2.5 kg,8月4日、8月30日分别叶面喷施钾肥1次,每50 kg对水磷酸二氢钾0.1 kg加尿素0.25 kg。10月15日田间考察,10月17日收获甘薯。
2 结果与分析
2.1 参试材料农艺性状分析
各参试材料的重要农艺性状的最长蔓长、薯干、大中薯率等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鄂薯9号蔓长最长,为364.0 cm,南薯88蔓长最短,为225.6 cm;薯干最高的是商薯19,为584.0 kg/667 m?,其次是鄂薯9号,为578.0 kg/667 m?,南薯88最低,只有224.0 kg/667 m?;大中薯率最高的徐薯22(CK),为93.7%,其次是商薯19,为86.3%,大中薯率最低的是鄂薯6号,只有70.9%。
2.2 参试材料鲜藤产量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商薯19鲜藤产量最高,为 5 130 kg/667 m?,与南薯88、鄂薯6号相互之间鲜藤产量差异不显著,与鄂薯9号、徐薯22(CK)之间产量差异显著;其次是南薯88,为4 830 kg/667 m?,与其他参试材料之间鲜藤产量差异不显著;对照徐薯22鲜藤产量最低,为3 920 kg/667 m?,只与商薯19鲜藤产量存在显著差异,与其他参试材料鲜藤产量差异不显著。
2.3 参试材料鲜薯产量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鄂薯9号综合产量最高,折合单产3 616 kg/667 m?,与商薯19产量差异不显著,与鄂薯6号差异显著,与南薯88、徐薯22(CK)差异达到极显著;其次是商薯19折合单产3 243 kg/667 m?,与鄂薯9号差异不显著,与南薯88、徐薯22(CK)差异也达到极显著;对照徐薯22产量最低,只有2 120 kg/667 m?,與鄂薯9号、商薯19产量差异极显著,与鄂薯6号、南薯88产是差异不显著。
3 结论
为筛选适合于武陵山区种植的甘薯品种,特引进高淀粉品种鄂薯9号、鄂薯6号、南薯88、商薯19和徐薯22,采用平行试验的原理,进行品系比较试验。2016年武陵山区干旱严重,特别是甘薯生长的中后期,严重缺水,对产量的影响较大。试验结果表明,鄂薯9号在武陵山区的产量最高,达到3 616 kg/667 m?,其次是商薯19、鄂薯6号、南薯88和徐薯22,产量分别为3 243、2 233、2 130 kg/667 m?和2 120 kg/667 m?。从比较试验的结果看,鄂薯9号与鄂薯6号、鄂薯6号、南薯88和徐薯22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鄂薯9号和商薯19间产量差异不明显,且商薯19薯干产量达到584.0 kg/667 m?,鄂薯9号薯干产量达到578.0 kg/667 m?,适合于在武陵山区用作淀粉加工用薯。
参考文献:
[1] 金善宝,庄巧生,李竞雄,等.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166.
[2] 秦光才,钟育海,吕泽文.恩施州农作物种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种业,2012(9):19-21.
[3] 程 群,徐 怡,瞿 勇,等.恩施州甘薯机械起垄模式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18):86-87.
[4] 郭光耀,瞿 勇,程 群,等.恩施州甘薯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2):267-269.
[5] 李大春,吴承金,殷红清,等.彩色马铃薯在恩施州的引种栽培试验[J].中国马铃薯,2011(3):135-13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