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剑慧
摘 要:良好家风为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奠定道德基础、提供精神给养,努力克服家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消极影响,通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注重家风内容构建;多种媒体融合,拓宽优秀家风宣传路径;长辈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传承优秀家风;搭建“五位一体”教育平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优秀家风的道德精髓,以日常生活的方式深入青少年之心。
关键词:家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少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1]青少年来自各个不同的家庭,家风各异。如果提高对家风建设的关注度,做到家风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那么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将更为顺畅和有效。
一、家风的内涵及特点
家风是指一个家庭在长期的生活实踐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处事原则、风俗习惯和生活作风等。[2]
家风具有传承性和社会历史性,同时具有潜移默化性。通过家长日常言行的示范、长辈言传身教、非刻意家庭氛围的营造,使生活其中的成员耳濡目染,于潜移默化中成为一种自觉,将应该遵守和秉持的行为规范、思想理念内化为自身观念,外化为自觉行动,且这种影响具有持久深远的意义,没有特殊情况,可能会遵循终身。
二、家风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影响
(一)家风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积极影响
良好家风为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奠定道德基础。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使得家风的社会作用凸显。家几乎是所有人成长过程中接受道德启蒙的地方,家庭教育在整个道德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家庭风尚对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在家庭的熏陶、影响下,这些理念形成了人最初的道德认知,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知情意行逐步将其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自律要求,并外化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表现。家风中既包括“修身养性”的个人道德,“仁者爱人”的家庭美德,更包括“忠恕之道”的社会公德与“精忠报国”的民族气节,这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及的三个层面不谋而合。[3]
优秀家风为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精神给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4]“孝悌为本”的为人之道、“诚信做人”的处世之道、“勤俭持家”的治家之道等等这些优秀的家风,其内容实质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而家风,成为了联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纽带。家风,它是一个人从出生起就经历、感受、感染并最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文化和风格。优秀的家风和家庭教育,可以从人的生命产生开始就提供精神给养,从“人之初”便开始浸润一个人的心灵,并把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也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于耳濡目染中深入其心田,成为一个人的气质和风格。
(二)家风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消极影响
当然,家风在一代代传承的过程中,也会把一些腐朽的、封建的、落后的思想传递下来,这会给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带来消极的影响。比方有些家风中还留有封建的、重男轻女的思想;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社会上出现了道德滑坡的现象,引发了家风相应的变化,诸如功利主义、拜金主义、自私自利的思想慢慢侵蚀家风,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诚信缺失之风气,造成老实人吃亏现象,使得忠厚老实的家风日渐式微,取而代之是的投机取巧之风弥漫开来;改革开放,特别是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各种社会思潮汹涌而来,有些家风中开始泛起迷信西方、“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的思想等等。
三、建设优秀家风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
(一)取其精华丰富内涵,注重家风内容构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取优汰劣、承故拓新的原则、优秀家风传承不仅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还应与时俱进,赋予传统家风新的时代精神、时代内涵。”[5]传统家风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诸如积极向上、和睦向善等观念,大致有以下几类值得传承:其一,名人志士的家风,大多倡导儒家价值理念,仁者爱人、和睦友爱、诚信慎独、勤劳节俭等,着重从勉学、自重、处世、交友几个方面加强训诲;其二,我国老一辈革命家庭,大多是革命传统理念,如清廉自律、不搞特殊化、俭朴无私、对子女严格要求等;其三,千千万万普通家庭的家风,遵纪守法、诚实守信、邻里和睦、助人为乐、勤俭持家、任劳任怨、吃苦耐劳等等,以上这些都与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相吻合,这些家风都是需要学习、传承和发扬的。
(二)多种媒体融合,拓宽优秀家风宣传路径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使优秀家风的传播力争全方位、立体式,并兼有互动性。其一,主流媒体要成为优秀家风传播的引领。要接地气,经常刊登、播出优秀家风、道德榜样的事迹。其二,新媒体要担当起主流媒体的有益补充的职责。新媒体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方式,以短、频、快的优势及时、快速、主动地提供优良家风的正能量,可以是优秀传统家风的解读、先进道德典型的介绍、当代美好家风的展示等,努力挖掘家风背后的故事,重点打造一批具有现代化气息、能够传播核心价值观的优秀家风文化节目和网站,通过点赞、转发、分享、留言、收藏等鼓励观者积极参与进来,共同传播正能量,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舆论引导;其三,创新传播手段,想方设法通过公益广告的形式扩大先进道德典型在家风和核心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宣传作用。endprint
(三)长辈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传承优秀家风
明末清初理学大家孙奇逢在《孝友堂家训》中写道:“端蒙养是家庭第一关系事。”《颜氏家训.勉学》告诫“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己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意思是虽然价值观会随着环境的变换而发生改变,但儿时接受的教育具有持久的影响。家庭是人社会化的第一站,是人生启蒙教育的第一课堂,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人格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的最重要的地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6]“家风”是每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石。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落小、落細、落实上下功夫,只有使其入脑、入耳、入心,才能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这就离不开日常养成训练,离不开言传身教的渐进熏陶。一方面,充分依靠家庭成员的血缘亲情,潜移默化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颜氏家训》有言:“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意思是,人们愿意相信关系亲近亲密的人说的话,愿意去做自己敬佩的人所发出的行动指令。家庭成员特别是长辈与子女之间亲密无意的血缘关系以后传统家庭中长辈在家庭中的地位,决定了来自家庭的血缘的教育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决定了家庭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收到的效果将远超其他教育平台的效果。另一方面,注重家庭长辈的以身作则、榜样垂范。司马光在《居家杂仪》中这样告诫家人“凡为家长,必谨守礼法,以御群子弟及家众。”在社会转型、价值多元的今天,以优秀家风培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需要家庭成员的代际传递,对洋溢时代精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父母长辈要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努力实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优秀家风的道德精髓,并在日常生活中以自己的言行诠释和示范,让孩子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教化,带来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励志进取的精神力量,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努力践行者。
(四)多方合力助推优秀家风涵育核心价值观
传承优良家风是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以家风培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和践行还应整合学校、社会、国家、媒体等资源优势,搭建“五位一体”教育平台,全方位、全过程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地气、合民意。[7]还可以着力构建家庭教育、家风培育的社区支持体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出“象牙塔”,在民众日常生活中打上印记、教育部门要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推动建立街道、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机构,为家长提供公益性家庭教育、家风建设指导服务,通过组织开展讲堂、报告会、文化长廊、文化展演等活动载体,让优秀家风文化进社区、进家庭。有效构建以家风文化渗透、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多效、长效机制,让青少年感受到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从有助于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真正使构建优秀家风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2,18.
[2]仓道来.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119.
[3]刘霞.家风中的伦理认同与公民教育[J].南京社会科学,2015(4).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张琳,陈延斌.传承优秀家风: 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J].探索,2016,1:166-171.
[6]习近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家庭文明建设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N].人民日报,2016-12-13(01).
[7]牛绍娜.优秀家风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46-51.
[基金项目]2016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影响研究》。
(作者单位: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3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