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一直是我国史学界研究中颇具争议的问题,同时也是我国近代史研究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关键问题。简要阐明了史学界从不同角度提出的关于我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提出以现代化为基本线索进行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会更加系统和具体的论点,并从历史逻辑和理论依据两个方面对此论点进行论述。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现代化
[作者简介]彭贵平(1964-),男,汉族,四川省大竹县人,成都体育学院思政部,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中图分类号] K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18)02-0026-02
一、概论
我国很多史学家将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定义为中国近代史,而把五四运动到新中国的成立这段时间定义为中国现代史。现阶段,也有史学者以生产方式的变化为主线,将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之间的110年定义为中国近代史,这种说法也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接受。本文以第二种定义为主进行分析。
对于我国近代史的线索,多年来在史学界有着不同的研究角度。例如“两个过程论”、“三次革命说”、“两种趋势论”、“四个阶梯说”、“新陈代谢论”、“两个任务论”等,从过程论和革命说的角度来形容中国近代史的政治和革命显得有些单一,无法更全面和完整地表述清楚近代史的每个过程;趋向论和阶梯说一般会从社会性质的变化来表现近代史的过程,这个过程其实是以资本主义和与之相关的各种运动为主线来描述近代史的发展历程的。而近代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非常有限,无法说其对于近代中国的各个方面都能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以其为线索来描述近代史不太贴切。同时,用趋向论和阶梯说来解释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这个时间段,会显得备受局限性。所以,将现代化当做近代史的基本线索进行研究更加合情合理,同时贴近我国国情。“新陈代谢论”和“两个任务论”也都直接反映了以现代化为线索的近代史解释,只是在视角和层面上做了区分。
二、以现代化为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历史逻辑
(一)现代化表现出中国近代史发展的本质
我国在鸦片战争以后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强势侵略和各种不利于我国发展的条约签订的基础上开始了现代化的道路。以鸦片战争为分割点,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国近代史的篇章,也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开端。中国近代史记录了我国慢慢进入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特殊时期,同时也记录了我国人民从旧到新的民主主义革命过渡历程。这段特殊的岁月是中国举步维艰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记录了世界列强走入中国,中国在无奈的境地下走向世界的过程。近代中国史展示了中国社会曾经出现过的各种大的变动,无论是政治、经济、国际关系,其变化的程度都是之前的王朝社会不能与之相提并论的。中国近代史在整个中国历史中显得特别短促,但是其充分表现了中国从过去的农业社会步入现代社会的变化过程。
我国近代史涵盖了从鸦片战争开始到新中国成立,这之间多于110年的历史,这段岁月同时是中国迈入现代化的过程。用现代化作为线索可以把我国近代和现代的史事连接起来,假如把中国近、现代当做一个部分来研究其基本线索,那么现代化理应成为这个部分的基本线索。只是针对于近代和现代两个部分,现代化的着力点不同。1840年到1949年期间的主要内容是反对帝国主义以及反对封建主义,这时是因为列强入侵,我国无可奈何地产生了现代化发展的契机,这为后来的现代化提供了基础,这一时期虽然举步维艰,但是现代化也在缓慢发展。而1949年,建立了新中国以后的时代主题也发生了变化,改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所以,无论是近代史还是现代史都能够以现代化为线索来进行概括和论述。
(二)现代化表现出中国近代史发展的主要内容
将现代化当做线索进行研究,可以更加准确和系统地表现出我国近代史中的各项内容。社会的构成总体上涵盖了三个部分: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部分。无论哪种社会的变化,都不可能离开这三个部分来发展。
以近代中国为例来分析,其历史逻辑主要为西方侵略、中国进行顽强反抗和变革,在反抗的过程中,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生活都朝着现代化的方式逐步发展。近代史中发生的类似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等各种运动,旨在抵抗列强带来的侵略而产生的。林则徐和魏源等人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理论,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加上太平天國农民起义,“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理论被直接投入到实践中进行检验,以此成就了后来的洋务运动,中国从此在物质部分开辟了现代化道路。资产阶级在甲午战争以后提出了开放政权和反封建思想,戊戌维新使得政治层面的现代化得到了发展,虽然戊戌维新没有成功,但是其创造了新局面,八国联军的侵略,加上义和团运动的产生,清末政府使用了维新派的主张,使得政治制度进一步现代化。辛亥革命建立了民国却没有将民主政治付诸实践,所以民国有名无实,知识分子通过辛亥革命的教训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使得思想文化的发展进入了现代化。马克思主义在新文化运动末期演变成潮流,五四运动的产生使得中国共产党诞生。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意味着我国的现代化翻开了另一个篇章。长达一个半世纪的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蜕变和发展中,亦步亦趋地走进现代化历程。
