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雯
“教育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在杜威看来,经验是一切有价值的训练的源泉,是教育的灵魂和支柱。离开了经验,就没有生长,也就谈不上教育。教育就是通过传递,使经验的意义得到更新的过程。聚焦我们的课堂,学生的语言学习同样如此。学生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和实践能力对他们学习行为的个性化和学习体验的丰富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成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即发展自身语言的基点和交互点。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以学生的个体经验为前提,进行有价值的认知情感活动,使语言经验得以改造和更新的过程。这个过程也让学生的语言生长具有了可持续性和螺旋上升的可能。
一、基于生活经验,丰实语言理解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学习语文的重要资源。叶圣陶先生曾说:“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缺少学生自身认知经验的参与和投入,就不可能发生真正的理解与交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积淀,通过文字的桥梁,使之与文本发生有效的互动与融合,这样才能让学生深入地感悟、探讨文本,形成自己的認识和见解,达到理解语言的目的。
如教学《有趣的发现》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达尔文感到奇怪的现象是什么”,学生通过读书,很容易就能从文中找到答案:“他看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或翅膀残缺,感到很奇怪。”为什么这样的现象让达尔文感到奇怪呢?若学生对这句话只是一读而过,没有揣摩理解作者运用“要么……要么……”这一句式所表达的含义,学生的理解也只是字面上的浮光掠影。要让学生真正领会到这一现象的“奇怪”之处,需要唤醒学生以往的认知经验,引导他们联系自然现象去思考和发现:平时我们看到的昆虫,除了书本上描述的有“翅膀特别大的”和“没有翅膀的”,一定还会有“翅膀不大不小的”,以及“翅膀比较大的”或“比较小的”,也就是说,各种大小的翅膀的昆虫都会有。正因为达尔文在小岛上观察到的现象与日常生活中所见的现象不一样,所以才会感到很奇怪。这时再回到文本中关注“要么……要么……”的句式,就很容易理解这一组关联词运用的准确之处。在这一阅读过程中,学生通过与所认识的自然现象的联系比较,理解了文本内容,也感悟到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使得语言的学习更到位,更扎实。
在阅读文本过程中,学生的认知经验、情感经验、伦理经验甚至人生经验都将影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关注学生生活,从学生经验出发,是阅读教学和语言学习的基点。只有教师唤起、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他们从文本、作者、读者、现实等维度更深刻地体验感悟作品,以及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原因,阅读活动才能真正成为学生认知和情感结构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也才能成为学生语言建构的过程。
二、整合知识经验,丰厚语言积累
知识建构与语言发展之间既有区别又有着紧密的联系。一方面知识不等于语言,另一方面,学生的语言发展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我们要把发展语言和学习知识结合在一起,通过知识发展语言,也通过学习语言掌握知识。语文教材汇集了古今中外的名著名篇,是优秀作家语言经验的结晶。它们形式不同,风格各异。每篇文章所蕴含的知识、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所阐述的各种道理,能大大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从而转化为学生感性和理性的思维材料,使学生的语言建构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
如在教学《山谷中的谜底》一课时,教师带领学生探究山谷中的奥秘,了解到山谷东坡只有雪松能存活下来的原因是雪松具有“弯曲”和“反弹”的本领。为了让学生领悟“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这一道理,教师首先让学生关注文本语言的表达,即雪松面对风雪的抗争过程“积”“弯”“落”“弹”,以及“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通过朗读来强化“反复”所蕴含的坚韧品质。接着教师自然引申到“如果是一个人,这样反复地积、弯、落、弹意味着什么”。学生的思维被激活,结合生活体验,学生感悟到“积”意味着人们一次次地承受着压力,“弯”是向后退一步、暂时性屈服,“落”是慢慢走出困境,而“弹”象征着反击和抗争。通过这样的解读,学生能够感悟到,人可以像雪松一样以退为进,用一时的弯曲获得新生,这是一种值得颂扬的顽强生命力。在这样富有哲思的对话氛围中,学生学习、积累语言,并建构起了对于自然与生命新的认识,那就是:我们要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但有时候为了保全自己,也要拥有“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博大胸襟。从语言中获取精神智慧,又能在后续的语文实践中运用萃取的语言精华表达思想,这正是学生阅读旅行的收获所在。
在实际教学中,本体性知识和人文性知识总是相互融合,前者让学生学习文章的语言进而理解所表达的内容,又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所表达的内容是通过怎样的途径和形式来表现的,从而让学生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来获取语言表达的密码;而后者帮助学生丰厚底蕴,使见识广泛、思想丰富,这正是学生语言得以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学生的知识经验增多了,人文素质提高了,就会才思敏捷,通材达识,厚积而薄发。
三、更新实践经验,丰富语言运用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现今的课堂上,大多数教师能通过各种语言实践方式,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思,从而使学生习得语言和积累经验,提高语用能力。这一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所设计的实践活动要真正指向语言的生长,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学生原有经验基础上的平移。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实践时,必须牢牢树立使学生语言生长的意识,设定语言发展目标,同时避免程式化实践方式的惰性思维,以及平庸化表达的发展阻滞,使学生始终处在积极的语言实践中,让学生语言经验得以不断更新,从而自然提升语言运用的能力。
如《会走路的树》一文讲述了小驯鹿和小鸟一家的纯真友情。教学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小鸟跟着小树“去了很多地方,看见了许多有趣的东西”,教师出示填空练习让学生进行想象练说:“小鸟跟着小树去了 ,看见了 。”学生有一定的语言经验,因而都能完整回答这一练习:“小鸟跟着小树去了花丛,看见了蝴蝶在翩翩起舞。”“小鸟跟着小树去了湖边,看见了湖面上有许多小船。”“小鸟跟着小树去了池塘边,看见小鱼在游泳。”学生的答案不能说不正确,但可贵的是,教师并没有满足于此,在听学生说到“小鸟跟着小树去了花丛,看见了蝴蝶在翩翩起舞”时,教师点评道:“蝴蝶在翩翩起舞,真美呀,‘翩翩起舞这个词语用得真好。”当听学生说到“小鸟跟着小树去了池塘边,看见小鱼在游泳”时,教师追问:“你能说得更有趣些吗?”这时学生说出了更生动的句子:“小鸟跟着小树去了池塘边,看见小鱼和小蝌蚪在大大的荷叶下玩耍嬉戏。”当教师关注学生说得怎样,并在点评和不断鼓励中引导学生说得越来越生动、有趣时,学生不仅感受到了故事中小鸟和小树在一起的快乐,更在这样的交流畅谈中获得了语言的生长和精神的愉悦。
语言学习是语文课程的核心。要想让学生获得新的语言经验,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时,不仅要关注学生语言表达的“意”,更要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表达的形式,揣摩如何将这个“意”表达得更完善。这是语文教学的要义所在,更是学生语言得以生长的关键。当下语用视野下的课堂实践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我们应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不断更新实践经验,不应满足于对文本内容粗浅的梳理,对词句零敲碎打的分析,对主旨单一刻板的理解;不应囿于按部就班的教学程序,千篇一律的提问追问……而要善于激活学生的情感与思维,通过有价值的语言实践,鼓励他们汲取语言和思想的精华,突破平庸表达,使语言丰富饱满起来。这样的语言学习才具有生长力,才能实现杜威所讲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后来经验生长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锡山区教育局教研室)
责任编辑 杨壮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