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敏
[摘 要] 从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要树立责任意识,敢于立时代之潮头、善于通古今之变化、勇于发思想之先声,以崇高的责任和使命,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树立规律意识,遵循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系统性、专业性、逻辑性,尊重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尊重学者的自由探索,努力营造积极宽松的学术环境。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更应当注重加强自我锻造和淬炼,不断提升学术研究的能力和水平;要围绕重大理论和时代问题,进行深入透彻的理论阐释,认真研究和总结提炼我国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及党的建设的成功经驗,研究治国理政的客观规律,增强人民群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性和自觉性,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鲜明的道路指引。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哲学社会科学;文化软实力
[中图分类号] K8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8)01-0024-04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他在会上强调,“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两个“没有”与两个“不可替代”,从理论和实践上突出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地位和时代价值,明晰了哲学社会科学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定位。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和加强与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思想深邃,理论扎实,战略长远,对于指引和推动新时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与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也让我们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倍受鼓舞,倍感振奋,倍增力量,更提升了我们思考问题的高度,开阔了我们观察世界的视野,为我们更加专注地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作为一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如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是我常思常行的问题,在此,我仅从路径和方法层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指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经过世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实践检验的真理和智慧。在西方社会,马克思被思想界评为“千年第一思想家”和“古今最伟大的哲学家”。而在中国,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革命就有了正确的思想指引,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一次又一次的胜利。“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依靠这股“源头活水”,否则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不仅要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问题、研究问题与解决问题,也要结合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系统阐述和治国理政的新理论、新成果,是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实际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我们要学好吃透,把这些理论精髓和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扎实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做出更多具有重大创新意义和学术价值的精良作品。
2.要清晰准确地把握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特点和性质。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指出,“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把握好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体现继承性、民族性;二是体现原创性、时代性;三是体现系统性、专业性”。基于此,从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要树立历史意识,饱含历史情怀,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要树立开放意识,秉持学术乃天下公器的理念,既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也积极与世界前沿学术界展开平等、深入的对话,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融通各种资源,不断推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与繁荣;要树立创新意识,发扬原创精神,不断提升学术质量,提升研究水平,产出好的精品作品;要树立责任意识,敢于立时代之潮头、善于通古今之变化、勇于发思想之先声,以崇高的责任和使命,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树立务实意识,弘扬务实精神,厚植真理土壤,做真学问、实学问,把学术研究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创造中不断迸发哲学社会科学的智慧活力;要树立规律意识,遵循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系统性、专业性、逻辑性,尊重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尊重学者的自由探索,努力营造积极宽松的学术环境。
3.要从严从实地锻造高素质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强调,“要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这支队伍关心好、培养好、使用好,让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党和政府通过一系列制度、政策和举措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与环境,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更应当注重加强自我锻造和淬炼,不断提升学术研究的能力和水平。如何加强自我锻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一要痴迷、用心专一,多涉猎知识,为了心中的追求,魂牵梦绕,义无反顾,喜怒哀乐,惟在衷执的事业。二要淡泊、宁静致远,不慕浮名而务潜修,不慕虚荣而甘枯淡,毕生向学,耐得住寂寞,享得了孤独。三要勤奋、专注坚持,做学术不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是要抱定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态度,不做成绝不回头,直至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4.要积极主动地打造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指出,“我国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国,但在世界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坚定中国自信,从迷信西方思想体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要提升中国表达,打造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要建好中国智库,形成中国特色新型智力支持体系;要形成中国评价,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标准。用中国话语阐述中国学术,用中国话语表达中国特色,用中国话语解释中国道路。通过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提升学术话语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不断推进我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
5.要不失时机地建构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处于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因此,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不失时机地建构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理论。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进行了很多生动创造和丰富实践,我国的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中国的发展理念、发展经验和发展道路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是什么成就了让世界瞩目的“中国奇迹”?就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这些实践越来越迫切地需要理论指导,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支撑。我们要围绕这些重大理论和时代问题,进行深入透彻的理论阐释,认真研究和总结提炼我国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及党的建设的成功经验,研究治国理政的客观规律,增强人民群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性和自觉性,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鲜明的道路指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6-05-19.
[2]习近平.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J]. 共产党员, 2016, (11).
[3]王学典.本土化是大国学术的必然选择[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
[责任编辑:曾 菡]endprint