把现代化当做近代史的线索,可以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对中国近代史进行研究。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后面临了两个巨大的任务:第一,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任务从本质上有着不同却又互相联系。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基础,人民解放是人民富裕的前提;与此同时,后者也是前者的延伸。民族独立以及人民解放都是为了改变民族和人们受压迫的情况,只有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才有可能改变生产关系,以实现第一个任务;而将近代我国各项事业落后的情况进行改革,将工业发展起来代替农业,才有可能使生产力发生变化,实现国家富强及人民富裕的任务的同时也达成了现代化。所以说,我国近代史是我国对各种压迫势力的顽强反抗、为实现现代化而做出变革和斗争的过程。endprint
三、以现代化为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理论依据
(一)现代化作为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在史学界早有先例
梁启超在20世纪初时发表了关于我国进化过程的文章,该文以现代化为线索将我国近代50年发展内容进行了分类,具体用三个部分来描述。第一个部分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以甲午戰争为终点,期间出现的经世致用论等是物质现代化的开端;第二个部分是以甲午战争为开端,五四运动为终点,这一过程中,维新变法代表了制度方面上的现代化;第三个部分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化相关的各种运动代表了文化部分的现代化。
蒋廷黻著的《中国近代史》中将我国近代史写成西方列强侵略下我国进入现代化的过程。我国在上世纪30年代的主要任务就是现代化,现代化是抵御外侵和建立新中国的重点所在。他认为现代化是从我国受到侵略以后所萌发出的救国思想。现代化就是我国在同其他国家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将我国的落后思想完全摆脱,从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等方面进行变革和创新,以此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抱负。这样分析,作者的侧重点在于中国同外界的关系,以此为中心来构造近代史的主要框架。这本书以现代化为主线来评论近代我国的各种事件。蒋廷黻在该书中提出现代化问题在当时是比较创新的,而当时的中国人民忙于抗日战争,无暇顾及现代化范式相关的问题,所以该书在出版半个世纪以后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响应。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同时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政策,政府开始将现代化问题提上日程,全国人民也充分认识到了现代化对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作用。自此,以现代化为主题的相关论述和书籍才慢慢被关注,研究近代史的相关学者的论断和评述也逐步受到更多的认可。
(二)现代化作为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受到非常广泛的关注
很多学者将现代化当做概括近代史的重要线索,在1990年9月的“近代中国与世界”为主体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名誉所长刘大年在开幕式上说,“近代世界的主要特征就是工业化,也就是现代化,中国适应国际的必然发展趋势就是现代化”,“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不如西方那样先进,但是也一直在努力中”,“中国追求民族独立的主要一点在于追求现代化”。
胡绳认为我国从鸦片战争以后,为现代化所做的任何行动,在现代化中面对的任何问题和争议等,都是近代史的关键组成部分,这些内容显示了我国近代史的意义。除此之外的很多学者都直接表明,现代化可作为研究我国近代史的线索,他们指出,用现代化来概括我国近代史的发展历程,可以涵盖反帝反封建斗争、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各种运动,以此能够更加系统地表现出历史的过程,使得历史呈现出更加丰富和真实的内容。同时,将现代化作为线索来研究历史,可以将对现代化的影响作为标准进行科学评判,有助于把近代各种事件联系起来进行全局评判,阐述每个事件在现代化过程中的意义。
四、结论
我国近代史的线索是国内史学界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非常具有争议的问题,将现代化当做近代史的线索表现了我国近代发展的本质,同时可以更加系统、具体地表现出我国近代史的全部内容。这种研究方式在我国史学界的研究中早有先例,同时在现阶段的史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使用。所以,以现代化为我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从历史逻辑和理论依据来分析都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1]张礼恒.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M].近代史研究,2016(5):79-95.
[2]王虹波.对普通地方高校“中国近代史”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1,32(5):103-105.
[3]李建国.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问题的思考[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27(2):72-76.
[4]郭辉.文明冲突视域下中国近代史开端动因探微[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8(6):116-11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