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需要安静的声音

2018-01-27 09:59陈春雯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静心剪纸姥姥

陈春雯

一个节目中,一位歌手行云流水般的演唱打动了全场,他“平静如水的歌声里翻滚着的是惊涛骇浪般的激情与梦想”。一位导师点评道:“在你演唱的时候,你的心是很沉静的。中国需要你这种安静的声音。”安静的声音,往往是自己的声音,饱含深情的声音,不受外界环境干扰的声音,也是最容易打动人的声音。正如点评者所言,他来自于安静的内心。

其实,课堂也需要安静的声音,也需要沉静的心灵。

我们见多了热闹的课堂。有的课上,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分组竞赛,各种形式此起彼伏,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这样的课往往能收获听课者满意的感叹,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展示”的功效。只是一旦走出课堂静心回想,作为学生的一段生命历程来看,总有种热闹浮华过后的贫乏与空虚。在这些热闹的场景里,学生是否拥有安静的阅读?有无深入地思考问题?说的是不是自己的话?还有没有发自内心的自我坚持?而这些,应是学生最为本质的学习需求。

我们不能说学生在热闹的课堂里毫无收获,一些活泼的形式和氛围确实有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和思维的激发。但是,热闹总归是外部活动的特征,而任何外部活动倘若没有一种内心自觉意识为其动力,没有一种精神价值追求为其目标,那么,不管学习活动表面多么轰轰烈烈、有声有色,其本质还是苍白的,学生的心灵也依然是荒芜的。

课堂还是需要安静的声音,也需要沉静的心灵。这样的课堂才不至于“里面空无一物”。

听一位教师上《姥姥的剪纸》一课,教师提问:“从哪些语句感受到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学生交流了课文第2自然段中的两句话:“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在姥姥的手里翻来折去,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无所不能。我从小就听人啧啧赞叹:‘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雞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在理解了这两句话的意思,感受到姥姥剪纸技艺“神”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文章在写法上的特点:后面一句能去掉吗?请你读一读,说说为什么。这一个问题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令人欣慰的是,教师提出学习任务后,没有急于求成,去急切地给学生提示和说明,而是给了学生静心读书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两句话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不同之处,学生便有了一个安安静静阅读辨析的过程:内容上前一句侧重讲“无所不能”,后一句侧重讲“活灵活现”,又分别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方法,因此这两句话是对姥姥剪纸技艺的完整描述,后一句不能去掉。这样的发现能大大增强学生的阅读成就感,从而激起他们阅读的动力。这样的阅读亲历过程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也是安静的课堂的价值所在。

安静是学生的阅读与思考。读书需要静静地读,问题需要静静地思,概念规律需要静静地悟,题目需要静静地练……给学生安宁平静的课堂氛围,学生的读书、表达、交流才可能是专注的、心平气和的,学生的声音也才可能是经过自我思考的、安静独立的。

安静是教师的倾听与等待。教师的等待,能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教师的等待,更会转化成学生不可预约的精彩。认真地倾听,倾听学生的答案,更倾听答案背后的思维过程;不害怕“冷场”,给学生更多时间与机会去亲近文字,去独立思考,才能带来更多思维的“热闹”。

安静是课堂有品质的对话。我们需要这样的教师,他们能深刻地认识教学,深入地解读教材,深情地了解学生,于是能与学生产生真实的对话,以知识与人格的魅力给予学生智慧的引领,给学生营造一个静心思考、迸发思维火花的课堂。

人生的一种高境界是丰富的安静,课堂也需要如此。少一点浮华,多一点真意,自然态的课堂上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学习亦为修身之事。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在安静的课堂上经历一份丰富的有价值的生活,获得得益于一生的修为。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锡山区教育局教研室)

责任编辑 郝 波endprint

猜你喜欢
静心剪纸姥姥
大嘴蛙学剪纸
聪聪的信
拿出一天时间
静心阅读,做一名有内涵的教师
手工剪纸
剪纸
剪纸
绣花高手姥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