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及其防治

2018-01-27 11:17郑婷婷郑静华
农民致富之友 2017年13期
关键词:感病麦粒分生孢子

郑婷婷 郑静华

小麦赤霉病俗称“红头瘴”、“烂头麦”等,是一种暴发性、流行性、气候性病害。近年来,随着耕作栽培条件的改变、抗锈矮杆良种的推广、化肥氮素水平及复种指数的提高、灌区水浇面积的扩大以及全球变暖等异常变化加剧,赤霉病为害区域逐渐扩大,过去很少发生或不发生的地区,如苏北、皖北、陕西关中以及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省呈明显发展趋势,成为小麦主要病害。据资料显示,河南省历史上仅在信阳、南阳等地区部分年份零星发生,上世纪80年代后豫南、豫东和豫北灌区成为常发性病害。该病发病迅速,点片发病,尤以水沟边以及氮肥多的高产地发病严重。

麦类经过赤霉病为害后,一般发生年份可使小麦减产1~2成,大流行年份减产5~6成,个别品种甚至绝收。从种用价值看,不仅发病重的种子不能用来作种用,就是发病轻的种子,其出苗质量和苗势也远不及健全的种子。据用感病程度不同的麦穗上的籽粒进行发芽试验证明,一个穗上的小穗少于50%感病时,籽粒发芽率为77%左右,大于50%时就下降到66%以下;而健穗上的籽粒发芽率则为99%左右。轻病种子在适播期播种情况下,其出苗率比健全种子大大减少,产量也相应减低;在播种愈迟、气温愈低、麦苗出土愈慢的情况下,所减低的比例也愈大。该病感染性强、危害程度大,带菌的麦穗在潮湿的麦垛中,或带菌的种子在湿度超过标准的仓库中,其所带的菌丝和孢子均能继续萌发侵染而导致霉烂,造成损失。

此外,病麦的商品价值和食用价值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尤其是病麦对人和禽畜都有毒害作用,一般食后10~30分钟或1~2小时就可出现中毒症状。人中毒的表现以恶心、呕吐、胃部不适及头晕最为常见,部分患者可出现腹胀、腹痛、腹泻、肠鸣等症状。一般患者在呕吐后稍加休息即可痊愈,严重者具有高烧和明显的胃腸不适等症状。动物当中,以猪、马和狗对此种毒害较为敏感,特别是猪最容易引起中毒,牛、羊和鸡抵抗力较强。家畜吃食病麦后,往往发生肠胃病,引起精神萎靡、食欲减退、腹痛和腹泻等症状。

一、赤霉病的发生特点

小麦赤霉病是由真菌中的多种镰刀菌侵染所引起的,都是兼性寄生菌,从小麦苗期至抽穗后均可发生,先后形成苗腐、基腐、杆腐和穗腐,以穗腐危害性最大,其次为杆腐,苗腐发生不普遍。通常所说的赤霉病主要指穗腐而言。一般在小麦抽穗后至成熟阶段在穗部呈现出症状。发病初期在小穗颖壳基部及小花上产生水渍状病斑,为淡褐色,以后逐步变为青枯状或黄褐色并扩展至整个小穗,在气候较为潮湿时,病小穗的颖壳接缝处或基部着生出黏胶状霉层,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子座或分生孢子团,为玫瑰红色或橘红色,其可以通过风雨等途径传播,再次成为侵染源。在环境较为干燥时,仅小穗表现枯黄。若病菌已入侵穗轴,可阻碍维管束系统中营养物质及水分的运输,导致病部以上穗发生青枯,而病部以下穗呈青绿,麦粒干枯干秕,对产量产生极大影响。若穗颈节受到病菌的侵染,则表现为全穗枯黄,不结实。赤霉病在发生后期,若遇温度适宜及多雨天气时,则在产生分生孢子霉层的病部上会产生有光泽的蓝黑色颗粒或颗粒堆,多时可集结在一起呈块状,用手触摸有明显的突起,不能抹去,该突起即为赤霉菌子囊壳。

二、侵染循环

小麦收获以后,病原菌除能在小麦颖壳和麦秆上附生外,还可继续侵染玉米、高粱、棉花、水稻等多种秋作物,并随着这些作物的收获在其残体上越冬。来年随着气温的升高,逐渐形成子囊壳,一般在小麦扬花期子囊孢子成熟,在一定的条件下从子囊壳中放射到空气中,从花药经花丝侵入麦穗,也可直接穿透表皮或从自然孔口侵入,并逐渐蔓延和侵染整个小穗和颖壳而导致发病。在适应的条件下,病菌侵入两天后即可呈现症状,5~7天后病部便可呈现出粉红色,即菌丝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经风雨传播可引起再侵染,但引起赤霉病大流行的侵染以开花期的一次侵染为主,分生孢子的再侵染一般只起到加重病害严重度的作用。麦收以后,病菌便附着在麦株残体或继续侵染秋作物。在我省,稻根茬(豫南稻区)、玉米秸秆、小麦秸秆等是病菌的主要越冬场所,并提供穗腐的初侵菌源。

