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破解难题的科学指南,更是新阶段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科学化发展根本性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必须以“创新发展”增强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动力、以“协调发展”形成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合力、以“绿色发展”提升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品质、以“开放发展”拓展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格局、以“共享发展”夯实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根基,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
[关键词]“五大发展”理念;民族团结;协调发展
[作者简介]马馨怡(1989-),女,陕西宝鸡人,西藏民族大学外语学院辅导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18)02-0067-02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①这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破解难题的科学指南,也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经验的新概括和发展理论的重大升华。正如习近平强调:“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②那么,新阶段我国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科学化发展,必须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根本性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
一、以“创新发展”增强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动力
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发展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念创新、内容创新、机制创新、方法创新和途径创新等各方面的创新,增强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动力。一是创新理念。贯彻落实“培养人、造就人、团结人”发展理念,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新要求,推进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长期化和实效性。二是创新内容。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丰富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容体系,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理论的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把“中华民族共同体”、“五观”、“五个认同”以及“三个离不开”教育作为当前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点内容。三是创新机制。围绕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构成要素,创新组织领导机制、发展规划机制、调控保障机制和评估考核机制等,形成相互协调、整体联动的运行机理。四是创新方法。将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与社会实践、集体活动、校园文化和寝室文化等“多渠道”相结合,把灌输式的“显性教育”与嵌入式的“隐性教育”相融合。五是创新途径。注重课堂、活动和实践教育相结合,以课堂教育为基础、活动教育为载体和实践教育为桥梁,形成合力,共同推进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发展。
二、以“协调发展”形成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合力
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统筹兼顾、协调并进,正确处理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中的重大关系,优化要素、领域和效益,增强整体性,形成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合力。一是坚持主渠道与主阵地相协调。民族团结理论课是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渠道,而日常民族团结教育是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阵地,要协助好主渠道,消除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民族、心理等问题,使得二者相互促进、互为补充。二是坚持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协调。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鲜活的社会实践活动,单靠课堂上的理论教育显然不够,还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去熔铸、巩固。把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将理论融于实践之中,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三是坚持教育与管理相协调。把教育与管理并举、言语与行为并重,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高校各项管理活动之中,在日常行为管理中彰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做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践行者和探索者。四是坚持校内与校外相协调。在加大校园内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基础上,应深入挖掘校园外部蕴含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素材,整合政府部门、社会媒体、公共文化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等有效资源,形成联动机制和合力,共同促进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发展。
三、以“绿色发展”提升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品质
坚持“绿色发展”,必须牢固树立绿色理念,加大生态文明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注重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涵发展,提升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品质。首先,绿色是一种价值理念,在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应加大生态文明教育。中华民族历来遵循“天人合一”,且生态文明的价值理念是人與自然和谐共生。应大力开展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生产、生活与消费行为方式,践行绿色生活,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其次,绿色是一种工作理念,在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运行中须强化资源意识。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有效运行离不开各种资源要素的投入,须强化资源意识,整合利用,提高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的效益,加强资源的管理与保护,注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现高校间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再次,绿色是一种教育理念,在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要尊重大学生健康成长规律。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虽属意识形态,具很强的政治性;但也是一项教育活动,必须遵照教育活动本质规律,尊重大学生健康成长规律,综合社会发展需要,因材施教,实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政治性与科学性高度统一。
四、以“开放发展”拓展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格局
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国内外发展趋势,将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大环境,拓宽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发展的空间、内容、环境和方式,拓展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发展的格局。一是空间的开放。以国际化战略眼光,加强中外经验比较研究,探索对话与合作机制,借鉴与吸收成功经验,提升我国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华民族团结故事,传播好中华民族团结声音。二是内容的开放。以更加开放姿态,围绕当前党和国家中心工作,融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教育,进一步丰富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容体系,切合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理论教育的时代诉求。三是环境的开放。以“互联网+”战略方向,突破传统面对面课堂教学环境,抓好抓牢网络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运用以网络应用为核心的大数据进行分析与研究,可在鱼龙混杂的网络时代掌握好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领导权、主动权和话语权。四是方式的开放。以“敢于亮剑”战略对策,在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同时,要主动对不利于民族团结的狭隘民族主义和极端宗教主义等思潮等进行批判和研究,以历史唯物主义揭露其本来面目,引导大学生在批判中更加坚定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
五、以“共享发展”夯实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根基
坚持“共享发展”,必须牢牢抓住以人为本,以大学生为中心,坚持发展为了大学生、发展依靠大学生、发展成果由大学生共享,夯实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根基。首先,以大学生为中心,促进大学生全面而自由发展。在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过程中,要按照人的社会性本质,克服把大学生当作政治性工具,促进他们政治与道德、物质与精神、知识与能力、生理与心理等全面发展,进而为人的自由发展创造条件。其次,以大学生为中心,保障大学生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以大学生为中心,必须尊重其主体性地位,使他们以主人翁的态度自觉参与到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中来,一切从他们的现实需要与发展需求出发,将教育和引导与尊重和关爱有机相结合,并把大学生的根本利益作为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再次,以大学生为中心,增强大学生的获得感。在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大学生具有教育对象和践行者双重身份。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者既要对他们进行授业传道,还要主动关心其现实困难,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最现实、最直接的切身利益诉求,让他们在民族团结氛围中形成行动自觉,争做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和先进个人,有更多的获得感。
六、结语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问题为导向,符合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发展规律,“创新发展”注重解决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解决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解决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不可持续问题;“开放发展”注重解决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解决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公平正义问题。因此,新阶段我国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事业,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根本性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必能破解发展难题,开创新局面,完成“培养人、造就人、团结人”目标任务,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
[注释]
①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5-11-04.
②习近平.关于“十三五”规划建议的说明[EB/OL].http://www.chinanews.com/gn/2015/11-03/7604017.shtml.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