三、流行因素分析

小麦赤霉病穗腐能否流行,主要取决于气候条件。因而,人们将赤霉病看作是典型的气候性病害。根据各地多年的研究和观察,小麦赤霉病在河南的流行条件主要有三个:一是小麦品种。目前我省推广的小麦品种均不抗赤霉病,如周麦系列周麦16、18、19、22、23、24、25、26、28、30等,豫麦系列的豫麦49号、豫麦41号、豫麦18号、豫麦21号等以及温麦系列的、新麦系列的、百农系列的等品种发病都很重,但不同品种间,发病程度也稍有差异,大面积感病品种的存在,潜在着赤霉病流行的危险性;二是初侵菌源的多少。我省广大麦区多为玉米一小麦或稻一麦连作,田间地头遗留的玉米或水稻残体带有赤霉病菌,因此,一般的田间都具有赤霉病的菌源;三是气候条件。小麦赤霉病受气候特别是降雨影响很大,因此感病品种和菌源条件都已具备,小麦抽穗扬花期若有连续3天以上雨日,降雨量在50毫米以上,日均温15℃以上,小麦赤霉病将中度以上流行。若灌浆期内又有3天以上的连续阴雨天气,且降水量超过30毫米,赤霉病将会大发生。另外,麦田小气候也会影响赤霉病的发生程度,地势低洼、高产灌区、沿河麦田、小气候湿润的田块往往重于其他麦田。

四、赤霉病麦粒识别和清除

麦穗发病以后,一般情况下,被害的麦粒轻而皱缩,色泽由灰白、淡黄至粉红。这些变化均随病菌侵害的时间及发病的环境而异。从化学分析上说,受病的麦粒,其淀粉成分减低,还原糖增多,可溶性氮素及脂肪酸也有增加。用做种子常不能发芽,或发芽后幼苗发育不良。由于受病的麦粒既不能作种用又不能取食,所以就必须清除掉。清除方法有多种,如风选、20%~25%的食盐水或40%的胶泥水漂选等。一般连续通过3次风车或用扬场机选2次,则可基本上将病麦粒清除,达到可取食的程度。这几种方法都是利用了病麦粒较健麦粒轻的现象,而对于一些发病很轻的病麦粒,用这些方法尚难彻底清除,还要借助其它种子处理方法。

五、综合防治

(1)因地制宜选用抗(耐)病品种:目前小麦尚无对赤霉病免疫和高抗品种,河南省目前种植的小麦品种大多不抗赤霉病,各地应积极开展适于本地区的抗性品种鉴定工作,特别是赤霉病的重发区、长发期,要因地制宜,适当选种抗、耐病品种。

(2)加强田间管理,提高小麦抗病性:适时早播,使麦株早发、早熟,避开赤霉病的感病时期;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注意氮、磷、钾配合使用,适时追肥,以提高麦株的抗性;建立完整的麦田排灌系统,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低田间湿度,促进小麦根系正常发育,造成有利于麦株而不利于病菌生长发育的生态条件,从而减轻小麦赤霉病的危害。

(3)清除菌源:麦播前要深耕细耙,将土表上的作物残体翻埋于土内,清除田间玉米秸秆、稻桩等带菌残体,减少病菌初次侵染来源。

(4)选用无病种子:小麦播种前,选用无病种子或结合防治小麦黑穗病等进行种子消毒,以促进全苗、壮苗,提高抗病能力。

(5)药剂防治:防治的关键时期是小麦扬花期。第一次喷药应略早于病菌孢子大量飞散前,或病害将要盛发时期。一般是在小麦扬花株率达10%以上时,气温高于15℃,气象预报连续3天有雨,或者在10天内有5天以上为降雨天气,或有大雾、重雾就要在雨前打药,隔7天后打第二次药,重病区防治2次,轻病区防治1次,可控制病害发生。

一般每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克(有效成分50g/亩),或者12.5%特谱唑可湿性粉剂40~印克(有效成分5~7.5/亩),常量喷雾加水50~80Kg、弥雾加水10~15Kg,均匀喷湿在穗部。endprint

猜你喜欢
感病麦粒分生孢子
油松枯梢病菌孢子萌发率测定方法探索
掉在石缝里的麦粒
土壤pH和主要养分含量与山核桃干腐病的相关性研究
油松枯梢病菌分生孢子器诱导方法探索
甘蔗实生苗早期阶段黑穗病抗性鉴定与评价
5个欧亚种葡萄品种感染霜霉病后4种酶活性的变化
蚂蚁和麦粒
香梨树腐烂病菌分生孢子获取方法及萌发条件的研究
大豆自然侵染条件下Phomopsis longicolla的β分生孢子产生
基于高光谱数据的马尾松松萎蔫病早期监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